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口述历史丨在川影,创作有一种蓬勃的生命力

娓娓道来的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 2023-09-06

“ 编者按


一九九二年,川影从梦想中诞生,它向下耕耘传承,专注而坚定;向上输送繁盛,硕果似星光。从两个造梦家的相信,一代代川影人于此投入,于此联结,成为了上万人的相信与梦想。川影人从未停止过热爱,从未停止过坚持,从未停止过对未来的渴望。


三十年,是奋不顾身的勇气和风雨兼程的力量;三十年,是把时间变成浩瀚星河,见证万物生长。在三十岁生日之际,我们邀请到了百位川影亲历者共同回望,他们是川影历史上的筑基者、领航者、守护者、见证者,是他们,令每一份看似平凡的时光熠熠生辉,是他们,让川影有了爱,敬畏和信仰。


二零二二,邀请你来共同见证,属于川影人的独家回忆。



第十二期人物:

段晓冉、刘璐、李想


艺术是常青的,青年的艺术是映照未来之路的火光。30年来,川影紧贴时代脉搏,创作了大批思想精深、技艺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艺术作品,彰显了川影师生的创作激情与创作实力。让我们从本期讲述者的故事里,感受川影人对艺术创作的执着、热情与梦想。



谈创作经历

川影记忆

是生动的注脚




段晓冉 / 人物介绍



副教授

2005级校友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新媒体学院执行院长




在学校校史馆完成技术演练


谈起在川影独特的创作经历,印象深刻的还是2008年地震。那时候我不在学校,一直在忙一个片子的补拍工作。地震突然来了,我第一反应是给家里打个电话,那时河南也有震感,我妈当时不知道震中在四川,接到电话后还说:“我们这里地震你都知道了?”当时比较混乱,手机也没信号了,我和同学想着先回到学校,找到组织。但那时候车也没了,我们只能走路回学校。


回到学校以后,学校组织拍摄关于地震的系列片,当时已经有摄影班的同学赶到了都江堰,老师就问我们要不要去,我爸就说让我去。但一开始女孩子因为跑得慢,是不算在里面的。第一波走了七个人,后来去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还签了“军令状”。虽然最后没能去成灾区一线,但我还是在后方坚守阵地。


汶川地震系列专题片拍摄现场


5月14日的晚上,之前去的同学们突然失联了,我和白老师在办公室一直等着电话。当时白老师一直给我念叨,说自己不该让他们去,还问我他们会不会有事。白老师一直是个很淡定的人,是地震大家都往外跑,她还能往里走的那种淡定,但是那天白老师特别慌乱,如果那几个孩子出事了,我感觉她一辈子都无法面对。那天晚上直到凌晨四点,我们都没有联系上,当时心里想着,实在不行,第二天早上去找他们,怎么都得找到人。结果刚过五点,那边给白老师来电话了,老师又给我打电话,说人联系上了,灾区信号实在不好。我深刻地记得,她的声音都在颤抖。



让我留在学校里的最初原因便是那场大地震。白老师让我明白,无所畏惧的人也会害怕,因为有学生,身上就肩负起了责任感,所以她会感到害怕。


其实印象深刻的经历还有很多——


学校25周年校庆那次拍摄,我们在北京拍了十天,当时人手也比较少,在北京,开着车一路乱窜,大家都很累。因为是我一直在开车,到拍摄地点的时候,我就把车直接停在离拍摄地最近的地方,大家根本没人说话,李想和两个学生直接开门下车,各自拿东西,不到30秒就冲进去了。



还有川影28周年拍宣传片《万物生长》的时候,有个突发状况:谢娜师姐回不来,只能到长沙去拍,所以片子就需要重新建构。我们想了各种办法都行不通,于是寻思着,去喝点酒吧,看能不能激发一下灵感,结果在我和李想干杯的一瞬间,想出来了——我们决定采用一段回忆来表现,这个问题也这样得到了解决。


还有一次是在长沙,我们回来的时候出了车祸,而且车祸后还下起了大暴雨。我们几个人拿着机器赶飞机,没有人说话,各做各的事,一点抱怨都没有,并且完全知道对方要做什么。


和伙伴们一起加班熬夜的日子根本数不清,但只要我们在一起,就不会抱怨,加班也能加出快乐。


学校20周年庆典演出剧场彩排




所以总而言之,这是我对这个环境特别不舍的原因之一,太美好了,都是特别纯粹的情感。



谈创作能力

保持学习

积蓄专业力量




刘璐 / 人物介绍



副教授

2005级校友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电视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大学期间,我所学习的编导专业是没有很多上舞台的机会的,当然我们也不是在舞台上展示的一个专业。在读书期间,我上过三次学校的舞台,我都记得很清楚:唱过一次歌,跳过一次舞,演过一个剧,但每一次都被罗校长批评。他说导演系的学生就应该好好地拍片子,专业是用影像呈现的。



大二那年,我们全班一起改编了《大红灯笼高高挂》,编剧、演员、导演、灯光、音响、摄影、美术,都是我们班自己的同学,就在黑匣子,我记得我是在总控。那次罗校长表扬我们了,现在想想,因为一件事情把所有人聚到一起,回忆起来真是一段美好的时光。


2011级导演1班采风现场



留校工作以后,我接触的创作岗位是进入学校电视台担任台长。在电视台工作的三年当中,我几乎没有休过一个安稳的周末。校园电视台的工作对我来说,是最难的一段经历。我没有学过新闻,也不知道要拍什么,我甚至不知道新闻稿要怎么写?口播要怎么出?出镜要注意什么问题?那个时候我真的开启了一片全新的领域。没有人教你,没有人告诉你怎么做,但是你马上就得上手。没办法了,我就比照着《新闻联播》来做,什么时候出导语,字幕条怎么出……这些都靠自学,包括用词,以及对于新闻的敏感度和写作,这些我得先会,我才能带学生。


《新闻联播》的主持人一分钟大概可以说220个字,这是那段时间我看着《新闻联播》自己数出来的。校园电视台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突发事件,所以那几年我成长很快,但也是至今回忆起来,在学校里工作最难的一段时间,兴趣和热爱真的是前进的动力。




在学校工作11年,从当辅导员到电视台,到教学秘书,再到今天的党务工作、学生工作,学校给了我很多平台和机会,也是因为不断的改变,让我这11年都始终保持学习。我认为这一点,对于今天的我来说,很受用。



学校25周年工作现场

18岁的时候我进入川影读书,一路到现在。学校即将迎来30周年校庆,川影奋力奔跑的30年里,有我奋力奔跑的18年的身影,我觉得很幸运。感谢学校带给我的一切,也想和学校里的每一位朋友和同事说一句话:多幸运,大家能够携手共进,谢谢大家。



谈创作之路

感受变化

也要守护单纯




李想 / 人物介绍



2008级校友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电视学院艺术创作教研室主任



我们在大学的时候跟过一次组,去拍一个成都宣传片,当年还是胶片拍的。那个时候觉得,凭自己的技术能力和社交能力,要进一个剧组可能有点悬。


后来在学校当老师,最棒的一点是你永远不会落伍,你永远在看待行业一线。在学校里,你每一届的学生,都会让你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从胶片到数字这个迭代的过程,学生是陪着我们一起革新的,我们从一个伟大的时代,成功跨越到了另一个伟大的时代。



经历过四次校庆宣传片的拍摄,被岁月磨平了自己创作的棱角。


因为学校变得越来越好,也越来越壮大,现在我们创作拍摄的片子,不是简单的只代表最初的三个系,而是要顾及23个本科专业,代表拥有近两万学生的学校。这个担子就重了,那学校宣传片就必须做到更好。在尽力完美的同时,你就不得不去磨平你的棱角,你想拍出一些更有艺术化的镜头,就不得不去考虑这个东西合不合适?能不能用?所以我觉得这个就是改变。



我参与的第一部电影是一个从创投走出来的项目。09级导演系的郝飞环同学,他自己写的剧本进入了青葱计划决赛,同时剧本被阿里巴巴影业买下来。项目是2015年启动的,2017年我和飞环还一起拍了先导片。电影2018年9月在贵州开机,11月底完成,40天的周期。飞环是导演、编剧,我是摄影指导,主演是章宇和马莹莹。我现在还记得,当时宇哥在途中还去台北领奖,所以后面停了几天。这个片子因为某些原因,还在进行后期的修改。


电影《野犬笔录》拍摄现场

当时我们就拼命地往剧组里塞川影的人,甚至摄影组里还有两个大四的同学,但他们在现场都非常称职。其中有个同学是现场的执行导演,称职到自己的腿都摔断了,他就是2015级导演系的付鹏。当时剧组很穷,整个项目只有800万,为了省钱,他就自己骑了一个道具摩托车,结果摩托车刹车失灵,他摔到旁边沟里去了,整个腿就废了。不过现在都好起来了,他最近还在跟组,是饶晓志导演的片子。从那一次以后,他就真正在这个行业里发光发热。



学校29周年宣传片拍摄花絮


学校给我最难忘的记忆,永远停留在2008到2011年这三年。那个时候的创作是很艰难的,我们觉得电影是一件很崇高的事情,但因为经验不足,导致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那三年保留了我对学校最深刻的印象——学校特别单纯,每天除了创作,没有其他过多的事来干扰你。虽然说那个时候我们条件设备比较简陋,但也正是因为这个单纯的环境,我们的创作热情在三年中一直被保护着。



现在,我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去保护那珍贵的三年。拍了这么多年宣传片,我想保留那三年的记忆,想把川影最专业、最单纯的对电影、电视和对艺术的尊重表达出来。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出品 


原创作品 | 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 | 校庆口述历史文字组

视频 | 校庆影像工作组

图 | 校庆影像工作组

编辑 | 向烊

责审 | 尹丹

终审 | 余乐


欢迎投稿:cyxctzb2020@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