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适当表达问题的三要素之1:适当的时机

2016-06-01 孙继伟 问题管理

适当表达问题的3要素分别是:

(一)适当的时机

(二)适当的场合

(三)适当的方式


解决问题要寻找和把握合适的时机,向上级反映问题、提出建议和意见,也要寻找和选择适当的时机。


一般来说,以下几种时机可以针对性地表达一些特定的问题:


1、表达对某些人物比较敏感的问题时,应该寻找这些顾虑人物不在场的时机。


2、领导发表某一方面的讲话后,与此相关的或能够反映这一讲话精神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可以及时表达。


3、在专项问题解决会议、“群策群力”等综合性解决问题会议上,或者上级要求专项汇报时,可以深入地细致地表达一些重要问题。


4、本单位(或本单位的上级)在征集方案或者开展合理化建议时,可以用书面形式积极表达平时已经作了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5、本单位的重要领导或本单位上级部门的领导来视察工作时,可以把自己思考成熟并有独到见解的问题和解决方案精练地向领导表达。


6、日常工作中的问题,根据重要程度、管理权限或授权范围,可以在部门例会、总经理办公会议或董事会会议上反映,并提出建议。


7、在年度或半年度总结时,应把相应期间的工作成果、工作中的不足及原因分析、下一期间的工作目标用数据或代表性事例有详有略地表达,并提出需要上级和其它部门给予哪些支持和配合。


8、非常急迫的问题,可以随时表达。


9、耐心等待并积极寻找一些特别的时机,毛遂自荐式表达。参见下面的邓小平写信案例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三落三起”中,练就了解决自己问题和国家重大问题的高超本领,在等待、寻找、把握时机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水平。


1969年10月,邓小平被发配到江西劳动改造,时间长达三年。在此期间,邓小平不急不躁,更没有对前途心灰意冷,他每天默默地到附近的拖拉机厂劳动,每天默默地在南昌市郊新建县望城岗“将军楼”的院子里独自踱步、思考,也默默地等待时机,东山再起。


1971年,林彪叛逃机毁人亡的“九一三事件”之后,邓小平感觉时机来临,于是在1971年11月8日和1972年8月3日两次给毛主席写信,信中除揭发批判林彪的罪行、检讨自己的“错误”外,还表达了“为党做点工作”的愿望(本书作者按:这才是信的重点)。


在第二次的信中,邓小平这样写道:“去年11月我在呈给主席的信中,曾经提出要求工作的请求。我是这样认识的:我在犯错误之后,完全脱离工作、脱离社会接触已经五年多、快六年了,我总想有一个机会,从工作中改正自己的错误,回到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上来。”“我觉得自己身体还好,虽然已68岁了,还可以做一些技术性的工作(例如调查研究工作),还可以为党、为人民工作七八年,以补过于万一。我没有别的要求,我敬候主席和中央的指示。”


邓小平把握时机写的两封信为1973年恢复他的副总理职务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邓小平“等待时机”的思想在周边国家存在领土争端的问题也得到了发挥,例如,在解决钓鱼岛和南沙群岛主权争端问题上,邓小平主张“搁置主权,共同开发”,也就是在解决争端条件不具备时,各方先不谈主权归属,而是从现实出发,尊重各方在争端地区的现有利益,避免矛盾激化,同时继续各方间的正常合作,耐心等待解决争端的最佳时机。这一处理领土争端的方式不仅使我国避免了同有关国家发生紧张冲突,而且也使我国和这些国家在其他领域的合作得以继续发展,从而为今后和平解决争端创造条件和契机。


“搁置主权”绝非是“不谈主权”,而是要正确选择“谈主权”的时机。在彻底解决此类争端的时机和条件不成熟时,如果执意要解决主权归属就会激化与有关国家之间的矛盾,影响我国同这些国家的关系,甚至可能会导致地区局势动荡。这与我们构建和平稳定的周边国际环境的外交目标是不一致的,也不利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注:本文是《问题管理:高水准的问题分析与解决》书摘之31,左下角“阅读原文”是购书链接






点左下角有惊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