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知耻,儒家的修身主张

2016-12-20 尚书 学国学网



孟子云:“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言人若能以无耻为可耻,终身就不会再有耻辱之累。






知耻于个人


知耻为人生三知之一,是个人对道德的反省,儒家的修身范畴。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有羞耻感。


儒家思想以鼓励人们积极入世为特点,主张人应有所修为,正所谓是: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


大千世界,纷繁复杂,我们经常要面临是非考验与利益诱惑,出错难以避免。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要明白,此“过”非荣而为耻,更要知耻而后勇,修正过失。


知耻是追求人生自我价值和体现为人尊严的标准之一。不知耻,无荣辱,无是非,为世人所不耻。






知耻于国家


儒家以“知耻”为处世立身的大节,甚至视之为做人的基本准则。


明清时,“知耻”的范畴也不断扩充。顾炎武说:“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知耻”从最初的修身要则,转而与国家荣辱密切相连,内涵被进一步升华。八荣八耻则是最好的体现。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耻既然能位列维系国家的四条支柱。可见,耻对于中华民族有着怎样的地位。






如何做到知耻?


一、明礼。明礼是儒家的主张。孔子说: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动。礼教就是社会的道德规范。任何一个社会,都有一定的道德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言行,否则就会乱套。


二、守戒。守戒是佛家的主张。“守戒”的意思,其实就是指要遵守一定的规矩,也就是我们一般大众所说的遵纪守法。人不知耻是因为迷惑颠倒,人要知耻就须觉悟,人要觉悟就须从守戒做起。


三、有德。有德是中国道家的主张。老子的《道德经》说:“上德无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清静无为,顺应自然,把世间人情冷暖看得非常自然,随缘随份。必须树立清净、淡泊的思想,修身养性,崇尚节俭,摒弃奢侈浪费,才能知耻有德,做好人,说好话,办好事,成为好人。


四、中庸。凡事有度、有分寸就是中庸。不偏颇、不偏激就是中道,不随意改变就是庸道。中道是天下万物的正道,庸道是天下万物应该遵循的规律。二者协调和谐,达到中和的境界。


五、勇敢。知耻而后勇,羞耻之心,人皆有之。只是对于事物的羞耻之心大小而已。


我不是尚书

荣辱观与民族精神和民族传统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也是中华传统伦理中最基本、最一般的道德规范。




※下拉屏幕参与文章留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