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得儒家雅量、成道家气量、达佛家心量

2017-09-14 学国学网


中国文化的三大源流,是儒释道。


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中国文化的精髓,毫无疑问是“道”。





道就是中


儒家的中,叫中庸;道家的中,叫中气;佛家的中,叫中观。


它们的不同,是它们有着人生天地的不同面向。


如果我们能从儒释道的不同面向中领悟好这个中字,便能得到人生最好的三样东西:雅量,气量,和心量。





儒家中庸,得之可成雅量


很多人理解的中庸都是老好人、和稀泥,其实离中庸的本义差了何止十万八千里。


《中庸》中说: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儒家所追求的中庸,本是一个弥纶天地人生、无所不包的最高修养和境界。所以《论语》中孔子说,中庸之德,便是极致。


何谓中庸?《中庸》自己的解释是:“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汉代郑玄也说:中就是中和,庸就是用,中庸便是中和之用。无论如何,中庸都关乎天地人的大本大源,并且有着大用。


一个有智慧和修养的人,必然是平和淡定、不为世事纷扰所动的;一个做人做事不偏不倚的人,必然是让人信服、如沐春风和受欢迎的。


而这些,正是雅量。雅量的本义,正是宽宏的气量,举止姿态旷达而潇洒,喜怒不形于色,只是宽容、平和、若无其事,做得到见喜不喜、临危不惧、处变不惊、遇事不改常态。


达到中庸的修养和境界才能拥有真正的雅量,努力向中庸的标准看齐,则正是通往雅量的路上。





道家中气,得之可成气量


道家注重气,人有人之气,天地也有天地之气。


什么是气?气又有什么用?《道德经》中的一句话已经把一切都说出来了: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气,就是阴阳,所谓阴阳二气。气的作用,就是和,无论天地人和,终归是一个和字。


如何才能和?就要“冲”。冲就是阴阳二气的对冲,因为对冲而在消长平衡中圆满和谐。这种圆满和谐的状态,正是“冲”字右边那个“中”字;冲之一字,妙不可言。冲气是方法,中和是方向,合之就是中气。


对任何事物,整体看待,全盘把握,才合乎阴阳;有开放的态度,沟通的姿态,让阴阳二气流转,才能冲;阴阳可以对冲,才能和。最后,才能身心皆中气十足。


一个能整体看待全盘把握的人,他的眼界必定是大的,大到极致,便是通达天地宇宙。一颗能够开放和沟通的心,其境界必定是大的,因为已经能够容纳天地、包藏宇宙。


而眼界和境界,就是气量。中,是需要养的,养料则正是人间的那些“不得已”。


人间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太多的事情都是不得已。有人把不得已看作是苦,智慧通达的人则知道,那正是修行的凭借和资粮。


人间是道场,人生是修行,吞得下委屈,才能喂得大格局。格局大了,气量自然大,气度自能非凡。





佛家中观,得之可成心量


佛家的主流是大乘,大乘佛教有两个支柱学派,一个是唯识,另一个出现更早并更受推崇,其祖师龙树更是被推为中国佛教的“八宗共祖”。这个学派的名字,正是“中观”。中观的学说,叫做“中道”。


何为中道?中观第一经典《中论》中说得明白:“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中道,就是这有无之间、亦真亦假、妙在其中,天地宇宙、万事万物莫不遵循这一原理。佛家又是讲心的、求悟的,所以当人抵达了中道境界,那么人心自然就与天地万物连接在了一处、融合为了一体。这时,人心就是宇宙,宇宙就是人心,还有比这更大的心量吗?


如何抵达中道境界?同样在《中论》的一句话里: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这便是著名的“八不中道”。


其精髓,就在一个“破”字。破去之路,就是觉悟之路。我们在生活中,最容易把一些认识绝对化,把一些观念固定化,把生活的轨迹一成不变化;这样的人是迷,这样的人生是作茧自缚,结局只能是僵死和困死。


中道境界则是开放、通达和变通的。我们总说人的心要通透,心只有通,才能透;只有透,才能自在;因为人那时顺应的是万物的趋势,借助的是天地的同力,如何能不自在、不游刃有余?如此,心就活了,格局就大了,心量自然也就打开了。





万法归宗,天人合一


儒释道虽然入手处不同,但在“中”这最深的一层上,所言其实大同小异。落到人生的修行上,一个真正有雅量的人,也必然是有气量和心量的。


一个有气量的人,也必然是有雅量和心量的;一个有心量的人,也必然是有雅量和气量的。


这才是真正的儒释道合一,真正的万法归宗。


而一个在雅量、气量和心量上都达到了极致的人,其境界正是中国文化的最高理想——天人合一。

⊙图片及文章来源于网络


我不是尚书

一个有气量的人,也必然是有雅量和心量的;一个有心量的人,也必然是有雅量和气量的。

推荐阅读



※下拉屏幕参与文章留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