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庸》之道,人生的学之道

2017-09-14 学国学网


中庸,儒家的道德标准,中庸,中用,庸古同用。待人接物保持中正平和,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儒家的理论根源源于人性。


宋朝的儒学家对中庸非常推崇而将其从《礼记》中抽出独立成书,朱熹则将其与《论语》、《孟子》、《大学》合编为《四书》。






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译文:天赋予人的品德叫做“性”,遵循事物本性就叫做“道”,使人修养遵循道就叫做“教”。


2、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译文:喜欢向别人请教,而且喜欢体察人们浅近的话语;消除消极的东西,而宣扬人们的善行;善于把握事情的两个极端,采用恰当的做法施行于人民。





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译文:广泛地学习知识,详细地询问事物发展的原因,慎重地加以思考,明确地辨别是非,踏实地去实践。


4、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译文:由于诚恳而明白事理,这叫做天性。由于明白事理而做到诚恳,这是教育的结果。真诚就会明白事理,能够明白事理也就能够做到真诚了。

⊙图片及文章来源于网络


我不是尚书

待人接物保持中正平和,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

推荐阅读



※下拉屏幕参与文章留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