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方正集团“幕后铁腕”和“精神领袖”被各打五十大板

2017-11-27 孙继伟教授 问题管理

《问题管理》书摘连载的上篇(第67篇)讲到:“蓝猫”与“虹猫”化敌为友


本篇问题君就继续介绍高效解决问题之掩饰问题。


问题管理以勇敢面对问题、大胆暴露问题、深入挖掘问题为特色,坚决反对掩饰或掩盖问题。但是,任何事物在普遍性中都有特殊性,在特殊情况下,掩饰问题也可作为解决问题的一种办法,当然,掩饰问题只是一种临时性、过渡性、不得已的办法。


掩饰问题作为一种临时性解决问题的方法,与人们平时理解的完全贬义的掩饰问题有所不同,这里所谓的掩饰问题,是指不对问题进行深入挖掘、倾力解决。

掩饰问题的适用范围


 1 难以解决的问题


每家企业都有一个或几个现阶段难以解决的问题。对于难以解决的问题,需要经常关注它自身演变和环境条件的演变,以便了解是否具备了解决的条件,如果仍然还不具备解决条件,则没有必要公开讨论,更没必要大张旗鼓地宣传,讨论和宣传没有任何好处,只有坏处。这种情况下,掩饰问题是最好的办法。


 2 变化很快的问题


有些问题本身以及问题的环境、条件都变化很快,因为问题变化很快,解决方案的实施可能还赶不上问题的变化,方案刚制定出来或者正在实施中,由于问题的变化,可能使方案就无效了。这种情况下,掩饰问题是比较好的办法。


 3 解决代价很高的问题


有些问题要想解决,必须付出很多时间、精力或资金,而且可能要花费的是本来就很忙的高级管理人员的时间和精力,如果解决问题的代价很高,明显高于解决问题带来的好处,则可以考虑掩饰问题。


 4 解决以后副作用很大的问题


任何问题的解决都会带来新的问题,这可称为解决问题的副作用,如果带来的副作用很严重,则还不如不解决,也就是说可以选择掩饰问题。


掩饰问题的具体方法


掩饰问题是一种广义的方法,通常应用较多的有置之不理、轻描淡写和各打五十大板三种具体方法:


 1 置之不理


置之不理就是不对问题做任何实质性处理,任其自然发展。变化很快的问题最适合使用置之不理法,难以解决的问题、解决代价很高的问题、解决以后副作用很大的问题,也可以考虑置之不理法。


媒体要求采访时,被采访单位所说的“无可奉告”;上市公司的股票连续涨停或跌停时经常公告的“没有应披露而未披露的信息”等都属于这一策略。


邓小平提倡的“不争论”也属于置之不理法,当然,“不争论”并不是对任何问题都不争论,而只是对“姓社、姓资”、“是否符合毛主席的革命路线”等问题不争论。事实上,邓小平在制定改革开放政策中,难免要与保守派进行争论,在这些必须面对的争论中,他树立了“三个有利于”标准,并且要求一旦以这一标准形成决策,就不要再以“姓社、姓资”等其它标准进行争论。


【案例】史玉柱对脑白金受到的质疑置之不理


脑黄金与脑白金都是保健品,早在1994年到1995年,脑黄金就给史玉柱的巨人集团贡献过巨额利润(其中的三个月销售收入就达1.9亿元),但终因巨人大厦不仅搞跨了巨人集团,还搞跨了脑黄金。


令人惊奇的是,几年后史玉柱以相似的产品、相似名字、相似的营销手段迅速东山再起,2001年脑白金的销售收入达到10多亿元。


但是,脑白金带给史玉柱的不全是利润和荣誉,还有更多的怀疑和批判。网络斗士方舟子博士在2000年就揭露过脑白金夸大功效、误导消费者。


史玉柱对外界的怀疑和批判采取了最为高明的策略:置之不理。方舟子批判核酸营养品时,有的厂家沉不住气,发布了若干重要申明,结果是让更多的消费者知道了核酸营养品值得怀疑。事实上,公开反击效果远不如史玉柱的置之不理法”。


保健品企业对怀疑和批判的处理方式与家电应该完全不同。保健品是人们吃进肚子里的,家电却不能吃,这是它们的重大差别。当新闻媒介质疑你吃进肚子里的东西有问题时,后果就很严重。所以保健产品是经不起别人质疑的。一旦媒体质疑,不论对错,别人就不敢吃了。家电则不同,你说不行,没问题,拿回来,我给你换一台新的。


营销专家钟建夫对此评论说:当然,现在媒介将注意力转移到核酸保健品上了。史玉柱最好什么也不说,沉默,沉默是金,沉默就是经营,沉默就是胜利。


史玉柱虽然也有点沉不住气,他说:你可以说我个人不好,但不能说我的产品不是。但他还比较沉稳的,只是迂回曲折地通过还巨人大厦的楼花欠债来表达自己的信誉,虽然在公开媒体上多次露面,但并没有公开反击过别人对脑白金的质疑。


脑白金的电视广告今年我家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为啥不觅仙方觅睡方’”先后受到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禁播。史玉柱稳坐泰山,只是把广告修改为收礼还收脑白金


网上的许多论坛里转载了一篇署名为南风窗的文章《从脑黄金到脑白金,史玉柱踏上不归之路》。这篇文章中用了许多尖刻词语,如:脑白金的产品说明书违法之处也比比皆是,随脑白金产品赠送的《席卷全球》一书满纸谎言,虚浮的产品,夸张的宣传,以牟取暴利为目的,不惜违反科学和法律,弄虚作假,视信誉为无物。史玉柱还是稳坐泰山,置之不理。


 2 轻描淡写


轻描淡写就是不挖掘关键问题、不涉及敏感问题、不采取具体的解决方案,只是简单地解释或澄清一下,或者提醒人们正确对待问题。


如果公司遇到非常严重的问题,甚至是潜在的危机,暂时无法解决,不宜向员工和外界说明实情,但又不能不说。这时轻描淡写说一下,是最好的办法。


对于难以解决的问题,如果员工、客户或公众的反响强烈,最适合使用这一策略。


【案例】北京银行对质疑轻描淡写的回应


20079月,北京银行上市以后,善于观察问题的网友从长达1177页(含附件)的招股说明书中发现,公司的股东中有许多是未成年人,例如:非员工自然人持股最多的吴振鹏在2004年只有20岁,当时以1.9元的单价购买了500万股原始股,按200710月初的市场价计算,这位年轻人3年间赚得了1亿元以上。非员工自然人持股量排名第13位的郑宇轩在2007年只有10岁,但在三年或更早前他已经购买了134万股北京银行的原始股,200710月初,这位儿童在这笔投资中已经大约赚了3000万元。这些事实立即引起股民和网友的强烈反响。2007109日上海证券报以《北京银行涌现上千娃娃股东,最小的甚至只有1岁》为题做了报道。股民和网友对北京银行的质疑主要有三方面:


1非员工自然人为何能获得北京银行的原始股?因为银行是垄断行业,加之大城市银行的效益比绝大多数行业都好,所以北京银行的原始股是典型的稀缺投资品,一般股民出两倍的价格也买不到类似北京银行这样企业的原始股。为什么一般股民买不到北京银行的原始股,而这些未成年人能够买得到,他们的父母亲有什么背景?


2)有些未成年人持股数额巨大,这些钱从哪里来?如果是父母的钱,那父母是否属于巨额财产来源不明?


3)北京银行的原始股分配和购买,以及股份制改制中还有哪些内幕?是否做得到了公开、公平和公正?


针对这些质疑,北京银行在20071010日发表了一份轻轻描淡写的《澄清公告》,公告中对上述三个敏感问题不提,而是澄清了一些次要问题,澄清的问题主要有:


1)未成年股东没有上千名,只有84名;


2)未成年人持股没有法律禁止和限制,这些股份不需要处理;


31996年,部分员工对企业前途不抱有希望,选择了退股,形成了一部分未成年股东;


42004年,增资扩股时,许多人仍不看好北京银行的未来发展,于是吸收了547名自然人股东(包括15名未成年人)。


这样的轻轻描淡式回应质疑,对股民和网友来说,当然很不满意,但是,对于北京银行的管理层来说,也只能如此,因为有些问题不到万不得己,不宜公开;有些问题属于历史旧帐,现在管理层也无能为力。


 3 各打五十大板


我们经常看到,两个员工发生冲突、上司知道后往往是对双方都进行批评,“各打五十大板”。这看起来是没有解决问题,而只是掩饰了问题。但既然这种方法流行,就说明有实用价值。


如果要把问题调查清楚代价很高,或者解决代价很高的问题,最适合使用这一策略。


【案例】方正集团两大核心人物各打五十大板


1987年,北大物理系讲师张玉峰、张兆东、晏懋洵等人创办了方正前身“北达技术服务部”。当时王选主持开发的中文激光照排系统技术非常领先,在北京大学的捏合下,1988年两支队伍走到一起。有钱、有技术、有人才,方正很快发展起来了。


后来,方正集团如走马灯般换了4任总裁,在高层巍然不动的只有两人:张玉峰和王选两人。一个是“幕后铁腕”,一个是“精神领袖”;一个是“有科学眼光的企业家”,一个是“有市场眼光的科学家”,两者的组合一度被誉为黄金搭档。

张玉峰素以“铁腕”著称。方正内部人评价,张不喜抛头露面,在幕后静观变化,然后以裁判身份对前台的人做出取舍。方正集团的几次高层变动,都是张在幕后一手策划。1992年,总经理楼滨龙下课;1995年,创业者之一的晏懋洵出局,总工宋再生被撤,以500万元了结,张玉峰从后台走到前台做了集团总裁;1997年张兆东替换贺文成为总裁,张玉峰出任董事长。对这些人事变动,王选基本表示默认。


凭着技术领先,方正一直顺水顺风,但管理一直是弱项,高层人事大变动两年一次。其根源在于两支队伍始终没有很好地整合在一起。在方正,两位老人都具有无比的权威,一个事情只有一方点头往往办不成。


方正一些中高层一遇到问题,各自都打电话给北大校方,口气都是“有他没我,有我没他”。以往一系列的高层变动的解决反而使这些斗争日益加强。


“方正要过管理关”,“要进行改革”,张玉峰与王选都想了到这个问题。当真正要对内部动手术刀时,以谁为主导进行改革成了争夺的焦点。


知情人士透露,方正是政治的方正,两大权力中心的人都不自觉地使用了类似于政治斗争的手法。1999年9月的“逼宫”事件中,王张二人矛盾的总爆发,从此分道扬镳。先是香港方正第二大股东渠万春站出来叫板,要求香港方正董事局主席王选辞职。其后不久,方正集团一些中高层管理人员又联名要求王选留任,张玉峰辞职。


对此难题,北大校方采取的是“各打五十大板”的做法。1999年10月,张玉峰和王选同时退出集团董事会,张保留了上海方正延中科技实业公司董事长,王选则保留了香港方正董事会主席的职务。


[注]:后来又有精神领袖王选重返方正等事件,与这里的主题关系不大。


掩饰问题虽然不好听,但却很有用。如果对所有的问题都要深入挖掘、倾力解决,不仅不符合前面所讲的“抓大放小,突出关键”的方法,而且也会出现出力不讨好的尴尬结果。



注:本文是《问题管理:高水准的问题分析与解决》书摘之68,左下角“阅读原文”是购书链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