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位教师的公开信,揭开了高校科研的黑幕地带!

2016-08-24 新民学社



编者按:这封公开信所提到的内容不是一两所学校的事,可能全国大部分高校都或多或少存在这些问题。我们刊发此信并不是完全赞成作者的观点,但高校科研体制等需要改革和变化,这确实是不争的事实!希望能引起共鸣和有关管理部门重视,大家一起来思考如何推进高校科研体制的完善与进步。




③关于学科评审


2.关于科研经费



4.关于科研业绩与教师考核


①鸡肋的教学

我并不反对科研在大学教育中的存在,在提倡全民创新的时代,有想法就去试验当然是好事。但把大学教育完全绑架在科研上,就有悖教育的理念。教育本来应该是快乐的,科研本来也应该是愉悦的,一旦让它主导教学业绩,我就不知道大学办学的宗旨在哪里?看看现在的许多高校吧,都在比着把本应是教育学生的圣地转变成各式各样的研究所。


就拿我所在的学校来说吧,教师的考核,分A分,B分和C分。A分是科研经费到帐得分,B分是发表论文得分,C分是教学得分。聘任时,主要看A分,A分决定了你能不能聘任更高一级的岗位,B分决定了你是不是能保住自己职称内的最低岗位,匪夷所思的是,本来应该放在首位的C分,对于你的聘任不起任何作用。如果你A分高,C分有没有也没人在意。换言之,对聘任职位高低起决定作用的是科研经费。每1万科研经费折合50分A分,A分还可以用来充抵B分(与之对应的是,B、C分不可以充抵A分),换言之,你有科研经费了,不发表论文也没有关系,不好好教学也没有关系!这是怎样的一种办学理念!学生的位置在哪里?!


大学交给市场以后,学生本应该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本应该倍加珍惜。然而,学校往往会采用错误的珍惜方式。比如,一旦考试的时候,老师要多抓几个补考,学校就不高兴了,你抓一次,让你再出一份补考题,你再抓一次,再让你出一次补考题,直到学生补考通过,折腾到你自己都不愿抓补考了为止。后来我才知道,原来你抓多了补考,学生毕不了业的话,对学校名声不好,会影响到下届招生。补考影响招生,所以质量再差,你也得放过去,这就是大学教育如今的现状!这样出来的学生质量能好到哪里去,为什么你们不想一想,长此以往,还有多少人愿意把孩子放到这样的大学里来呢。


②关于教师业绩量化


教师的业绩也能量化计算,我也是醉了。记得,读大学时,参加过一次系里的以雷锋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当时,系里搞了个综合测评,做了好人好事可以加分,所以很多班干部依靠这条都能拿到奖学金,我在演讲时抨击了这种现象,“雷锋精神也能打分,这真是一种创举啊!”博得了许多同学的共鸣。


选择教育,就选择了奉献,选择了教育,就选择了清贫。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对教师行业的真实写照。一个需要用“心”、用情感去做的事业,怎么就能量化起来了呢?


最近,微信朋友圈流传这么一个段子:一位教师问禅师,“大师,我是个老师,每天备课、上课、管理班级、做孩子思想工作;还有培训、晋级、科研、考核,压力很大,吃也吃不好,睡也睡不好,又不能顾家,还要面对社会的质疑,家长的不理解,我该怎么办?”禅师右手拍左胸,不语。我有点顿悟:“您是说不要抱怨,要问心无愧,要对得起心中梦想,对吗?”禅师摇了摇头说:“你离我远点,我出家以前也是老师!今天听你又说这些,心堵得慌……。”


是呀,在现行的体制下做教师,有几个能不感到堵心的。作为大部分教师来说,他们只想好好地教书,好好地育人。可是在大学,我真的已经看不到大学的功能还能育人了。除了科研,教师授课也是量化计算来得报酬,按我们学校,超工作量一课时,目前是50元,只要超了,就有钱,没人问你课上得怎么样。教师教学的工作大部分其实是在课堂外完成的,我不知道量化的依据在哪里?备课,辅导,一遍又一遍地修改教案,有良心的教师他们把全部的心血都放在教书育人上了,如何量化这些感情的投入?教书育人本身就不是一个可以量化的工作。而高校的管理者们(我揣测他们大概教书不咋的,但科研“实力雄厚”),于是炮制出了科研业绩主导一切的教师管理体制。因为科研业绩很好量化,争取到科研经费1万元,折分50,发表1篇论文,根据论文级别折分若干。你的科研分数越高,聘任的职位越高,奖金越高。在大学做老师,贫富差距是非常大的,一心一意搞教学的老师往往是收入最低层的,这是一种怎样的变态体制!这种在领导眼里所谓的科研激励机制,实质也只是为制定政策者服务的工具。因为他们可以制定这种政策,也就可以随时更改政策,一旦太多的普通教师能够拿到更多奖励,政策随时会朝令夕改!


以我自己的经历,学校制定的所谓激励制度,实质只是激励了部分领导乐意激励的人,而对领导不乐意激励的人却是极大的打击。我还在讲师职称的时候,学校刚好出台所谓的科研激励机制,那个时候,自己还很高兴,认为可以靠自己拿到高一点的岗位。为了早日评上高级职称,我自己一个人,没有经费,没有课题组,起早摸黑,发了一系列论文。所以讲师期间,按照学校文件计算,我的科研工作量已经超过教授三。正当我的高兴劲还没缓过去,以为自己起码应该给个副教授岗位了吧,几天以后,学校来了一个补充说明,讲师不在低职高聘范围内。好吧,谁让咱是小讲师呢,好不容易熬过了讲师期,我以9篇SCI第一作者报评副教授,记得当时人事处接材料的同志开玩笑说,你这材料比报正教授的一些老师的好要硬。我只能呵呵呵,五味杂陈。不管咋的总算评上了副教授,我的希望重新燃起,因为我的科研业绩分依然超过了教授三,心想这下至少应该给我副教授一的岗位吧。没高兴两天,又一个补充说明来了,凡是当年晋升职称的,只能保晋升职称内最低岗位。这是什么依据?敢情在他们眼里,能给你晋升职称就已经是恩宠有加了,还想什么高岗位!好吧,我继续忍,人在屋檐下嘛。好不容易熬过了一个聘期,心想这下你还能阻止我了吗,还能有什么理由。我甚至提前庆祝了,以为这次至少上副教授一岗位了。但你一个普通教师顺其自然的想法,永远跟不上政策制定者诡计多端的变化!又是没过两天,又一个补充说明来了,这次聘任副教授一的岗位没有这么多指标,上一聘期的副教一岗位的这次全保住了,只给学院增加了一个指标,你们十几个老师争去吧!我去,这是什么狗屁激励政策,政策制订的时候,没有指标之说呀。这可真正是按需设岗啊!不想让你上,可以随时加补充说明!而我居然次次中枪!敢情我所有的科研业绩没有一次派上用场!我所有的努力,在政策面前不堪一击!老子不陪你们玩了,爱咋咋的!我是一个教师,我只想好好地教我的书了,以对得起教师这份神圣的职业!


只有在面对学生的时候,我才能感觉到自己存在的意义,也才能感觉到作为一位教师的快乐!我只想享受这份教育的快乐,请你们千万不要再逼我完成所谓的科研工作量!科研对于我,只是在我想做,有想法的时候才去做!凭什么逼我,为了所谓的业绩,发一些破烂的论文,走一些歪门邪道!


科研业绩绑架教师岗位,带来的绝对不是公平公正,而是更多的猫腻与对大部分勤勤恳恳的教师的心理极大打击。其害处还有很多,比如,没有关系,不入圈子,纵向科研项目是很难申请到的,尤其像我们这种水平一般的院校。于是一些教师,为了保住自己的岗位,四处找企业弄所谓的横向项目。企业领导也不是吃干饭的,大概也清楚大学教授们的斤两,真正给你投钱的是不多的,除非他们能见到了有利可图。所以,一到快要到聘任的时候,高校教师们各显神通,先算好差多少分数才能保住岗位,折合人民币多少万元,然后找一家企业(跟你的研究搭不搭架也没有关系,学校只要有钱进来就好了,就有业绩了),用自己的钱打到学校,以满足工作量的要求。如此一来,企业高兴,不用出钱也有合作项目;学校高兴,呵呵,横向项目可以抽去20%的管理费。可怜的只有我们这些穷酸教师,不仅被逼良为娼,而且白白损失真金白银!接下来,还得想辙把自己搭进去的项目钱赶快报出来,要不,家里可要揭不开锅了!这些内情,业外人士是不知道的。我曾经被选派到企业做特派员,所以对于企业的诉求还是了解一些的,他们的技术是绝对保密的,你不可能插得进去,他们只希望借重你的人脉与技术与他们联合申请项目,一起骗点钱花,这就是目前真实的情况。我始终不明白这种科研项目意义何在?!如我一样耻于这么干的老师,就只能逆来顺受地接受低一级聘任岗位,胳膊扭不过大腿,“科研业绩决定一切”,这是学校的红头文件,不行你走人呀!(旁白:如果还能回到十年前那种来去无牵挂的状态,我早就走了)


5.关于SCI论文


项目到手了,还得结题!于是,论文成了高校的另一道风景。国家项目难拿,但结题却并不难,一般只要弄几篇论文就可以交差,就结题的成本来说,根本费不了多少钱,况且发表论文还有奖励的!说来惭愧,我没有得到过什么项目支持,但也发过十几篇SCI收录论文,完全自己写的。


可是我现在越来越反感写那些无聊的论文,为论文而做科研,简直无聊透顶。要造一篇论文,其实很容易:第一步,查文献;第二步,依照文献作某些方法或技术改进(是不是比原文献方法更好,天知道),各种数据测试,红外,紫外,XRD,扫描透射,先不管有没有用,数据拿到;第三步,罗列数据,自圆自说;第四步,起一个响亮的题目,网上投稿,一个月后,minorrevision,又一个月后,可能继续minor revision,依照论文评阅者提的问题,委婉地回答好了就OK了;第五步,submission accepted;第六步,大概又过去两个月,submission published,万事大吉。


以上就是一篇SCI收录论文炮制的基本模式!我们国家近些年绝对是论文炮制大国,这跟目前的教育评价体系有密不可分的关系。2014年,我国机构作者为第一作者的SCI论文共有23.51万篇,多么激动人心!可有多少论文是真正有价值的,天知道!记不得今年的是哪一天,我在办公室闲来无聊,突发奇想,想看看我校所发表论文的引用情况,以单位名称搜索(含第二单位,也就说其中有许多并不是我校所有权的),数量倒是真不少,2573篇,我仔细数了一遍,被引频次大于或等于10(这就算是有人看了的论文了)的有248篇,占16.6%,大部分论文被引频次为0。用业内行话来说,其实绝大部分论文,发完也就发了,但几乎就是垃圾,看都没人看。我看了一下我发的第一作者的10来篇垃圾,还好,我的这些论文被引频次加起来居然超过了200次,也就是说,在我们这种一般学校,我的论文质量应该不在中下之列。然并L,自己才知道这些论文有多没意思,为了多发,快发文章,本来可以写成一篇长论文的,非拆成2-3篇,发快讯;本来还没太弄明白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为了抢时间,先发出来再说。这种压力之下的科研,压力之下的论文,我自己事后再看,常常感觉恶心。我国从2007年开始一跃成为论文制造大国,有多少垃圾的成份在里面?!

我自己还是ChemicalCommunications,MacromolecularRapid Communications,Materials Chemistry and Physics,European Polymer Journal,Canadian Journal of Chemistry,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Catalysis Science &Technology,CompositesScience and Technology,Polymer Chemistry和Polymer Bulletin 等国际期刊的审稿人。尽管审过不少稿,但大部分也是made in china,考虑到民族情结,一般都会给pass。


讲一件审稿中的笑话,你也许就对科研论文不会那么膜拜了。大概在两三年前,收到一篇审稿,是做一个聚合物与CaO的复合纳米材料。我很认真地看了其实验步骤,在大量(或许是200ml)盐酸中,加入聚合物,然后加入少量(或许是0.1g)CaO。总之,反应不知道多少时间,接下来,各种表征,无一例外的都有CaO神奇的特征峰,而且无一例外地很清晰。我的个天,那是神马CaO!我毫不客气地写下评语,你的CaO能在大量盐酸中存在,真是神的CaO,我是人,看不懂,请你把论文送到神那里去审吧!做论文做到连最基本的一些化学原理都丢了,我不知道这种论文对社会有何贡献,每当我看到大量类似的垃圾论文,我仿佛看到,登载它们的一页页珍贵的纸张,以及倒下的一片片森林,还有留下的一片片沙漠!除此之外,我什么也没看到。这一次审稿经历让我对科研,对科研论文产生极度的恐惧感,长此以往,我不知道我们的科研精神将会被引向何方!


或许是我的论文确实有人看了,曾经,我居然两次收到国外学生求职的CVs,大意是说看到我们课题组发的论文,觉得与自己的工作吻合,想来我研究组做博士后。收到这种求职简历,我才真正意识到,论文的影响原来可以这么大。我从来没有过什么研究组,所有第一作者或通讯联系人的论文,都是我自己做的实验,自己写的论文,自己投的稿。那纯粹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科研工作量的要求而写的“垃圾论文”,因为它们没有任何原创性,也不是自己真正想要做的科研。只是为了多发、快发论文而找的当前研究热点,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某些修修补补而已。换句话说,无非是在别人嚼过的甘蔗上,再咬上几口,索然无味。


我也曾经幻想自己好好做一些具有原创性的科研工作,现实的体制下,我能么?先不谈条件的不许可(在高校,如我等弄不到项目的劣等教师,科研条件自然上不去,有时连最基本的瓶瓶罐罐也满足不了,而高级别论文是要靠高大上的仪器设备才能完成的)。真正的科研,应该是允许我一年、三年甚至十年不发一篇论文,允许我甚至一辈子不发论文,因为探索性的东西,本身就可能一无所得。那样的话,职称怎么上,工资怎么涨?老婆孩子怎么养?所以,身在高校,我就不可能随心所欲,按自己的想法去做科研。你必须去做功利性的科研,发论文快的“科研”,顺应考核要求的“科研”。


这就是目前高校科研存在的普遍现象,我始终没明白这种急功近利的科研,它还是不是真正的科研?基于这些,我给两位求职者的回复大意是这么说的:第一,我没有资格带博士后(我连硕导都不是,尽管事实上已经带过几个硕士研究生,但因为没有科研经费,我硕导都算不上,又是这该死的科研经费!);第二,我没有经费负担博士后的工资,所以只能拒绝你的好意。其实,还有第三(怕有损国格,我没有说),我做的东西都是“垃圾”,来了你会失望的。



6.理想中的大学及现实中的大学乱象


所以很多东西对于外行来说,或许很神秘,很高雅,一旦自己深入其中,原来并不是那么回事!这也是这几年我越来越反感做科研,反感做那些无聊的应急性论文的原因。我理想中的大学,科研应该回归本原,他原本就应该只是教学之外的兴趣使然。我首先应该是一名教师,首先应该对学生负责,而不是对那些无聊的科研考核负责。科研不是我的本职工作,那是全国各个研究所同志们的本职工作。为什么我们现在的大学都在舍本而逐末,不好好地把学生培养好,非要去抢研究所同志们的饭碗。我不是反对在大学搞科研,大学需要科研,这是毋庸置疑的。但真的不需要逼迫每个老师,每年都去完成数字化的科研任务。这种压任务式的科研业绩,本身就违背了科学研究的精神。我只是一个教师,我只想好好地上我的课,好好地教育我的学生,真的就不行吗?当某个问题需要进行科学实验来加以验证的时候,我和同学们可以快乐地做一些科学研究,这样一种最基本的本应该属于大学教育的理念,为什么现在荡然无存了呢?为什么非要以科研业绩来评价一个教师的成功与否?为什么非要一窝蜂地办成研究性大学?放眼全国,还有多少高校把育人当作自己的本职工作,有多少教授们在真正地加强自己的学问,如此下去,“学问”这个字眼,在大学里没几年就会消失!而新兴的一些字眼,如“老板”,“大老板”,“小老板”,“大牛”,“小牛”等本就不应该在高校教师中出现的字眼却愈演愈烈,甚嚣尘上。科研经费真的能代表学术水平和学问么?!


这或许就是高校市场化的结果,当学生成为高校赚钱的筹码,当金钱主导高校教育的时候,大学真的很悲哀了!更可悲的是,我们太多的教师业已麻木,任凭这种错误的主导思想横行肆虐。学生在这种畸形的制度之下,成了最大的受害者,许多同学对我抱怨过,四年大学不知道学了什么。他们既没有学到有用的技能,又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既找不到与企业衔接的方向,又缺乏进一步深造的动力,越临近毕业,越是茫然无措。我非常同情学生的这种彷徨的心情,他们除了考研,好像就没有了其他好的选择。是呀,这种急功近利式的大学教育制度下,别说学生,我这个教了二十年书的人都越来越看不明白。宽进宽出,成为了当下大学的指导思想。所有的学校,总是想着各种办法扩招,因为有了学生就有了收入。一所高校往往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学院,为了多招学生,新办专业层出不穷。有的专业,刚开始申办时,把几位老师召集起来开一个会,一个新专业就成立了,专业要办成什么特色,究竟要培养学生的什么素质都还没搞清楚就在招生简章上乱吹一气。而刚参加完高考的中学生怎么可能知道其中有诈,这些新专业的名称往往还很诱人,只有当他们真正踏入其中,才开始了不甘与后悔的四年。只要专业批下来了,应付监管部门的检查也不在话下。我自己曾经就是新专业建设的参与者,而且担任过多年新增专业的教研室主任,个中滋味,依然五味杂陈。上面一说要来检查新专业,基层教师累得就像那什么似的,教研室所有教师都要行动起来,编造各种表格,捏造各种数据,分门别类,装好几十个盒子,等着无聊的人去看这些无聊的东西。编造这些无聊的材料不仅花去一线底层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你没有任何功劳,一旦获得上级好评,功劳与风光都是领导的;反之,一旦有疏漏,责任全部在教师,铁一般的纪律这时一定会显现出来。这些情况,让本来就苦不堪言的一线教师们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还怎么集中心思去搞好教学?!


当学生成为学校赚钱的对象以后,教育就已经在走歪路了。学校也会尽可能节省学生在学习中必须的开支。就拿实习来说吧,现在高校的实习,已经形同虚设。实习本来是学生最好把所学专业与社会联结起来的必不可少的阶段,而且可以真正学到很多实用知识的阶段。可如今,一者没有哪个企业愿意长时间对学生开放实习;二来学校也不愿意支付一笔高昂的实习费用,这时候能省则省,往往只是组织学生到企业走马观花的转一圈,上午去,下午就回勒,象征性地完成实习任务。这种形式上实习还有存在的必要吗?想当年,我们大学实习,实打实的半年在校外,实习期间真正能学到许多经验。学校目前总是把学生无法开展正常实习工作的责任推给企业,一句话,都是企业不愿意接受实习。其实,节省开支,才是学校真正的目的吧。当教育成为了赚钱的工具,我们的子孙后代还有什么希望?!


7.牢骚之外


社会需要牢骚,更需要牢骚之外的意见或建议。牢骚的初衷都只是希望社会朝着更公平公正公开的方向发展,希望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真正和谐地、可持续地朝着“幸福”的目标迈进。基于此,笔者根据这些年的经历,特提出以下一些建议:

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可以休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从80年代运行到现在已近20年了,其做出的贡献,自有人大夸其夸,笔者不添花。由于其掌管的经费越来越多(这些钱每一分都是人民的血汗!),牵涉的利益关系越来越复杂。怎么样才能打破这种多年来盘根错节、根深蒂固的利益关系,最大限度发挥科研经费的效用,而不让经费过度集中在少数人身上,造成无谓的浪费。紧紧靠几句话,加强监督、信息公开是不可能办得到的,因为既得利益者们自有其老谋深算的应对策略。唯有撤消,一劳永逸。撤消之后,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一部分人大代表,另行成立科研基金监督委员会,对所有的科研经费进行监管。科研经费也没有必要分成N种资助计划(目前科研资助计划名目繁多,什么百人计划、千人计划、杰青、重大专项、863、973、面上、地区、联合基金……..),哪一分钱不都是人民的血汗!那么多的名目,造成了管理上更大的困难。而说白了,无论设多少种资助计划,钱依然是在那些既得利益者之间转,你帮我这个了,我帮你那个!


本来很简单的事情,弄得越复杂,好像才能越显出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似的。其实,关于科研经费管理很好办,所有项目只需要划分为两类:面上项目和重大项目。面上项目,面向社会所有人员征集;重大项目申请者组织现场答辩,打分排名。面上项目经费每项20万元左右,20万元足够完成一个面上项目的工作。重大项目每项200万元左右,用于支持科研实力很强、技术要求很高的项目。


面上项目,连函评都没有必要了。目前所实现的函评制度,本身也什么意义,凡是做过国家基金的就可以评别人的本子,外行也可以评内行。一旦碰到内行而且做的方向跟你一致,你可能更惨,他可以随便找一条莫须有的理由毙了你,然后自己先按你的本子做起来了,你那可贵的想法完全为他所用,还有比这更糟糕的事吗!


以目前科研经费来看,完全可以做到:只要申请者有一定基础,就直接资助。目前,面上项目平均是80万每项,资助率大概在16--18%左右,如果降为20万每项,基本上原面上项目的经费就可以达到申请者每人一项。这种支持面扩大了4--5倍,其总体产生的效应,决不会比目前集中在少数人身上要差,可能要好很多倍。因为很多有想法、有志气的研究者都不喜欢去巴结权贵,而这些人的想法往往比某些权贵们要高明得多,只是缺少契机和经费而已。我经常看中央台10套的“我爱发明”的电视节目,里面许多农民做出来的科研成果,大学教授们都要自叹弗如,如果类似的人能获得资助,远比把钱投在看似高深莫测的,没有任何产出效益比的,一些天花乱坠的大学教授们的身上。在大学的教师之间流行一句话,真正想做些科研的,没有钱做,不真正搞科研的,钱花不完。这就是现实!如果面上项目能广施种子,其结果一定会遍地开花。,这条建议如果能够实施,基金的管理,也变得非常简单:只需要在网上跟踪项目进展就可以。获得项目支持的人,定期或不定期把与项目有关的成果在网上上传就行了,监管层只需要在网上就可以对项目进展情况了如指掌。获得过资助,但完成效果很差的,下次申报,可以限制。


②高校应该正本清源,重新认识高校的责任与任务,把培养学生放在第一位。科研可以存在并且大力发展,但不要绑架所有的一线教师。建立一个可行的科研奖励制度,对科研做的好的老师进行适当的物质奖励,以鼓励创新。不宜把科研业绩与教师的工资挂钩,一旦挂钩,实际上已经形成了多重奖励!

教学应该放在首要位置,评价教师,应该回归教学为主导,科研为辅。鼓励教师大胆探索一些短期内可能难以见成效的研究,不给教师太大的压力,但尽量满足教师进行科研必须的一些条件。学校的资源应该建立一个公平利用的平台。目前,在高校,好的科研仪器、高大上的实验室往往都是随着权力进行分配的。谁有更大的权了,就有了支配更多资源的便利了,这也导致一些教师挖空心思巴结领导,弄个一官半职,然后给自己的科研创造条件。而我们这些啥也不是又不愿委屈自己的教师,结果就是,连独立的办公室或者实验室都没有。一旦你多带几个学生做实验,实验室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了。一个独立的思考空间都没有,怎么搞科研?资源共享,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是那么回事。

重要的事情想再说一遍,高校究竟是干什么的!非要都去抢研究所的饭碗而忘记自己的本职吗?难道不应该让教学回归,以学生为本吗?!


8.几点声明


①发这些牢骚,我不是针对我的工作单位天津科技大学的。这不是一两所学校的事,可怕的是全国大部分高校都存在这些问题。凭心而论,我的学校还算可以的,单位领导还都挺亲民的,只是我不上进而已。


②本文所提到科研乱象,主要是指一般二本高校里的现象。不包括那些真正在做科研的单位和真正以科研为己任的可敬的科研工作者们。我曾经在两个3A级国家重点实验室学习过,也接触过不少真正的科研人,他们吃饭时想的是科研,睡觉时想的是科研,一天十几个小时呆在实验室,没有节假日。这些人是我国科研事业中的真正的脊梁!国家把研究经费交给他们,是完全可以放心的。


③由于本文讨论的是普遍现象,切勿对号入座!一旦对号,好像就说的是自己哟。


④我作别科研,作别的是那种为了聘任、为了业绩而做的科研,爱咋聘咋聘!我只想静静,静静地思考一下我自己想做的科研。


⑤如果可以,希望万能的朋友圈能让本人的牢骚被科研计划以及高校教育决策者们看到,还大学以“大学”为宗旨。


⑥我只是一个教师,一个应该以教育为己任的教师,一个应该对得起人民教师称号的教师而已!其他的,随他吧!


转自公众号北京习风堂

免责声明

本号欢迎投稿,尊重原创,转载时尽量标注作者名并注明来源,一些文章来自网络,编辑时有删改。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号删除。




本号正式推出兄弟号——新民智库(xinminzhiku),以发布学者原创文章为主,并以此召志同道合的思想同道,以集体之力开启智慧文明时代!


欢迎各方同道投稿,欢迎广大同志荐稿!


投稿邮箱:2909098737@qq.com,联系微信:x89328012



新民学社

改造中国与世界


新民智库

传播思想和智慧




《智本论》揭示:互联网时代,共产主义已经来临!


这种共产是信息和知识的共产,是精神的共产主义!








《智本论》简介


宗旨

让精神变成物质,

用脑袋鼓起口袋;

把点子变成金子,

使才子成为财主!


内容

资本,是钱财,是口袋,是物质财富;智本,是才华,是脑袋,是精神财富。


《资本论》解释了资本增值的规律——即钱是如何生钱的,结论是资本剥削了劳动,所以,无产阶级要革命。


《智本论》论证了劳动如何摆脱资本的剥削和奴役而实现翻身解放,就是升级为脑力劳动,通过知识产权和品牌价值而转变为智本,最后反过来驾驭资本,即实现才华变钱财。


《资本论》揭示了工业文明时代的物质生产方式的一般规律,而《智本论》则掀开了智慧文明时代精神生产方式的普遍规律——信息、知识等精神资源是共有共享的生产资料,人脑则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劳动器官,只要创造出知识产权(智),再通过传播打造出品牌价值(名),就可以让才华变成钱财。


《智本论》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这一伟大生产力的出现,全人类正在从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转移、从物质生产向精神生产过渡、从工业文明向智慧文明跨越!


而智慧文明,正是精神的共产主义,这种共产是信息、知识等精神资源的共产……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了解《智本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