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养过牛、坐过牢、当过官,李白也以诗歌颂他

2016-09-28 尚书 学国学网




说起这个人,先从牛开始,因为他最初的职业就是“牛郎”。古代中国以农耕为主,牛在农业生产中扮演了人力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牛在中国古代很受百姓的欢迎。养牛育牛是重要的产业。宋朝统治者还专门颁布法律禁止百姓屠牛。


这其中最有名的养牛专业户就属牛郎了。牛郎养得牛膘肥体壮,名声传到了天上,这么勤恳正派有为的小伙自然不缺少心仪他的女神了。牛郎和织女成为后世的模范夫妻。


牛郎只是传说的人物,在现实的历史记载中,有很多育牛的专业户,春秋时期的百里奚就是其中一位很特别的人才。他养牛出身,是有名的养牛大王,还做过囚犯,最后却做了敌国的国相,辅佐秦穆公称霸一方。这经历,够传奇的吧。大诗人李白李白既羡慕又感慨:“秦穆五羊皮,买死百里奚,洗拂青云上,当时贱如泥,……奈何今之人,双目送征鸿。”






而立娶妻


作为历史上颇有作为的政治家,尽管出身平常,但百里奚的故事仍然被收入《左传》《史记》。书中记载,他姓百里,名奚,字井伯,春秋时期楚国宛邑(今南阳)人。百里奚饱读诗书,满腹才学,但是家境贫寒,别说做官了,就是娶媳妇也比一般人晚,而立之年才娶到杜氏。杜氏是个很有见识的女子,深知自己丈夫没有遇到明主,于是就鼓励他出游列国求仕。这杜氏的贤能也赶得上助力晋文公称霸的齐姜了。






列国求仕


百里奚上路那天,杜氏还杀了家中一只下蛋的母鸡送行老公。带着老婆的期望和厚爱,百里奚先去了宋国,又去了齐国,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总之都没有面试成功,最后在虞国遇到了宫之奇。宫大人慧眼识人,百里奚遇到知音,就直接当了大夫,本以为可以过上公务员的好日子,哪知晋献公假虞灭虢,虞王贪财,不听宫之奇的劝谏,唇亡齿寒,虞国步虢国的后尘,百里奚也成了囚犯。


也就在这一年,刚当上秦国国君的秦穆公派公子絷到晋国代自己求婚。晋献公把大女儿许配给秦穆公,百里奚作为奴仆成了陪嫁品。由大夫而奴仆,这其中的落差让他深感耻辱。半路他寻个机会逃回家乡,继续从事他的特长——养牛。






五羖大夫


百里奚这么一喂,史载“牛日肥泽”,因为牛养得好,尽管从来不打广告,凭借众口相传的口碑,百里奚养牛大王的名声还是渐渐传至四海。此时楚国国君楚成王听说百里奚善于养牛,就聘他来养马,并问百里奚养牛的秘诀。百里奚回答说:“时其食,恤其力,心与牛而为一。”于是自百里奚始,“心与牛一”就成了历代统治艺术的一种最高追求。


秦穆公任好听说了百里奚的才干,知道他在楚国养马,想重金聘用他。公子絷却说,要是我们出了大价钱,就暴露了百里奚是人才,楚国就会留为己用,不如用五张羊皮换百里奚得了。百里奚就这样来到了秦国,由此也得到一个外号“五羖大夫”。


秦穆公亲自接见了百里奚,俩人见面之后相谈甚欢,一心想有作为的秦穆公和文韬武略的百里奚君臣相惜,养牛则要爱牛,治民则要爱民,他勤勉政事,劳累不坐车,酷暑炎热不打伞,走遍国中不用随从,不带武装防卫,深得秦国人民的信赖,《吕氏春秋》记载百里奚“谋无不当,举必有功”,辅佐秦穆公倡导文明教化,实行“重施于民”的政策,使百姓得到实惠,秦国也因此富强。






养牛治民


百里奚以养牛闻名,养出了人生大境界。《世说新语·汰侈篇》注释《相牛经》曰:“牛经出宁戚,传百里奚,汉世河西薛公得其书,以相牛,千百不失。楚成王问“养牛之道”时,百里奚说“时其食,恤其力,心与牛而为一”。这一做法不独是用在牛的身上,马的身上,就是教育百姓,治理国家不也是这个道理吗。百里奚的牛文化其实质也是一种治国术。孔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仁者爱人”,今天政府提倡的“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等都是这种观念的发展与演化。


百里奚平凡的出身,坎坷的经历也时时警醒我们,如同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言,百里奚举于市,从来纨绔少伟男,人生从来不会一帆风顺。如果想有所成就,出身从来不是关键,重要的则是你是否是个人才,而且是那种“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的人才。


我不是尚书

百里奚的故事告诉我们不平凡的人生都是从爱好特长做起的。







※下拉屏幕参与文章留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