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工匠精神”筑梦“中国制造”

2017-06-14 白小白 学国学网


工匠是指专注于某一领域、针对这一领域的产品研发或加工过程中全身心投入,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完成整个工序的每一个环节的人。


在距今七八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人类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分离出来,出现了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的工匠。





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他们穷尽一生所学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更完美的精神被称为工匠精神。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整个世界像是一部庞大的机器在高速运转,很多企业为了追求利益,变得浮躁,工匠精神被渐渐遗忘。


现如今提起工匠、匠人、工匠精神,都会想到日本、德国。


当国人在日本排起长队购买马桶盖,不远万里背回电饭煲时可曾想过工匠精神的起源正是中国。


自唐朝贞观四年开始后的260多年,日本先后派出十余批、数千名遣唐使在中国学习,大到参照唐朝进行政治、教育改革,再到学习制瓷、围棋、茶道、花道等生活方式,小到制豆腐、酱油、榨糖、缝纫等工艺,几乎带走了唐朝各行各业的技艺。





2008年,某企业对全球41个国家的百年以上的传统老店进行了一次统计:全球有5586家经营了超过200年的老店,其中,在日本的传统老店占到了3146家。


可见日本在传承这件事上所下的功夫,他们中有人,做寿司做一辈子;有人,煅刀做一辈子;也有人,把祖辈留下的手艺,传承下来,做到了极致,其实真正能够把这些传统传承下来的原因在于工匠精神。


中国从不缺少工匠精神,在古代,有手艺的劳动者,称之为“匠”,他们在劳动中所表现的才能,则被称之为“技”。匠,乃罕见之人才;技,乃稀有之能力。


在《庄子》一书中就有对2300年前中国匠人“梓庆”的描述:梓庆削木为鐻(ju四声),鐻成,见者惊犹鬼神。鲁侯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以为焉?”对曰:“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臣将为鐻,未尝敢以耗气也,必齐(zhai通斋)以静心。齐三曰,而不敢怀庆赏爵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肢形体也。当是时也,无公朝,其巧专而外滑消。然后入山林,观天性,形躯至矣,然后成见鐻,然后加手焉;不然则已,则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与!”


短短146字,就将2300年前一位中国匠人的精神境界与风骨完美呈现。





在中国众多的传统文化典故中也有工匠精神的体现。


庖丁解牛说是有一个名叫庖丁的厨师被请到文惠君的府上,为其宰杀一头牛,其动作极其熟练自如,宰牛时的动作就像踏着商汤时代的乐曲《桑林》起舞一般,而解牛时所发出的声响也与尧乐《经首》十分合拍。刀子只需轻轻地划动几下,哗啦一声那牛的骨、肉就已经分离,像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了。庖丁通过不断的摸索练习,将技术发挥到了极致。


盛于魏晋时期中国“百炼钢”之术,也是中国工匠精神的又一体现,其制作过程需工匠把精铁加热锻打一百多次,一锻一称一轻,直到斤两不减,如此千锤百炼,直至成百炼钢,锻出高纯度的器具。


铁杵磨针、鲁班的典故也都体现了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坚持不懈的的中国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成就了中国众多的传统技艺和艺术品。


曾侯乙尊盘、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金缕玉衣、德化白瓷、景德镇瓷器、北京景泰蓝、镇平玉雕、金工艺、漆器、刺绣、中华木雕、核雕等无不处处体现传统工艺的工匠精神。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在规模化的工业制造冲击下,如何将工匠精神的发扬光大,全面传承为己所用才是我们应该思考的。





2016年的全国两会上,第一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2015年中央电视台推出《大国工匠》八集系列节目,讲述了8位不同岗位劳动者,叙述了他们用自己的灵巧双手,匠心筑梦的故事。


从古到今,从传统工艺再到现代制造,都看见工匠精神的可贵之处,发扬工匠精神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也是传统文化精髓在现代生活的融入。


其实,发扬工匠精神不仅仅是手工艺行业,各行各业乃至整个中国都需要这种精神的鼓舞,“中国制造”需要“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筑梦“中国制造,”,“工匠精神”给力中国制造,中国需要“工匠精神”。


实现中国梦,同样需要弘扬“工匠精神”,“大国工匠”擎起中国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华夏儿女的共同梦想,要实现梦想需要让“工匠精神”薪火相传。


⊙声明: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我不是尚书

这个时代更加需要专注的精神。也许很简单,但是我们的责任很重要!

推荐阅读



※下拉屏幕参与文章留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