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董仲舒:儒学思想发展的奠基人

2017-04-18 尚书 学国学网


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中,儒释道三家占据不了替代的作用,其中儒家思想文化从汉代起,深深的影响了国人两千余年。


两千年多年的时间里,儒家得以占据中国文化的主导地位,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一个人、一件事。人是董仲舒,事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04年),一生历经四朝,度过了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享年约75岁。


董仲舒是汉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唯心主义哲学家。他为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稳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董仲舒出生于家有大批藏书的大地主阶级家庭,其自小学习就十分专心刻苦。由于学识广博,董仲舒在不到40岁的时候,就被时人誉为“汉代孔子”。


在自己学习的同时,董仲舒也广招门徒。在讲学时,总是在课堂上挂一幅帷幔,他在帷幔里面讲,学生则在外面听。就这样,有的学生在听了几年课后,甚至没有跟他见过面。


通过讲学,他也为汉朝培养了一批人才。由于广招门生,宣扬儒家经典,董仲舒的声誉也日益扩大。


汉景帝时,董仲舒当上了博士,走出家门,教导弟子,主要以讲授《公羊春秋》为指导,由于弟子众多,很多人尊其为师。





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在《举贤良对策》中讲诉“天人三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该对策详细阐述了天人感应,论述了神权与君权的关系,为武帝所采纳,形成“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政治格局,为此后两千余年间封建统治者所沿袭。


之后,董仲舒被派到江都王刘非(汉武帝的哥哥)那里当国相。刘非一直想要称霸,希望得到董仲舒的辅佐。


而且把董仲舒比作辅助齐桓公称霸诸侯的管仲,也就是希望董仲舒要象管仲辅助齐桓公一样来辅助自己,以篡夺中央政权。


但是董仲舒借古喻今地对他进行了规劝,指出“仁人者,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是以仲尼之门,五尺之童,羞称五伯(霸)”,暗示其不要称霸。


在江都期间,董仲舒还遭遇了一生最大的变故。有一次,皇家宫殿发生了火灾,董仲舒认为是宣扬天人感应的好机会,于是带病写就了一份奏章,想以火灾警示汉武帝上天已发怒。


结果奏章还没呈上,主父偃到了董家做客,看见奏章,因妒董仲舒之才,就把奏章草稿偷走,交给了汉武帝。武帝看后大怒,决定处死董仲舒。后怜其才,赦免了死罪,罢其国相之职。


从此,董仲舒不敢再说灾异之事,而是干起了老本行,从事教学活动,又教了十年的《公羊春秋》。





公元前125年,公孙弘推荐董仲舒到胶西王刘瑞处担任国相。后辞职回家,居家著书,朝廷每有大事,便派使者及廷尉到其家请教,仍受武帝尊重。


董仲舒的特点是将儒学神学化,这也成为儒家思想发展的一个关节点。


董仲舒著作很多,但大部分已经失传,只有《春秋繁露》一书流传了下来。而根据考证,《春秋繁露》也是后人辑录董仲舒的遗作而成,大概成于隋唐时期。


董仲舒对后世影响最深刻的便是针对当时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了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主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春秋时期的诸多思想随风而逝。中国史再也不现当年之盛况。


但是,就当时社会环境而言,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是有利于确立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能够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所以能被当时的汉武帝所接受。


我不是尚书

如果说商鞅是中国历史的改变者,那么董仲舒就是儒家文化传承于世的奠基者。




责任编辑:尚书(微信号:xgxw01)

⊙转载事项:本文系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或联系尚书

⊙投稿邮箱:909036475@qq.com


※下拉屏幕参与文章留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