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道家经典著作,《老子》居然没排进前三

2016-09-22 尚书 学国学网




文化斗士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中国的文化根底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中国的思想家、文学艺术家很多都是道家信徒,汉代的张良、刘安、张衡、左思,晋代的陶渊明、嵇康、唐代的李白、吴筠、张旭、吴道子,宋代的苏轼、李清照……他们丰富了道家的文化内涵,增强了道家的人文魅力。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唐代的大诗人李白,最后还成为了名义上的道士。






《西游记》 《封神演义》也可以作为道教著作,趣味性强而专业性弱。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全书中使用了大量道教专有的概念如心猿、意马、姹女、元神等,还构筑了一个以玉皇大帝为核心的道教神祇、神官系统。书中也出现了很多道教人物和魔怪,不过多为反面角色。


《封神演义》算是完全以道教为核心的著名小说了。书中讲述的商周战争,其实质就是道教的两个派别阐教和截教的斗争。书中出现的各色仙神和宝物等,也全属于道教系统。


道教的著作很多,人生有限,我们不可能一一细读,能选择其若干经典而读,于人生也是一件快意之事。






古今第一善书——《太上感应篇》


《太上感应篇》被誉为“古今第一善书”。此书源出于《抱朴子》,后经宋代李昌龄、郑清之等先贤发扬光大,流通于世,影响深远。上至朝廷,下至民间,刊印传播者众多,到明清时期达到高峰。旨在劝善,简称《感应篇》,作者不详,内容融合了较多的传统民族思想,树立了人在世上的正确形象,许多内容至今仍然具有积极意义。


《红楼梦》中"懦小姐不问累金凤"一回中提到贾迎春翻阅《太上感应篇》,恰好准确点出了贾迎春的为人和性格,也验证了此书在清代颇为盛行。


《宋史•艺文志》收录“李昌龄《感应篇》一卷”,《正统道藏》太清部有《感应篇》三十卷,题“李昌龄传,郑清之赞。”《重刊道藏辑要》有《太上感应篇集注》等,《道藏精华录百种》有《太上感应篇樾义》二卷。该文思想可上溯至《玉钤经》、《道戒》和《抱朴子·内篇·微旨》转引的《易内戒》、《赤松子传》和《河图记命符》等书。《太上感应篇》篇幅不长,计一千二百多字。主要借太上之名,阐述“天人感应”和“道教承负思想”。






道家养生经典——《周易参同契》


《周易参同契》,东汉魏伯阳著,简称《参同契》,黄老道家养生经典。全书共约6000余字,基本是用四字一句、五字一句的韵文及少数长短不齐的散文体和离骚体写成的。


该书假借《周易》爻象论述作丹之意,研究养性延年,强己益身。该书“词韵皆古,奥雅难通”,并采取象征或借喻的方法采用许多隐语,易生误解,所以历代有很多注本行世,仅《正统道藏》就收入唐宋以后注本11种。《参同契》是一部用《周易》理论、道家哲学与炼丹术(炉火)三者参合而成的养生著作。《周易参同契》中叙述最详细的部分,也是书中的核心内容,就是炼制“还丹”。




▲褚遂良书阴符经



不到千字的经典——《阴符经》


《阴符经》,全称《黄帝阴符经》或《轩辕黄帝阴符经》,也称《黄帝天机经》,作者无法考证。原文有300余字的,也有400余字的,何种版本为可靠?今日已无从断定。所幸其中要紧的话在各种版本上都一致保存,大体尚无妨碍。据说《阴符经》是唐朝著名道士李筌在河南省境内的洛阳嵩山少室虎口岩石壁中发现的,此后才传抄流行于世。


作为一部高度精炼的道教经书,《黄帝阴符经》正如其他许多具有理性精神之道教学者所撰之作品一样,不是简单因袭易学义理派的言辞,而是运用其义理思维,以《易》通《老》,演述“神仙抱一之道”、“富国安人之法”、“强兵战胜之术”,全书以隐喻论述养生,愚者不查谓兵法权谋等说或谓苏秦之“太公阴符之谋”皆离旨甚远。如道教《纯阳演正孚佑帝君既济真经》,通篇全部以军事术语写成,不知者初见会认定是一篇兵书。






最早的道教经典——《太平经》


又名《太平青领书》,此书是流传至今的最早道教经典,《太平经》的历史可以上溯至西汉;《汉书》记载西汉成帝时,曾有齐人甘忠可作《天官历包元太平经》。


《太平经》产生於东汉安帝、顺帝时,出自于吉等人,后於桓帝时由襄楷进献给朝廷;原经本有一百七十卷,但今现存於《道藏》中只有五十七卷。


该书作者,今已不可考。据史料记载,原书本为170卷,但今本仅存57卷。《太平经》作为黄老之学的著作,是以老子等黄老列庄的道家思想为核心的。但是它成书于东汉中晚期,所以书中的思想也受到当时的汉代谶纬神学的影响。《太平经》是道家从老庄思想演化为宗教的重要文献,主要是把阴阳五行和老庄结合,同时又披上了神话的外衣。


《太平经》的思想基本上保持了老子的观点。在对万物的认识方面。继承先秦两汉道家元气论的哲学思想,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元气”,事物都是由“元气”变化生成的,同时还提出“太阳、太阴、中和”的“三合相通”观点。在政治和社会道德方面,政治上主张平均财富。修持上主张反本。将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结合,社会道德上提倡“忠孝”。同时,它还进一步提出“天人合一”的唯心主义观点一,《太平经》内容驳杂.涉及天地、阴阳、五行、十支、灾异、神仙等,对黄老道思想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该书对於张角传播其太平道,组织黄巾起义起了理论指导作用,张陵创五斗米道也利用了它。在道教思想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万经之王——《道德经》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


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骇人的想象力——《庄子》


《庄子》又名《南华真经》司马迁评价:“庄子著书十万余言”,而今本《庄子》仅33篇6万5千多字,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


《汉书•艺文志》载“《庄子》五十二篇”,可能是在晋代郭象注《庄子》删去了。以前一般认为《庄子》全部为庄子所著。各篇基本为先秦道家所作,近代出土秦简亦可证。从宋代起,竟成问题,认为内篇为庄子本人所著,而外篇和杂篇是弟子所作。总的来说,《庄子》一书其思想还是统一的。庄子写书风格独特,自己称(《杂篇•寓言》)以不拘一格的寓言写作。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它和《周易》、《老子》并称为“三玄”。鲁迅先生说过:“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四玄之一——《列子》


《列子》又名《冲虚经》,属于早期黄老道家的一部经典著作。


该书是中国古代先秦思想史上的重要著作之一。其思想与道家十分接近,后来被道教奉为经典。西汉初颇行于世。汉武帝罢黜百家之后,散落民间,西晋又有所发展,唐宋时期达到顶峰。


唐高宗乾封二年(667)李治尊奉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李隆基立玄学博士,指定《老子》、《列子》、《庄子》、《文子》为必读之书,时号四玄。天宝四年(745)追封列御寇为冲虚真人,《列子》一书为《冲虚真经》。


到了宋代,真宗赵恒在“冲虚”二字后面又加“至德”二字,书名又成了《冲虚至德真经》。徽宗政和六年(1116)赵佶诏立《内经》、《道德经》、《列子》、《庄子》博士。全书共载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等134章,如《黄帝篇》有十九个,《周穆王篇》有十一个,《说符篇》有三十个。基本上以寓言形式来表达精微的哲理。是战国早期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






唐太宗诏改书名——《文子》


《文子》又名《通玄真经》,主要解说老子之言,阐发老子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道家“道”的学说。


明朝宋濂称:“子尝考其言,一祖老聃,大概道德经之义疏尔。”元代吴金节也称:“文子者,道德经之传也。”都说明了《文子》的主旨内容。


文子》成书后,在秦初即遭到禁毁。秦吞并六国,建立封建君主制的中央集权统治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秦始皇采纳丞相李斯的意见,施行文化箝制政策,公元前213年,下令没收并焚毁诗、书、百家语及秦纪以外的历史书。《文子》亦在被禁毁之列。汉朝建立统治后,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刘彻因见“书缺简脱”,下诏“广开献书之路”,被秦禁毁之书才又逐渐面世。《文子》也在此时又得到了流传。


《汉书·艺文志》将之著录于“道家”一类。唐代尊崇道教,《文子》也得到重视,不断有人为之作注,并且被太宗诏改书名为《通玄真经》,可见其地位。






号称无人读懂的书——《抱朴子》


抱朴是道教术语,源于《老子》的语句“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抱朴子》中国晋代道教学者葛洪撰。分《内篇》和 《外篇》,各自成书。


《隋书·经籍志》载;《外篇》属杂家,《内 篇》属道家。《外篇》著述在先,《内篇》在后。内篇《黄白》 云:“余若欲以此辈事,聘辞章于来世,则余所著《外篇》及杂文二百余卷,足以寄意于后代,不复须此。”


现存《外篇》 50卷,《内篇》20卷。《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减否,以复 兴儒教为宗旨,积极救世,基本上属于儒家学说。《内篇》强调“道”是根本,“儒”是末节,消极遁世,寻求长生不死, 提倡神仙道教。


在《外篇》中有反对清谈玄虚的言论,《内篇》则以 “玄”为哲学体系的核心。《内篇》认为“玄”或“玄道”是夭地万物的总根源,说“玄者,自然之始祖,而万殊之大宗 也”。《内篇》还阐述神仙道教的基本特征,主要讲炼丹术、祈求成仙,与以符水疗病消灾为主的民间道教有一定区别。认为人通过修炼,可与“玄道”合一而成为神仙,“得 道者,上能谏身于云霄,一厂能潜泳于川海”。《内篇》中载有许多炼制金丹的方法和实验结果,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抱朴子》现存有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临安刊本、 明正统《道藏》刊本、敦煌石室写本残卷等,而以清孙星衍《平津馆丛书》本较为通行。明清以来学者在文字上有不 少校勘,但注释则缺。近有王明集前人所校并加注释编 成的《抱朴子内篇校释》出版。




▲王羲之小楷黄庭经



道教上清派的重要经典——《黄庭经》


《黄庭经》为道教养生修仙专著,它继承汉代纬书和早期道教的人身各部位皆有神之说,又吸收古代医学有关脏腑、经络、精气的理论,着重阐述存思身神、守固精气的理论和方法。


“黄庭”一词已见于汉代。古人认为,黄为中央之色,庭乃四方之中。五行土居中,色尚黄,在人五脏则脾为主。盖喻身体中央、中空之穴。


《黄庭经》分《黄庭内景玉经》《黄庭外景玉经》和《黄庭中景玉经》三种。《中景经》系晚出道书,通常不列于《黄庭经》之内。


旧本《黄庭外景经》首句“上有黄庭下关元”即指此。至于“内景”、“外景”,《荀子·解蔽》篇早有“浊明外景,清明内景”之说。唐梁丘子(白履忠)在《黄庭内景玉经》上卷注文中解释内景时称,“内者,心也。景者,象也”,“心居身内,存观一体之象色,故曰内景也”。“外景”一词,大概是上清派根据“浊明外景,清明内景”,取与“内景”相对之义。道书分“内”“外”,代表了传承之异。例如《灵宝升玄内教经》卷八(敦煌遗书S.3722)自称“无上灵宝升玄内教”,而称《灵宝五篇真文》为“外教”。《黄庭经》东晋后分为《内景》《外景》或《内经》《外经》,盖与此同意。



中国人把“道”看得极重


脚下的路是“道”,口中的话是“道”,举凡法则、规律、范围、宗派、地位、社会、情势、技艺、行当、招数、语言、行动,无不称为“道”。吃饭要有味道,穿衣要有条道,走路要有道路,讲话要讲道理,做人要有道德,演戏要有道具,看戏要看门道,货色要地道,人品要厚道,办事要公道,律已以正道,治国以人道。欺凌别人就是霸道,玩弄法律就成了黑道。


道教的神祗,三清四御以下,凡是中华民族的圣君贤臣,孝子烈妇,志士仁人,有贡献的科学家,大多被神化为道教的神或仙。诸如伏羲、女娲、神农、黄帝、彭祖、嫘祖、妈祖、屈原、鲁班、介子推、张良、关帝关羽、岳王岳飞、医神华祖、药神孙思邈、黄道婆、孟姜女……这些神祗代表了中华民族对真理与正义的崇奉,对幸福与自由的渴望。


我不是尚书

道教作为中华本土教派,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至今,道教的种种观念还深深影响着我们。




※下拉屏幕参与文章留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