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南宋【林逢龙】兄弟同心报国(泰顺)

2015-04-07 马邦城 浙南林氏源流网

点击上方“浙南林氏源流网,更多精彩林氏

林逢龙(?—1276),字庆云,平阳县归仁乡泗溪村(今泰顺县南溪村)人,出身书香门第,与胞弟林廷龙,字雷发,以胄牒同补太学生。兄弟俩尽忠报国、嫉恶如仇,曾与齐应魁等太学生联名上书,要求度宗皇帝严惩奸相贾似道,结果被削籍押还乡里。元兵占领温州后,落入敌手,拒不归降,壮烈赴死。兄弟俩同为抗元爱国义士,名垂史册。□马知力/

南宋理宗开庆元年(1259),忽必烈率蒙古大军南侵,渡江后包围了鄂州(今湖北武昌)。告急文书似雪片般飞舞而来,震动了临安的南宋朝廷。宋理宗急忙传令各路宋军援救鄂州,并任命贾似道为右丞相兼枢密使,赶往汉阳前线督战。

贾似道本是个不学无术的浪荡子,仗着姐姐贾贵妃御前得宠,不断受到理宗的提拔重用。他贪生怕死,到汉阳后畏敌怯战,便偷偷瞒着朝廷派亲信去向忽必烈求和,表示只要对方退兵,南宋愿意称臣纳贡。忽必烈开始还不肯答应,后来因国内发生变故,他急着要回去争夺汗位。于是,就与贾似道秘密商定退兵条件,要求南宋割让江北土地,每年向蒙古进贡银、绢各二十万。贾似道喜出望外、满口答应。

回临安后,他不敢透露割地纳币、屈膝求和之事,反而吹嘘宋军大获全胜,不仅赶跑围攻鄂州的蒙古兵,还肃清了长江一带的残敌。如此弥天大谎,理宗居然信以为真,认为贾似道治军有方,指挥得力,还下诏给他加官晋爵。从此,贾似道大权独揽,一手遮天。朝中许多大臣也趋炎附势,跟着苟安作乐,粉饰太平。

这时,却有一位太学生忧国忧民,毅然上书朝廷,指出如今国难当头、危机重重,必须强军备战,赶紧制订御敌之策……“一个乳臭未干的黄口小儿,也来奢谈军国大事?”贾似道见奏章后嗤之以鼻,根本不予理睬。岂知这位太学生是初生牛犊不畏虎,见朝廷没有回音,便不肯罢休,继续叩阙上奏。此事终于惹恼了贾似道,下令将其驱返故里。这位敢与奸相叫板唱反调的太学生是谁?他就是温州乡贤林逢龙。

林逢龙出身书香门弟,家居平阳县归仁乡泗溪(现属太顺县),从少就勤勉好学、聪敏过人,其父就任湖北提举时,他与胞弟林廷龙一起入京师太学就读。

在太学,林逢龙目睹奸臣当道,河山破残,百姓遭难,不免心急如焚,便不顾违背当权者的旨意,仗义执言,坚持上书献策。他被斥归乡里不久,大臣江万里知其贤才,寻机会又重新把他召回太学。林逢龙品学兼优,声望日隆,很快就在太学生中崭露头角,被朝廷提拔为舍人。

咸淳八年(1272),南宋军事要镇襄樊在元军连年围攻下,危在旦夕。贾似道却封锁消息,置国家安危于不顾,整日躲在西湖葛岭别墅里与群妾寻欢作乐,聚斗蟋蟀。对这个祸国殃民的奸相,林逢龙是又气又恨。他对弟弟廷龙说:“贾似道隐匿军报,已危及社稷存亡,咱们应以国事为重,决不能坐视不管。我想发动太学生,联名上书揭露他,你看如何?”林廷龙深表赞同,说自己也正有此意。于是,兄弟俩联络太学生齐应魁等多人,上书度宗皇帝,请求急速调兵解襄樊之围,并严治贾似道误国之罪。此事惊动了皇上,追问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贾似道恼羞成怒,一边找借口继续搪塞欺蒙度宗;一边急令将林逢龙兄弟赶出太学,削籍押回平阳故里看管起来。

眼见奸佞把政,国事日非,林逢龙、林廷龙不免悲愤填膺、大失所望。归乡后,兄弟俩筑室于赤岩山洞(在今秀洞乡),潜心练功著述,颇多成果。林逢龙生前著有《古论》十卷,《草堂集》二十八卷。

虽然远离政治,过起了与世隔绝的隐居生活,但外头每况愈下的局势,却不时牵扯着兄弟俩的心。果然不出所料,襄樊很快就沦落敌手。紧接着,元军兵分两路,西攻卾州,东取扬州,南宋朝廷大为震动。这时,宋度宗病死了,新即位的皇帝才四岁。贾似道向元军统帅伯颜求和不成,只得硬着头皮出战,结果在芜湖被元军打得大败,宋军全线崩溃。贾似道逃归后,被朝廷革职放逐,途中为监送人郑虎臣所杀。

德祐二年(1276)临安失守,谢太后和小皇帝出宫投降,南宋灭亡了。

元军南下攻占温州后,元将闻林逢龙之名,即令军校追寻至赤岩山洞,强迫将逢龙两兄弟押至温州,百般威胁利诱,要其归降元朝。林逢龙大义凛然,冷笑着说:“我乃大宋太学舍人也,岂能卖国求荣为尔等所用!”元兵气急败坏,举刀相逼。林逢龙毫不畏惧,当场怒喝一声,猛然向前,以腹触刃而亡。其弟廷龙也忠贞不屈,于同日惨遭杀害。

正气千秋烈,丹心照汗青。林逢龙兄弟一心为国,敢与权奸抗争到底;最后在元兵的屠刀面前,不避生死,壮烈牺牲,这种浩然正气与爱国精神,可歌可泣,始终给后人以鼓舞的力量,值得我们发扬光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