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古代军队众多,为何统称“三军”?

2017-03-08 学国学网


古时乱战的年代,军队众多,著名的如谢玄北府兵、大唐边防军、高顺陷阵营、朱棣神机营等等,不同朝代各军部队带有不同的军号,军队数量也远超三支军队以上。


为何大战前统帅,总是向“三军”统一号令呢?“三军”又是从何时而来的呢?





其实“三”在古代为虚数,泛指多,因此三军也泛指数量大的军队。


中华文化中“三军”的说法起源于春秋时期骑马打仗的前、中、后三个兵种。


三军源于春秋时期,那时大国通常都设三军,但各国称谓有所区别。


如晋国称中军、上军、下军;楚国称中军、左军、右军;齐国、鲁国和吴国都称上、中、下三军。


魏国称前军、中军、后军..三军各设将、佐等军衔,而中军将则是三军统帅。






随着时代演进,上、下、中军,渐渐被前军、中军、后军所代替。


到了唐、宋代以后,这样的编制已成为军队的固定建制。


这时三军的主要标志是担任不同作战任务的各种部队。


前军是先锋部队;中军是主将统率的部队,也是主力;后军主要担任掩护和警戒任务。





在中国古代的军队中,最大的编制单位就是军。


军的编制,历代沿袭,但人数多少不一样。汉代实行5人一伍,2伍为火,5火为队,2队为官,2官为曲,2曲为部,2部为校,2校为裨,2裨为军的编制。


今天,前军、中军、后军编制已完全消亡,而被现代的陆、海、空三军所替代。


我不是尚书

军队,乃是一个国家安定繁荣的根本。更是“犯我华夏,虽远必诛”的强力保证。




责任编辑:尚书(微信号:xgxw01)

⊙转载事项:转载请注明出处或联系尚书

⊙投稿邮箱:909036475@qq.com


※下拉屏幕参与文章留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