2022的6个艺术现象|画廊行业逆势而上、科技艺术双向赋能、NFT退烧转型、“环保袭击”引反思
艺术界的2022
有不确定 也有小确幸
有意料之外 也有众望所归
有致敬经典 也有焕然新生
在这岁末年终之际
6个艺术焦点事件回望这一年
挥别2022!
再见2022!
NFT艺术紧急退热
今年5月以来,一度颇受追捧的NFT艺术随加密货币的价格崩盘开始蒙上阴影,随着加密货币交易所 FTX 的“内爆”,NFT艺术经历了一场紧急退热。但是,有观点认为这次降温或是NFT艺术产生质变的机会——人们可能因此更注重NFT作品的质量和它背后的美学思想,而不仅仅是价格。
尽管当前NFT的销售情况并不乐观,但这场风波并不影响高净值藏家对这一品类的兴趣,艺术界也仍在继续寻找与 NFT 合作的方法。据报道,佳士得拍卖行2022年的NFT销售额下降了96%,但其仍在9月推出了基于以太坊的NFT平台Christie's 3.0以实现NFT交易的自动化和链上化,交易的安全性、合法性、以及NFT艺术的策展质量将成为行业新的发力点。
10月,英国艺术家达明安·赫斯特直播焚烧了自己的1000幅实体画作,以确保其NFT版本的唯一性。但评论普遍持批判态度,认为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应趋向合作而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更多虚拟艺术家也开始关心真实的物理空间对于作品的价值,而不只是终端上的一个收藏图片。
世界名画频遇袭
“环保抗议”遭质疑
德国环保组织“最后一代”活动人士向莫奈《干草堆》泼土豆泥。
环境保护是伴随人类社会发展常论常新的议题,但2022年许多极端环保行动却多了一抹狂热。5月29日,世界最著名藏品《蒙娜丽莎》在巴黎卢浮宫被乔装成老奶奶的男子恶意袭击并涂抹奶油,在被安保人员带走时男子亮明自己的“环保人士”身份,并呼吁保护环境,拒绝石化燃料。
“气候时钟” 北京艺术与科技双年展“合成生态”展览现场 图:刘金龙
尽管一系列“环保突袭”得到广泛关注,但却未对环保行动产生积极影响。人类文化艺术瑰宝与自然环境都需要得到保护,后者关乎生存、前者关乎传承,极端环保组织的不恰当活动方式得不偿失。11月10日,巴黎卢浮宫、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和英国国家美术馆等93家博物馆馆长签署联合声明,对近期气候问题抗议者破坏艺术品的行为进行谴责,艺术界也在用更切实有效的方式践行环保倡议。根据巴塞尔艺术协会和瑞银协会的“2022年环球艺术收藏调查报告”(以下简称“巴塞尔-瑞银报告”)显示,高净值人群在2019年平均参加41个艺术相关活动,2022年降至37个。此外,有63%的藏家认同通过减少到访线下博览会、选择更可持续的运输方式等方法可以减少碳足迹。
“科技艺术”成主流
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现场
线上线下两开花
郭城《网络游者》影像截帧 “画廊周北京2022”线上放映
经过两年的沉淀,2022年的线上平台已成为成熟的艺术品消费场景,同时,由于出行限制的逐步放开,线下艺博会的回归也势不可挡。
“巴塞尔-瑞银报告” 2019-2022年艺术博览会数量
经济下行周期
画廊行业逆势而上
画廊周北京展览现场
“看展经济”持续兴盛
艺术大众化时代来临
近年“看展经济”的持续兴盛意味着艺术受众圈层仍在不断扩大。大麦公布的用户数据显示,2022年观展2-4次的用户占比31.26%,其中14.42%的用户看展消费超3000元。今年不少艺博会开始瞄准专业藏家、投资者之外的艺术消费人群,这些变化也表示下沉的大众市场正在成为国内艺术消费的主要驱动力。2022年国内最爱看展的十大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成都、南京、杭州、长沙、苏州、武汉、深圳、广州,它们举办的展览数量占全国展览的半数以上,也是展览IP的聚集地。
大众的艺术消费需求无形中改变着画廊、艺术机构的经营模式。艺术也开始卸下“高冷”的外壳,拥抱流量、参与潮流文化,更多地进入公共话语空间,艺术展览积极与品牌联名,艺术品也以盲盒等潮流形式出现,西安美院的毕业展直接在商场展出,国内首档美术类选秀综艺也在争议中开播了。也许个性和独特性是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但在金字塔另一端,艺术大众化也是如今文化艺术更加有活力的体现。
此外,网络空间也成为了主战场,许多艺术家转型博主走红,各大院校与短视频平台合作线上毕业展,各大美术馆也在网络平台积极布局。2021年末以来在国内多地连开6馆的遇见博物馆同时也是抖音最活跃美术馆之一,此外,UCCA、央美美术馆、798艺术中心等都是是该平台上十分受欢迎的艺术展馆。根据抖音披露的数据,展览“集光片羽”的线上展厅观展数超百万,直播观看人次甚至达到千万级别。在2022年的展览中,线下炙手可热的“卡特兰”,“好奇无界米奇艺术展”,“遇见博物馆系列”,“达芬奇再现”同样位列抖音平台年度十大展览话题榜。
朱青生:当代艺术是人自我人性觉醒手段,我们要把这么想的人记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