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催生学习的“激素”

2016-05-19 殷旵 学国学网

  为学的"学"字,大家都很熟悉,繁体的“学”字"學",像一个学子戴上了皇冠,也可以看作一个博士帽。一个人必须通过学习(广义的学习),才能使自己的智慧得到升华。这个"皇冠"、"博士帽",就是你智慧的光环。


  古代的《礼记》里有专门论述学习的;《论语》以"学而时习之"开篇,专门讲到"好学"、"好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荀子》和《吕氏春秋》,这两部书都有《劝学篇》;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写了《师说》和《进学解》;另有西方的哲学家培根的《论学问》、坦普尔的《论古今之学问》、赫尔岑的《论学习》、庞德的《读书入门》、高尔基的《我怎样读书》和《我怎样学习写作》;还有毛泽东的关于学习的讲话,等等。




  如果再加上亿万的教师在课堂上教诲、训导,再加上天下的父母给孩子们的嘱咐,我估计,他们的声音如果同时发生,那简直能把"地球的耳朵"震聋,会使地球倾刻间不知道自己是在顺转还是在逆转。


  如果能发明一种像"聚光灯"那样的"聚声器"向太空发送声音的话,我想连外星人也会为之震动,也不需花那么多的人力物力去寻找外星人,就这一项就能使外星人认为"地球人干嘛?老是在'学习'、'学习'”。的确,地球人天天在学,"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句话已不仅是对孩子们说的了,如今的中国人都回到了好学的童年时代。



  在学别人的同时,我们也要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看看我们身边的事,看看我们自身的事,这样就可以发现新的问题。"人只有发现了新的问题,我们的脑细胞才能激活。"如果每天想一个新问题,发现一种奇怪的东西,那你的脑细胞会突然活跃起来,140亿个脑细胞中不知有多少会沉浸在兴奋中。这样你的激情来了,随之成效也来了,精神也集中了,这就是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


  有人讲课、作报告,下面人打瞌睡,无精打采;而有的人作报告、讲课,下面人笑声不断,掌声不断,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就看讲课的人能不能讲出激情,能不能激发听者的兴奋点,如果不能产生这种"激素",那么他的演讲是失败的。这也许是我们真正值得学的东西。




  与人交往也是如此,你没有新的构思、创想和新的见解,你就很难得到别人的青睐和关注。现在网络为我们提供了方便,我与海内外几位专家学者请教,与同仁们交流,常常是将自己的最新文稿(包括日常诗作和笔谈)贴上去互相传阅、评论、畅谈,乃至和对,别有一番情趣,使生活变得更丰富多彩。这里不妨引录一段奉献给您们:


  海棠红(七律)


  序:甲申年海棠红时,我与女、儿来西山远郊拜访王树人教授。教授是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生院博导;教授夫人、著名的心理学家喻柏林教授与"古稀"相悖,去了另一个世界(王教授与夫人合著的《传统智慧再发现》上、下册,既是学者案上的骄傲,也是年轻人寻根的思考);教授的女儿远在德国,教授只身独院,小楼一幢,练书法、著书,自得其乐。这是经典图书的宝库,又是书法艺术的豪展,我说:"你这种文化享受太奢侈了吧。"教授豪爽地笑着说:"要说我的奢侈,是一个人占了楼上、楼下的三个卫生间。"说完又是一阵朗朗大笑。


  院内,几根柳条在阳台边轻拂,两支翠竹在花丛中并立,更有门前一树红红的海棠,让教授乐不自禁,反复说道:"咬之则酸,闻之则香。"并以海棠待客,临行又以海棠相赠。于是赋海棠七律一首,敬赠教授。归来细品教授生活情趣,似有感悟,似禅?是道?或易?教授豪爽朗朗的笑语时犹在耳,是笑声逗得海棠红?


  西山美景万绿中,小院书楼海棠红。

  无言更赏阳台景,有兴独听柳叶风。

  挥毫纸走行楷草,著述文积德言功。

  有朋自远来天半,谈笑点评任西东。


注:天半即半天。


我不是尚书

有的人作报告,下面人打瞌睡;有的人作报告,下面人笑声不断,掌声不断,这是什么原因呢?同样一帮兵,有人带出去成乌合之众,有人带出去就能锐不可挡。看看司马迁笔下带兵的李陵: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胡马奔走。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争为先登。当此时也,天地为陵震怒,战士为陵饮血。此刻,小编也猛回头,恨不能投笔从戎效仿班超,只想献出生命为心爱的将军奋不顾身。我想要怒放的生命,这是汪峰的歌,好在哪里,为他唱出了激情。


近期热门文章:点击下面蓝色字体即可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