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努力和辛苦都很廉价,训练你的效能才是正经事

2017-09-15 飞小白 问题管理


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没时间”这回事,比你更忙的人比比皆是,但他们规划工作的高效能,总能为自己“制造”出更多时间。


01

最近看到一篇这样的文章《玩命工作,就是年轻时最好的生活》,文章的观点是:趁着年轻时精力旺盛、学习力记忆力都处在生命的峰值,别矫情,要玩命行动,努力工作。

这个观点没毛病,大方向是正确的。但如今,很多人却把这种努力当成是一种值得炫耀的资本。


上班总是最早来,最晚走,生怕领导看不到;熬夜加完班之后,在朋友圈发一条动态,等着别人为自己的努力点赞……


《卫报》上曾经有一篇题为《中国人工作有多努力?》的文章写道:中国劳动者年平均工作2000至2200小时,每周工作高达50小时。


如果你对这个数字没概念,那就看看瑞银集团(UBS)的调查:巴黎每周工时仅30.84小时,莫斯科31.67小时,全球平均工作36小时。


中国超出了平均水平14小时


然而,即便如此,许多中国人还是稳稳地坐在底层的岗位上拿着最低的工资。


于是他们开始为自己打抱不平:为什么我都这么努力了,却还是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这让我想到《北上广不相信眼泪》中的一个人物陈雄奇,在ABA公司工作兢兢业业打拼12年,还是一个主管,连区域经理都不是,甚至还被公司发黄牌,手下的人走的走,跳的跳。


有一次,陈奇雄在经理竞选上失败,找到领导哭诉:“我在ABA工作12年,没日没夜,天天加班,周末去拜访客户。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吧,我这么努力,难道你们都没看在眼里吗?还只给我一个小小的主管?”


领导却冷眼对他说:“你的工资不是按‘努力’来算的。你的‘努力’更加不是公司给你升职的理由。



这就是答案,在这个快速更迭的时代里,努力已经是标配,有效能的人才能赢得未来。

02

什么才是有效能?


效能和效率不同,美国“时间管理之父”阿兰•拉金在他的著作《如何掌控自己的时间和生活》中谈到:


效率是减少那些不必要的动作,并在最短的时间里、用最精练的流程完成手头的工作。

 

而一个讲求效能的人会从所有可能的任务当中选择最重要的,并通过最有效的方式来完成它


效能的重要性远远大于效率。因为努力了没结果,归根结底是时间管理出了问题。在如何应用时间这件事上,做出正确的选择要比更快更好地完成手头所有的工作更加重要。


美国水上运动用品公司TowerPaddle Boards的创始人Stephan Aarstol做了一个实验,将8小时工作制变为5小时,并立下军令状:员工必须学会保持高效率的状态,如果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工作,就可能被开除。



结果出乎意料,员工们都做到了。下班早了,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可以去野餐、看电影、学习一门新语言、培养一种兴趣爱好,生活品质也跟着大幅提升。


原先需要8小时完成的工作,为什么只需要5个小时就能完成?因为工作时间被迫缩短,员工就只好将它用于最重要的工作上,这便是员工得以维护工作效能,从而提高效率的主要原因。


这种现象也是我们常说的80/20法则,即任何一组事物中关键的只占少数,次要的占据多数


如果我们把所有的工作内容按照实际价值列举出来的话会发现,80%的价值都是由20%的工作产生的,而且剩下80%的工作只能产生20%的价值。


因此,提高工作效能,我们需要反复提醒自己,集中精力处理那20%的工作,千万不要把时间浪费在那些价值不高的活动上,比如总是忙于回复一些不痛不痒的邮件……


03

基于80/20法则,为了帮助人们提高工作效能,阿兰•拉金提出了一个ABC排序系统,即根据工作的重要性、关键性、迫切性和有效性把工作分为ABC三类。


A类最重要、最迫切、会产生重要效果和影响的工作,对这类工作应当确信:必须做好,现在必须做,必须亲自做。


这类工作只占工作量的20%左右,但必须花费70%-80%的时间去完成。


B类比较紧要和迫切,但无太严重后果和影响的工作。这类工作最好由自己去做,也可委托别人去办。


这类工作占总工作量的30%-40%,所花费的时间一般应控制在20%-30%。


C类无关紧要,不迫切,影响小,无严重后果的工作,可以不做或交由别人去处理。


这类工作虽占工作量的40%-50%,但要尽量把时间的花费控制为零。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ABC等级只是相对的,它们完全取决于你的价值标准。


ABC归类后,就应全力以赴投入A类工作,做到专心致志,直到最后完成,取得成果后,再转入B类工作;


C类工作能减则减,如有必要可将其纳入B类。这样就减少了许多次要的、无成果的工作,同时也避免了时间的浪费。



请记住,“事务清单”的目的在于帮助你更好地利用和分配自己的时间,而非做完清单上所有的事情。


因此,开始工作之前务必要确定优先次序,防止花费大量时间完成清单上的大部分工作之后才发现,这些工作其实并不重要。


比如,你是否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明明手头有一件非常重要的A类任务要完成,可你却选择去做一些并不重要的C类程序性工作——擦桌子、倒垃圾、查看邮箱等。


因为我们往往可以非常熟练地完这些工作,并从中获得极大的满足感,相比之下,对于那些比较重要的工作,我们却总是因为太过棘手等因素而刻意回避它。


所以,当你最终没有完成A类任务时,并不是因为你没时间,而是因为你把大部分时间用在C类活动上了。


04

其实,每个人都知道应该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集中起来完成A类工作,但总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难以做到。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你可以试试下面3个小技巧:


①了解并充分利用你的内部和外部黄金时间


内部黄金时间是一个人精神最为集中的时候,在这段时间里,工作自然也最有效率。


内部黄金时间因人而异,有些人在早上7点以后就再也无法集中精神,而有的人在晚上10点到午夜这段时间最有创造性。


你需要找到属于自己的内部黄金时间,然后把这段时间用来处理最为重要的工作。


而所谓的外部黄金时间,就是指外部资源(通常是人)最为齐备,最能帮助你做出决定、回答你的问题、或者为你提供信息的时候


比如,你在老板即将离开办公室去外地出差的时候,抓紧时间向他请示,那时就是你的外部黄金时间。


找上司谈话有一个黄金时间,就是对方刚刚来办公室的时候,因为这时候他们往往是在脱外套、开电脑,还没有沉浸到自己的工作当中。


②最大限度地利用碎片时间


碎片化时代,最大限度地利用碎片化的空闲时间非常必要。秋叶大叔就非常擅长利用碎片时间来完成简单或大块的工作,他自创了一个很实用的“五分钟方案法”。


比如,写一篇文章的时候,由于很难预留一整个半天这样的大块时间来完成,他就会使用下面这种方法:


一份完整的方案=5分钟构思+…+5分钟构思+半小时提纲+5分钟构思+…+5分钟构思+半小时提纲+5分钟构思+…+5分钟构思+2小时高效率写作+5分钟修改…


这里的构思可以是带着问题查资料找素材请教他人,也可以是随手写下一些灵感,这样的片段多了,再抽出相对完整的半小时,把碎片化灵感整合一个小片段,然后继续积累素材。攒的内容多了,就自然有了写的欲望。


有位值得一提的作家霍桑,一生都从事着枯燥单调的工作,但却利用自己的空闲时间写出了四部小说,其中包括后来成为经典的《红字》。


③学会积极地拖拉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按时完成A类工作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拖延。如果在尝试了很多方法之后仍然没能彻底克服拖拉的习惯,而你又必须拖拉的话,可以学着积极地拖拉。



你可以坐在椅子上,什么都不做,只是一个人静静地坐在那。过了大约15或20分钟后,你一定会感觉有些不安。时间在一分一分地流逝,可你却什么都没做……


问问自己,此刻会有什么感受?


每一次想逃避某项工作时,通过积极地拖拉,用不了10分钟,你就会立即站起来,开始工作。

05

说了这么多,总结起来就是,得时间者得天下,我们在A类工作上投入的时间越多,在其他琐碎的事务上浪费的时间就越少,也就能从根本上提高效能。


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没时间”这回事,比你更忙的人比比皆是,但他们规划工作的高效能,总能为自己“制造”出更多时间。


千万别演苦情戏,说自己很努力太辛苦了。努力和辛苦在这个时代都是廉价的,提高做事的效能才能从根本上改善你的工作和生活。




注:问题管理除发布原创文章外,亦致力于优秀文章的交流分享。作者:飞小白,精读主创。本文首发于精读微信公号(ID:jingdu999),转载请联系原公众号。


本号其他好文推荐:

1.被蠢人、穷人与聪明人放弃的“概率权”

2.缺乏这五种能力,你将永远待在社会底层

3.10张图看懂瞎忙和高效的区别,你中枪了吗?

4.深度好文 | 对不起,你那不叫努力,叫重复劳动

5.“做完”和“做好”的区别,就是人生的差别

本号16个独家原创系列总目录和查看方式请点左下角“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