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什么是五行学说?

2017-03-08 明德 学国学网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它们与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五大行星相对应,因此称之为“五行”。





五行起源


中国古代思想家从很早就开始用这五种物质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


早在西周末年,就产生了一种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和“五材说”。《国语•郑语》中有这样的描述:“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万物”。


《尚书•洪范》中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这些记载表明,古人已经试图把五行属性抽象出来,推演到其他事物,构成固定的组合形式。


战国晚期,邹衍提出了五行相生相克理论,以用来说明王朝统治的趋势,且把生、克的次序固定下来,形成了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的模式,体现了事物内部的结构关系及其整体把握的思想。


由此五行学说体系初步确定,后世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探索,最终形成了完整的五行学说。





五行特性


五行学说的首要基本含义是,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生成,五行又各有自己的特性与代表事物。


水具有滋润向下、钻研掩藏的特性,用来代表鱼缸等与水有关的事物。


木具有生发向上的柔和、仁慈之性,代表木器、图书等木制品。木旺时,还代表新鞋、茂盛的花草树木等;衰落时,则代表不穿的旧鞋、枯萎的植物、是非、官司等。


火具有驱寒保温、锻炼的特性,等等。金属的功能,代表炉灶、主妇、灯光、桃花等事物。


土有载物、生化、藏纳之能,土载四方,为万物之母,具贡献厚重的特性,代表杂物、陶瓷等物体。


金具有能柔能刚、延展、变革的特性,代表所有金属器具和尖利的物体,同时又代表了猴子和鸡。


五行各具特色,基本囊括了万物的特性,世间的所有事物都可以用五行来表示。





五行的相生相克


五行相生是指一种事物对另一种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滋生的作用。


如火燃烧需要木材,所以木能生火;火熄灭之后化作灰烬,又生成了土;金蕴藏在泥土之中,故土又生金;金被烈火燃烧会化作液体,因此金能生水;而树木要经水浇灌方能长成,于是水能生木。





彼此相克也是五行之间的一种重要关系,意思是一种事物对于另一种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约的作用。


由此不难得出:水能克火;金遇火熔化,故火能克金;金属能砍木。


五行相克可以用来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即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处在不断相生、相克的运动之中,以此维持着彼此之间的协调与平衡,这便是五行学说的第二个基本含义。





五行变化


五行周游于春、夏、秋、冬,受四时寒、暖、燥、湿不同的影响,它们也会跟着发生旺衰起伏的变化,这样的变化状态被称作旺、相、休、囚、死。


旺是旺盛之意,是一个季节中最强大的力量。从旺到死,依次是渐衰的状态,最后是灭亡。


属性旺衰的评判,由本季节处于旺势的属性的关系所决定。


以木为例,木在春天为旺;木所生旺的对象--火,此时处于相;而生旺木的水处于休;金克木,金在春天便处于囚;木克的土,在春天只能处于死。





以此类推,每个属性在四季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状态。由于世间万物都可以用五行表示,即万物都会随着时节的变化而变强或变弱。


风水学便是通过分析事物在不同时期的强弱状态,利用五行生克原理,寻找克制过盛属性或弥补缺失属性的方法,从而调节事物之间的关系,使其达到五行平衡。


我不是尚书

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别为五行。




责任编辑:尚书(微信号:xgxw01)

⊙转载事项:转载请注明出处或联系尚书

⊙投稿邮箱:909036475@qq.com


※下拉屏幕参与文章留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