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0年3月31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安全感,承诺与延时满足

2016-01-03 雷尼尔书店 mtrainierstore

“延迟满足”现在到处都在提,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其来龙去脉,或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产生了对延迟满足的误读。本文的目的就是聊聊“延迟满足”这个实验的来历以及如何来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期望更多的家长根据实际情况来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而不是一味照搬“砖家”的方法。


什么是延迟实验(棉花糖实验)

先看看著名的棉花糖实验: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k0175dqjn2y&width=500&height=375&auto=0

延迟满足实验是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经典实验。所谓的延迟满足,就是能够等待自己需要的东西的到来,而不是想到什么就要什么,这是一个很通俗的解释。

实验中,实验者给4岁被试儿童每人一颗棉花糖,同时告诉孩子们: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20分钟后再吃,就给吃两颗。有的孩子急不可待,把糖马上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则耐住性子、闭上眼睛或头枕双臂做睡觉状,也有的孩子用自言自语或唱歌来转移注意消磨时光以克制自己的欲望,从而获得了更丰厚的报酬。在美味的奶糖面前,任何孩子都将经受考验。


研究人员在十几年以后再考察当年那些孩子现在的表现,研究发现,那些能够为获得更多的棉花糖而等待得更久的孩子要比那些缺乏耐心的孩子更容易获得成功,延迟满足能力越强,更容易取得成功。


如果这是一道GRE Argument的题目,我想一堆人能指出其中的逻辑漏洞,此果未必是此因啊?!但是事实上绝大多数的群众是不会Argument的,所以很多都信了,而且广为流传。


对于延迟满足的争议

近年来,心理学和早教社区也逐渐出现了质疑的声音。例如有人提到,实际上当年参加棉花糖实验的孩子,都来自Stanford Bing Nursery School,这里的孩子都是Stanford大学教职工的子女。在八十年代的跟踪研究中,Mischel和他的同事虽然找到了当年参与实验的185人,但其中只有94人愿意提供SAT成绩,所以其实他并不清楚那些不愿意提供成绩的人究竟在测验里得了多少分。

这里面对孩子将来发展的好几个因素没有考虑进去,比如

家庭因素:家庭出身教授的孩子和普通研究生的孩子。

采样偏差:其实只有一半的人愿意提供SAT成绩。

评价偏差:SAT 成绩和成功缺乏必然性。


因为这个实验太有名了,而且太有影响力了,Rochester大学的几名研究人员专门做了个研究,并发表在了2013年1月的《认知》(cognition)期刊上。他们的观点表示有些孩子是因为觉得研究者不会给他们第二颗棉花糖了,所以才会选择立马吃掉面前的棉花糖,所以这吃或不吃这件事可能跟延迟满足、自我控制能力的关系并不大,反而跟孩子的信任感,安全感很有关系了。

原文的地址 http://www.rochester.edu/news/show.php?id=4622


因此吃饱了撑的研究人员很严谨的做了第二个实验:

他们稍稍改变了一下实验的安排:在实验开始前,孩子们被分为两组。一个大人在A组孩子面前许诺但没有兑现。而在B组孩子面前许诺后加以兑现。这个诺言和棉花糖并没有任何关系。

实验发现,第二组孩子因为实验前目睹了大人兑现诺言,所以比第一组孩子延迟不吃棉花糖的时间要长4倍。

实验说明,在之前Mischel的棉花糖实验里,有些孩子马上把棉花糖吃掉,不一定是因为没有耐心,很有可能是因为这些孩子经常生活在不太稳定的家庭和社区里,他们不太相信大人所给予的承诺,甚至有的孩子会认为,如果不把到手的棉花糖吃掉,就有吃不到的可能,这时候的最优选择当然是马上把棉花糖塞进嘴里。

这次实验充分说明,所谓的自控能力也不完全是客观。无法知道在这个实验前面被测试人经历过什么样的故事。

实验报告的视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p1302x32146&width=500&height=375&auto=0


其实说白了所谓的延时实验就是想要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自控能力对一个人的长远发展确实有很重要的影响。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

  1. 信任,是延迟满足的基础

一个没有充分体验过“及时满足”的孩子,你如何培养他的延迟满足能力呢?


孩子的成长有很多阶段,最起码在2岁以前,要给孩子充分的满足和情感上的回应,这个时候宝贝的哭闹大多是刚需(口欲期),例如渴了饿了,尿了,身体不舒服,情感需要得到回应等等。

只有宝宝的需求得到良好的回应,才能拥有足够安全感,而良好的情感纽带能为以后打下一个牢固的根基!

那什么时候开始锻炼孩子的自控能力呢?至少得等到孩子足以和家长正常沟通,能清楚表达自己想要的某一个东西。这一时间通常在孩子大约3-4岁的时候。如果在这之前你和孩子培养起的情感纽带很牢固,要让小孩首先相信你。那么限制孩子的一些不当行为也会比较容易,你的拒绝和限制并不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在良性循环的延迟满足锻炼中,孩子的自控能力会不断提高。 如果此前亲情的信任不是很牢固,那么没有必要这个时候训练她/他的自控能力。凭什么要让娃仔不确定的情况下,相信你回兑现你的承诺。


2. 家长言必信行必果

最好在家庭里面有个公开平等的规定,比如无论弟弟或者姐姐,一个月最多只能买一个玩具。一旦有了规定那必须如商鞅徙木立信一样,言必信行必果。


在现实生活中父母们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完全从自身情绪出发。比如带着孩子逛玩具店,心情好,孩子要啥买啥,心情不是很好,要啥啥都不买,毫无原则可言。一来二去,孩子被弄得莫名其妙,完全不知道大人的原则和底线在哪里,他们要不选择撒泼打滚,要不默默哭泣藏起自己的委屈。


有了规定之后,大家都要按照规则来,父母也不要从自己情绪出发。 如果小孩子在商城看到一个玩具托马斯一定要买回家,孩子在经过延时训练之后,也能勉强接受现在暂时不买,下个月买。延迟但是不等于取消了。可是有的家长因为种种原因,或者忘了,或者后悔答应的太多了,搪塞过去了不买了,或者和什么其他的礼物合在一起给了。其实这种延时满足的信任非常脆弱,如果最后孩子盘算下来,我靠,我被忽悠了。那么下次任凭你说的天花乱坠,他/她也不会跟你玩这套延迟满足的游戏。


培养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与其说在锻炼孩子,不如说是在提升父母,让我们学会更耐心,讲信用。很多大人都还没有自控能力,我们又如何去好意思去要求孩子们呢?


3. 不是所有事情都适合延迟满足

对孩子进行自控能力的训练,要挑合适的事情来训练。孩子的正常、合理的物质要求是不可以被随便“延迟”的。该吃饭的时候就该吃饭,该喝水的时候就喝水,该睡觉的时候就睡觉,这些都是动物的本能,是应该得到即时满足的。

玩具、零食,动画片等非刚性的生活需求比较适合延时满足。举例来说,这个星期拿到托马斯的小火车,和下个星期拿到没有本质区别。这个时候就是最好的训练孩子延迟满足的切入点。


另外,孩子爱看电视也是训练的好时机。有朋友家小孩,比较喜欢看Magic School Bus,一集大概20多分钟。虽然小孩子也知道看电视多了伤眼睛,可是看在兴头上很难控制住。所以就和孩子立下规矩——第一天只能看一集,如果能够看完一集,自己把电视关了。明天就可以看两集。如果那天看了三集,那么后面那天就不让看电视。第一次鬼哭狼嚎,含泪关电视。第二次,第三次 慢慢也养成了习惯,到点自己关电视。


小结:

我们讨论了心理学中常见的延时满足实验的来龙去脉。以及这个实验的最新进展。作为家长如何利用延迟满足来提高孩子的自控能力。其实在锻炼孩子自控的时候,首先就要让孩子能够对父母的充满了信任。否则,连基本的信任都不存在,谈不上自控能力的训练。


关于安全感的另外一篇文章:妈妈你会不要我吗?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或者访问我们的网站 www.mtrainierstore.com

欢迎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