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城里套路很深,骗子涌向农村:2016年80%以上的人遭遇电信诈骗,农村将成重灾区

2017-02-09 问题管理

准大学生徐玉玉被骗身亡,清华教授被骗千万房款……

2016年的诈骗大事链,险象环生,但却远不止我们所看到的这些。

有调查显示被访用户中,2016年全年,有84.33%遭遇过电信诈骗,并且,有31.47%的用户因诈骗遭受损失。

人人喊防骗仍然被骗,社会信任遭遇挑战

事实就是这样,并非所有的骗子都像被“调戏”的搞笑视频中那般拙劣,也不是所有遇到骗子的人都能像杭州胡大爷那样睿智反倒“赚”51万。

类似徐玉玉这样的悲剧,或许会让很多人觉得自己下一秒就可能被骗,但他们却无从知晓自己会以何种方式被骗,所以典型的诈骗案例对于民众而言,或许能够帮助他们拧紧精神发条,但是却不能帮他们提高自身的防骗本领。

调查显示,面对植入木马链接短信等典型诈骗,依然有7.49%的用户直接中招,另有4.63%的用户有被骗可能。纵使是公务员、金融从业者这样的高知、专业人士,在面对理财等金融诈骗时,依然有35%以上的人被骗。并且,有超过八成用户平时存在诸多的安全隐患:多个不同的账户使用相同的密码,在公共场所连接未知的WIFI,网上支付不设置交易限额和笔数等。

面对诈骗手段花样翻新,民众对遭遇诈骗的危机感会愈加强烈,与此同时,恐惧使人们形成防骗条件反射,也在以另一种方式伤害着社会信任。调查显示,超半数的人去年有过错把好人当骗子的经历。

诈骗损害社会信任,然而人们为了防骗,人人自危,却将信任毁坏得更加彻底。

被骗之后选择隐忍,卑微的“耻感”与追偿之难

每10人中就有3人是诈骗受害者,但这个庞大的群体却不为旁人所知,因为被骗之后,他们当中的多数选择了沉默。

2016年3月,杨女士被一位自称她儿子辅导员的骗子以“去德国学习交流,参加语言培训”为由骗取两万元“学费”。杨女士告诉调查人员,虽然她很快就意识到受骗,却不曾向丈夫和儿子透露半句:“两万元也不算大数目,不想因为这个让全家人恼火。”

此外,在调查中发现,许多老人在受骗后也绝口不提,他们大多会害怕子女觉得自己人老没用。作为被骗的一方,这些人明明占据道义上风,却往往在被骗后选择隐忍,这说明“受骗追偿”在他们眼中并不像“欠债还钱”那么天经地义,而这又不仅仅是“耻感”作祟那么简单。

当受骗损失达到无法隐瞒也无需隐瞒的时候,受害者及其家庭却又不得不直面追偿太难的现实。例如,令无数“有钱人”变成“维权人”的网贷踩雷。

2016年8月的一份调查显示,在投资网贷被骗的投资人中,83.11%表示未拿到任何追偿款;此外,35.11%的投资人在踩雷后并未报警备案。

在这35.11%的投资人中,很多人散尽家财,不可能甘心认栽,但报案与立案之间,乃至立案与赔付之间,却横亘着法律维权路上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重重障碍当前,投资人天然处于弱势地位,默默退却是无奈的选择。

诈骗立案,除了对被骗额度有基本要求之外,还需要受害人提供相关的证据,这些往往将多数受害人挡在了法律维权的门外。

被骗的耻感、维权意识淡薄、较高的维权成本……诈骗受害人的隐忍有千百种理由,但无一例外都纵容了骗子,令法律蒙尘。

受害人、企业、制度,谁该先担一份责?

2016年诈骗新动向中最使人无法容忍的,是不法分子对学生群体的大肆侵害。最新调查显示,33.77%的学生在2016年因诈骗蒙受财产损失,学生与自由职业者共同构成因诈骗受损最多的两大群体,也成为最令人痛惜的受害群体。

准大学生徐玉玉和大一男生宋振宁,在今年暑假相继命丧骗局。这两位学生的死亡是罪犯作案的结果, 而非受害人主动选择的命运。与其强行质疑受害人的心理素质,不如追问究竟是什么让人际关系单纯的象牙塔中人被骗子瞄准。

真相是:如果说诈骗犯是杀手,个人信息泄露就是凶器。信息泄露是无辜学生被隔空索命的罪魁祸首

比起不知在哪条黑色产业链上被贩卖的学生信息,女大学生“裸条”借贷衍生的信息泄露和诈骗,就更加明目张胆。诈骗分子的触角、学生自身无法驾驭的欲望,已经互相病态伸展到了他们不应涉足的地方。

徐玉玉、宋振宁和“裸条”女生,均为受教育层次较高的人群,却对借贷风险和诈骗套路缺乏基本的警惕、表现出惊人的无知,这也暴露出“两耳不闻窗外事”式的应试教育,在骗子丧心病狂的谋财害命模式之前,显得格外无力。

大数据时代,海量信息为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却也为骗子提供了温床。信息泄露的闸门一开,每个人都变成了信息海洋里的裸泳者。

9月,中国银行职员陈某被爆将包含身份证号、银行卡余额等在内的储户信息以每条20至50元的价格出售。银行尚且如此,用户通过网络注册、扫码、登记等渠道泄露的信息,以及被泄信息的去向更是令人不敢细想。78.07%的被调查用户认为自己的个人信息已经遭到泄露。

网络行为已经是一个自由人最基本的日常行为,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单纯的将责任归咎于个人对信息保管不慎。大数据大泄露,相关企业的不作为、配套制度的滞后以及司法的不健全,或许才是更深层次的原因。

虽然《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对于诈骗公私财物有明确规定,最高可判无期徒刑,但即便法律如此严苛,诈骗分子却经常逍遥法外。诈骗发生,有关部门瞬间变成“无关部门”,行骗成本太低而受骗成本太高,或许才是“大行骗时代”的症结所在。

未亡羊先补牢!农村或成未来诈骗重灾区

调查还显示,接近10%的农村人认为自己不太可能遇到骗子,这一比例远远高于一线城市的2.52%。同时,农村人对于典型诈骗的识别度最低,对诈骗的风险认知度同样最低。这种“我很安全”的意识,令人担忧。

目前农村遭遇诈骗的整体情况依然好于城市,遭遇各类诈骗的比例明显也低于城市。数据显示,农村遭遇电信诈骗的人群比例为77.22%,远远低于一线城市的89.92%。

不过,未来,随着经济的长足发展,农村将具有更高的“诈骗价值”。因为一度信息闭塞、资源欠缺的农村,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投资理财等感兴趣。甚至,开始出现一些衣着光鲜的“外来人”,他们打着销售神奇产品、互助理财等幌子,向村民实施诈骗。

一方面,农村人群的防骗认知差;另一方面,网上购物等网络活动愈加频繁,网上转账等行为在农村得到深度普及,随之而来的一系列诈骗也已经开始在农村上演。所以,继校园之后,农村或将成为未来的诈骗重灾区

不同于城市钢筋水泥丛林的森严封闭,农村邻里关系非常紧密,这种区域性特征,理应为防骗提供灵感。因此,将视线聚焦于农村的,不应只有骗子,更应该有法律宣传部门、富有社会责任心的企业和机构。

未亡羊先补牢,防骗教育应该在农村先行。从前,典型骗局也可以呈区域状卷走财富,未来,通过曝光和破解,这些骗局亦可呈区域状彻底绝迹。


欢迎留言,发表神论!

注:本文来源“融360原创”。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联系小编。


这个公众号不撩妹、不撩汉,竟然有这么多干货,简直不可思议!

16个独家原创系列总目录和查看方式请点左下角“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