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命在我不在天”道家对生命的尊重

2016-10-13 尚书 学国学网




提起道士,很多人眼前就会浮现这样一个场景。人迹罕至,道路不便的高山老庙,道士们穿着道袍,年长者留须,年少者青袍裹身,发髻锁发。脚踏棉布鞋,身背竹筐。目如晨星,气如长虹。步不踏尘如轻猿,行如轻风拂柳迅疾闪过,与尘世隔隔,俨然隐居世外的武功高手,王宝强就是这样道士的形象下了山。






道士们每天的生活看起来都非常养生。不是练功扎马步打拳,就是念经。大话西游中唐僧念经念疯念杀看守他的两个小妖。这当然是电影的搞笑和夸张,当不得真。道士们念经是真正的功课,休行的必须,而且这经还真不少,《早晚功课经》是必须的,其它《常清常静经》、《消灾护命妙经》、《禳灾度厄经》、《玉皇心印妙经》也是不能少的。如此数来,不选择一个安静点的世外仙山,寻常人难得有清心去做这么一番耗费精力的功课。无论是练功还是念经,这样做都是为“延年益寿,“羽化登仙”。这八个字也是道教的重要教义。羽化登仙虽因带有迷信的色彩,需要抛弃,但道教对生命的重视表露无遗。


道教重视生命,自然就重视养生和艺术。所以道家中的医学典籍非常丰富。《抱朴子内篇•黄白》:“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豪情奔放地提出了养生口号,值得我们今世人领悟和学习。






道家的“天”与儒家的“天”


“我命在我不在天”,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很好理解。人的生命长短与否取决于自身,并非决定于天命。由此也引申到生活中,每个人的命运都掌握在自己手中,即我命在我。由此再联系到西方,记得贝多芬那句豪言: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毫无疑问,这句话不止体现了养生的积极态度。于人生中,也应具备这种态度。人的一生短短几十年,少不了曲折坎坷,如西游记中的八十一难,只有我们自己决定拯救自己,上天才会决定伸手帮你。看西游记,哪一次,不是师徒四人陷入绝境,佛才出手相助。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这是儒家的话,发言人是孔子的学生子夏。记载在《论语·颜渊》:“商闻之矣,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这句话把人的生死等一切遭际皆归于天命,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智慧。后世人解读为消极的宿命论,也就是所谓听天由命、命中注定。相比道家“我命在我”的积极进取,儒家“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倒显得暗淡了很多。


当然,子夏不能代表儒家,更不能代表孔子,孔老师一生知其不可而为之,身体力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也非常值得推崇和发扬。






道家“我命在我”积极意义


人人都希望长寿,人事间却有诸多口腹之欲,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如众多欲望牵绊人的身体,影响人的寿命。


如欧阳修在《秋声赋》中感慨: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人的身体由骨血凝结而成,是有灵气的,故而易有感伤有荣辱有无数的琐事还有无数智力精力所无法解决的困惑,这都伤损身体,所以人如何能与无情无欲无烦恼之草木争荣,所以我们要爱惜自己的身体。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更是痛苦的感慨: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当其欣于所遇,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人生有限,短短几十年如秋风一般短暂,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王羲之是虔诚的道教信徒,痴信道教,可怜他一代风骚之士,却不能采道家养生之“我命在我”的健康观念,却迷恋而深陷道家中的修炼丹药之法,致身体每况愈下。


如何才能养生长寿,道教学者一反儒家“生死由命,富贵在天”的观念,为追求长生积极同自然作斗争,提出了这一力争自己掌握人生命运的口号。


道教著作《老子西升经》也有类似的表述:“我命在我,不属天地”。道教说“夺天地之造化,与天地同寿”。道教认为疾病和困苦,纵然完全无法避免,也无法阻止其发生。但是当这些困难来临时,每个人都要积极的面对。


道教“内丹”和养生术,都是基于这种精神。想得到生命的健康,每个人通过饮食调养和保健就可以做到,这并不需要什么丰厚的财力和物质就可以做到,适合大众的养生。道教更提出了在生病之前要注意保健和修炼,由内而外,强壮自我的身体,增强对外界环境的抵御和应对。如果人人都能遵循这种观念,增强自身的身体素质,于自己于国家,都是好事。少生病,少花钱,这当然利国利民。






如何在生活实践中贯彻“我命在我”


养生的观念也为国人重视。为了实现“我命在我”的诉求,道教倡导贵生、修生和养生。只要注意好养生之道,注意好起居饮食,有病早治,无病早防。


道教历来是十分重视养生之学。生活富足后的中国人,最为看重的就是养生,各类图书琳琅满目,各种养生节目电视台上热播,养生专家也成为了大众熟知和信仰的偶像……中国人养生,不妨从老祖宗那里学习养生之道。《庄子•养生主》中,道家提出“道法自然”的理念,从《黄帝阴符经·神仙抱——演道章》开篇既是“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观天道”,就是道家的养生之道,道就是自然,养生之法就要遵照自然规律办事。人与自然是应和谐共生的关系,人要尊重自然,适应自然,力求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样人的身体自然健康。


在道教养生家看来,除了尊重自然,还应当爱护,保养自己的躯体和生命,“少私寡欲”,“恬淡自乐”,形成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不要过度利用和开发自己的身体。世界卫生组织做过调查结论,后天因素对长寿的影响,所占比例达85%。因此,发挥“我”的主观能动性,就是“我命在我”的精髓所在。


国学大师饶宗颐学问渊博,名扬海内外,大师的学问值得我们敬仰,大师的养生之道也值得借鉴。曾有其他人问及饶老的养生之道,他说,“我少时也体弱多病,所以我对自己的身体很珍重!做学问时,疲倦了,我会停止;吃饱了就马上停止,自己克制自己。……饶大师这样克制自己,就尽量减少了各种伤损身体健康的因素,长寿水到渠成。


东晋葛洪说“伤生之徒,一切远之”,饶大师的做法,无疑体现了这句话的精髓。南宋文学家陆游85岁高龄去世,那时候人生七十古来稀,陆游的诗作不仅存世量大,他的长寿在中国古代诗人当中也名列前茅。他说“吾身本无疾,卫养在得宜”,也突出了自我保养保健对健康长寿的重要性。这与道家“我命在我”的精神高度一致,大诗人的爱国精神人所共之,其实,陆游与道教也有极深的渊源,陆游的诗歌有大量关涉道教的作品,爱国的陆游也是虔诚的道教信徒,只是主流价值观的需要,我们宣传他爱国诗人的一面,而隐藏了他道教信徒的身份。我们当然可以认定,陆游的高寿与养生之法,自然得益于道教的养生之学。


道家“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养生思想可以说是经得起检验的科学箴言,当下的中医养生学也借鉴了这一观点,并赋予了它生命科学的内涵。养生并非什么高深的修行,养生就在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中,饮食有节,起居规律,适量运动,戒除不良嗜好,看起来不难,但是却要坚持,养生之难就在此,身体是自我最大的财富,其它与身体相比都是浮云,奇怪的确是,现实中很多人瞭望着浮云,却忽视了自己的本,也就是身体。我命在我不在天,记住这句道家的箴言,坚持健康的生活。积跬步,至千里;积小流,成江海。


养生,是对坚持和积累的考验。


我不是尚书

人生天地之间,本终于天寿,若不知回忌之辰,而有万死之因,非天地所杀,乃人所自杀也。




※下拉屏幕参与文章留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