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弟子规》过时了吗?

2016-12-23 张稚丹 学国学网



《弟子规》是清康熙年间山西秀才李毓秀写的一本蒙学教材,原名《训蒙文》,全文只有1080字,却分几个层次谈论孩童接人待物、处事和读书的教养、规矩与方法,力图将孩童天然形成、不知约束的言行纳入文明的轨道。






在家爱父母,在外敬长辈。处事强调“谨”与“信”,不轻易承诺,不随便传闲话。分清人我界限,然后达到“泛爱众”,之后上升为“亲仁”,最后是“余力学文”。


现代社会很多地方不同于古代,但人们对生活的感受变化并不大。谁也不想忍受冷漠、粗暴、戾气,承受所有人皆为自我所产生的冲撞,而希望生活在一个大家谦和有礼、举止皆为他人着想,有秩序有尊严有幸福感的善良社会。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类讲道德,而非像动物般只考虑个体生存和舒适,连国际社会发生纠纷都需要占据道德制高点。






钱穆曾对美国学者说:中国文化的特质是“礼”。人非圣贤,德性不会与生俱来,一套道德规范可以让人们习久而成性。


孔子希望以“礼”来规范所有人的言行,使社会成员恪守本分,消除人欲横流、名分紊乱的时弊。


教育部前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在《呼吁全社会学会谦词敬语》一文中说得恰切:“谦词敬语表达出来的对人的尊和敬的精神实质是毫不过时的。它在当今社会的作用远不止礼仪规范,还是人与人交流的润滑剂,是寄托情感的外在表达,更是不同群体之间情感认知和理解沟通的桥梁。多使用谦词敬语,社会就会减少许多冲突和矛盾,和谐许多,美好许多。”






毋庸讳言,近百年的社会动荡中,数千年来维系中国人日常伦常和人生信仰的儒家思想被连根拔起,再加上人口众多资源紧缺,仁义礼智信五常和礼义廉耻四维,都被甩到了不知何处。


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尊重、谦让,没有公德心,不会用敬语,甚至连表达情感都没有比较优美的方式。浮躁功利的处事态度,让人心失去依凭,让快乐远离。


很多时候,需要的不是高谈道德如何重要,而是应该像《弟子规》一样,先将道德细化、落实为不离日常生活的人伦之用和具体行为规范。


用制度来规范人们诚信重义,信守职业道德,在生活中不妨碍他人,不侵犯别人的利益,让社会和乐融洽。


转自:国际儒学联合会


我不是尚书

《弟子规》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经典,从孩子小的时候就教他们如何做人做事,永远不会过时的。




※下拉屏幕参与文章留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