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道教为何在明代开始走下坡路?

2016-10-11 尚书 学国学网




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中国的道教随着社会发展和社会思潮的变迁而不断变化,始终与儒、佛二家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成为与它们鼎足而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之一。






道教最初登上历史舞台时,就援引忠孝仁义这一套儒家学说,是社会改良思潮的一面旗帜。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和《老子想尔注》都大力提倡忠君孝亲,晋代葛洪主张求仙“要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认为修炼仙道的人应能实践儒家礼教,治国致太平。


在道教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它不断从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吸取养分,《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封神演义》、《红楼梦》等古典文学名著中,都能看到道教文化的影响痕迹。冶金和炼丹术,还有古代医药学,成为道教服食金丹成仙不死思想的主要来源。


历代道士中不少人为寻找合炼金丹的原材料,走遍名山大川,对大量矿物、植物等进行实地考察,留下了十分可贵的文献记录。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人,既是重要的道教历史人物,又是著名的医药学专家,对医药化学和中药学都有过很重要的贡献。






在王朝更替时,道教也常常选择新的服务对象,从满足皇帝个人追求长生不死的精神需求和满足皇帝希望借道教神化其封建皇权以巩固其统治两方面,为封建统治者提供服务。


历史地看,从元中后期起,道教就开始江河日下了。两次焚毁道经的打击,虽说主要针对北方的全真道,并没有使整个道教从此一蹶不振,但已使它元气大伤,其社会地位和影响日趋衰微。到了明代,道教更加衰落。


明朝建立以后,明太祖朱元璋设置道录司这个部门总管道教,把道教分为正一、全真两大派,官方发给不同的度牒。正一代表符箓派道教,全真代表丹鼎修炼派道教。这种划分,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对道教的一般看法。明朝皇室因鉴于世居龙虎山张陵后裔在道教中的影响,一方面肯定了元代授正一道教主的地位,但又革除“天师”称号,改授为正一嗣教真人。


明朝正一道的政治地位居道教各派之首。早在1361年朱元璋攻占南昌时,正一道第42代天师张正常就曾谴使拜谒,密告“符命”,与朱氏接上关系。明朝开国后,张正常于洪武元年(1368年)入朝礼贺,明太祖封他为正一嗣教真人,赐银印,秩视二品。洪武五年,又敕令张氏永掌天下道教事。从此正一天师便上升为道教各派首领,其地位较元代正一天师统领江南道教更高。张正常以擅长符水治病术闻名,羽化于洪武十年(1377年)。其子张宇初嗣位后,袭封正一嗣教大真人,领道教事。此后明朝历代天师皆沿例袭封大真人,掌管天下道教。






明太祖认为禅宗与全真道“以修身养性,独为自己而习”,无助于伦理教化,故重视正一而贬抑全真。因此全真道在明代政治地位下降,教团发展受限制,其势力远不及金元时代。


明代的道教在教理教义方面全然没有新的发展。明代正一道在道教思想教义等方面,也几乎没有拿出什么新鲜东西来。张宇初博学能文,撰有《道门十规》。该书吸收全真道性命双修及严守清规戒律之宗旨,指出道士应遵守的10条戒律,以之推广于道教各派,意图整顿道教。他还撰有诗文集《岘泉集》,对道教思想宗旨及修持方法多所发挥,堪称宋元以来最有学识的正一天师。张宇初还曾奉敕设醮建斋,重建龙虎山上清宫。但是他所总结的内容都是对前人的沿袭重复,并无新意。道教理论在明朝并未有任何发展,以历史的眼光看,没有发展,则是退步。


在明代皇帝中,特别崇奉道教的是明世宗(朱厚熄1522—1566年在位),他自号“玄都境万寿帝君”,躬亲礼斋,许多道土被授予“少保”、“尚书”等官衔,参与朝政,排斥正直官员,朝廷上下一片乌烟瘴气。让道士成为士大夫心目中痛恨的无赖小人。龙虎山天师们的腐化堕落,又使它的社会声誉一落千丈;加上此时道教理论和实践方面又“内囊”已尽,不能吸引民众。这些都促使道教走向衰落。






道教的衰落在史书中也能得到印证。《明史•方伎传》记载:“张氏自正常以来,无他神异,专恃符箓,祈雨驱鬼,间有小验。顾世代相传袭,阅世既久,卒莫废去。”还有的人说,这些法术即使偶尔灵验,也只是天师府祖传的符箓剑印的余威,不是天师后代有什么神通。更不客气的则直接斥责道教法术这一套“邪僻”,“非老子清静本旨”,“徒滋益人心之惑,而重为世之害”。所有这些看法都表明,明清社会对道教的信仰的确远不如昔。


明末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张岱在《陶庵梦忆》中写他拜谒孔庙时的所见所闻:“庙中凡明朝封号俱不用,总以见其大也。孔家人曰:‘天下只三家人家:我家与江西张,凤阳朱而已。江西张,道士气;凤阳朱,暴发人家,小家气。’”这位“孔家人”狂妄自大的浅薄,且不说它;倒是“天下三家”的说法有点意思。曲阜孔家代表儒教,江西张家代表道教,它们是中国封建文化的代表;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老家是安徽凤阳,所以凤阳朱家则可说是中国封建社会制度的表征。


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日薄西山,整个封建文化包括道教在内,都在走向衰落。儒释道三家同根,一损俱损,一枯俱枯,实在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我不是尚书

“天下三家”的说法确实有点意思。




※下拉屏幕参与文章留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