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把反复考虑叫“斟酌”?

2016-09-17 学国学网




斟酌这个词,生活中经常遇到。比如下棋的时候,哪里落子,颇费斟酌。这世上,什麽不需要仔细斟酌?斟酌就是考虑,就是推敲。安排一次旅行,你需要斟酌路线,景点,酒店。


人生的婚姻,你也要考虑。如果你做了一个企业主和领导人,那企业国家的各种事情无时无刻不需要你去斟酌考量。


《荀子·富国》中记载:“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 此大意是说,英明的君主必须谨慎地维护国家的和谐安定,节省不必要的开支,尽力开辟其它财源,还要时时考量调整各项收支。文中“斟酌”两字,就有反复考虑后决定取舍之意。






“斟酌”一词最早的出处


“斟酌”一词最早见于《国语·周语上》:“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周厉王暴虐无道。国都里的人都在咒骂他。


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召公告诉厉王说:“百姓忍不了你的命令啦!”厉王很恼怒,找到一个卫国的巫师,叫他去监视咒骂王的人。只要卫巫来报告,厉王就把被告发的人杀掉。住在国都的人都不敢说话了,熟人在路上相遇,也只能彼此互递眼色而已。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周厉王很高兴,告诉召穆公说:“我能够消除人民对我的咒骂了,他们居然不敢说话了。”






召公曰:“是鄣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召穆公说:“这是堵塞了他们的嘴!封住人民的嘴,比堵截江河的水还危险的多;江河的水被堵塞,就要决口奔流,被伤害的人一定很多,禁止人们讲话也象这样。因此,善于治水的人要排除水道的壅塞,使它畅通;善于治理人民的人,要引导他们敢于讲话。所以天子处理政事,让公卿大夫直到列士都献诗,盲艺人献乐曲,史官献古文献,少师进箴言,瞍者朗诵,朦者吟咏,各色工匠分别谏诤,百姓的议论辗转上达,左右近臣尽心规劝,宗室姻亲补过纠偏,乐官史官施行教诲,元老重臣对天子经常劝诫,然后天子亲自斟酌裁决,因此政事施行起来才不违背情理。”


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人民的嘴,就像土地上有山有水一样,财富、器物才从这里产生出来;又像那大地上有高原、洼地、平川和沃野一样,衣服食物才从这里产生。由于人民用嘴发表意见,国家政事的成功或失败才能从这里反映出来;做人民所赞成的事,防止人民所憎恶的事,这正是增加财富、器物、衣服、食品的好办法啊。人民心理怎么想,嘴里就怎么说,他们考虑成熟以后,就自然流露出来,怎么能堵他们的嘴呢?如果堵他们的嘴,那么,跟随的人还能有几个呢?”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周厉王不听劝告。从此,都城里的人没有一个敢讲话。过了三年,人们便把他赶到彘地去了。


后来,文中邵穆公所说的“斟酌”一语,就被人们用来泛指凡事经反复考虑后再决定取舍。






“斟”、“酌”二字本意、区别与联系


斟,本意为用勺子舀取,如《说文解字》:“斟,勺也。”泛指执壶注酒、茶,如斟酒、斟茶。酌,从酉从勺,从酉则与酒有关,本意为斟酒,如《说文解字》:“酌,盛酒行觞也。”就是斟酒奉客。


可见,斟、酌都有倒酒之意,“斟酌”也用来借指饮酒。如晋朝陶渊明《移居诗二首之二》:“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斟、酌二字虽然都是倒酒,但还是有区别,倒酒不满曰“斟”,倒酒太多曰“酌”。


杯里的酒太满与不足都不适宜,最好是不多不少最适中。故“斟”酒不满就要增加一点,而“酌”酒溢出就要减少一点,因此要反复增减才能把酒倒得刚好,这就是“斟酌”的原意。






推敲与斟酌


“推敲”是关于唐朝苦吟派是人贾岛的典故。


为什么叫苦吟派呢?就是为了一句诗或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功夫。


有一次,贾岛骑驴闯了官道。他正琢磨着一句诗,名叫《题李凝居》,全诗如下:“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但他有一处拿不定主意,那就是觉得第二句中的“僧敲月下门”的“敲”应换成“推”。可他又觉着“推”不太合适,不如“敲”好。不知是“敲”好还是“推”好,嘴里就“推敲推敲”地念叨着,不知不觉,骑着驴闯进了韩愈的仪仗队里。韩愈问贾岛为什么乱闯,贾岛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诗念给韩愈听,也把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敲”好的事说了一遍。韩愈听了,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去别人家,又是晚上,敲门有礼貌,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再说,读起来也响亮些。贾岛连连点头,他这次不但没有受到处罚,还和韩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从此就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典故,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仔细琢磨,反复斟酌。


我不是尚书

要不要转发这篇文章呢?这根本不用斟酌的,必须转!






※下拉屏幕参与文章留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