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九牧林家》【林氏支派】简介连载之一

2015-06-10 浙南林氏源流网


更多精彩林氏信息等您来!

九牧林家

林春明


(收稿时间:2014-2-19

阙下林(链接) 游洋林(链接)


晋安林十五世唐高平太守林万宠之次子林披,字茂彦,生于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唐天宝十一年(752年)明经及第,初任将乐令,迁临汀别驾,授太子詹事。林披公由莆田北螺(今莆田市荔域区西天尾镇林峰村,旧称凤林村) 迁居澄渚(今析出,属西天尾镇龙山村)。林披配夫人郑氏、陈氏、朱氏,生九子:苇、藻、著、荐、晔、蕴、蒙、迈、蔇。九兄弟于唐贞元间先后登第,同任刺史,号称“九牧”,即端州(今广东肇庆)刺史林苇,容州(今广西容州)刺史林藻,横州(今广西横县)刺史林著,韶州(今广东韶关)刺史林荐,通州(今四川达县)刺史林晔,邵州(今湖南邵阳)刺史林蕴,循州(今广东惠州)刺史林蒙,雷州(今海南省雷州)刺史林迈公,福唐刺史林蔇(。唐宝历元年 (825) 诏内外长吏,追显门庭。世称“九牧林家”。(注另有父子九牧之说,见下文链接)


九牧林氏一门素以诗礼传家,“父子兄弟,恂恂家塾,鲤庭有义方之训,雁行有礼逊之美。逮学业既成,出应大科,东堂桂枝,折无虚岁,棣萼之辉,映动闽区。”林披自幼聪敏好学,读书一览即记,十五岁时手抄六经、子、史达千余卷。书法专攻钟繇隶草,迥得其迹。为官清正,因正直敢言得罪权贵,被贬到临汀郡(今福建长汀)任椽曹(郡县治事属官)。临汀地处山区,旧俗“信巫鬼,重淫祠”,民厌其苦。林披为此撰写《无鬼论》劝导民众,终致境内俗美化淳,刺史樊晃上表荐任临汀县令,廉访使李永昭奏迁临汀别驾,知州事,因卓有善政,声名闻于京都。后经御史李栖筠荐举,授检校、太子詹事兼苏州别驾,赐紫金鱼袋,上柱国。林披性淡泊,正值中年便辞官返乡。退隐四十年间,志尚高洁,宠辱不惊。林披卒后与其兄韬、弟昌合葬于澄渚后垄之原(今九牧祖祠东侧),因兄弟三人窀穸相连,故名“三台拱曜”。林披博学多才,以诗礼传家,其诗文多已散佚,仅有《秋气尚高凉》诗及《唐桂州刺史封开国公行状》存世。


在“九牧林”兄弟中,林披次子林藻和第六子林蕴业绩最为显著,藻蕴与其父林披之事迹自唐代就列入正史及地方史志,流芳百世。


林藻字纬乾,累官容州刺史、殿中侍御史、岭南节度副使,终江陵刺史。林藻与其弟林蕴于唐大历年间(766779)创办澄渚书堂,清源(今晋江)名士欧阳詹慕名前来与之同窗共读。时李锜为福建泉漳汀州观察使,莆田县始兴学校。独孤及作新学碑中有“比屋业儒,俊选如林”之句,而藻蕴兄弟犹以碑文中“缦胡之缨,化为青衿”之语为憾,因题铭文于砚泉石,刻志业文。遂与欧阳詹决意率诸弟以应进士科举。藻蕴兄弟道经浦城梨岭,列名巨石发誓:“彼鹄彼鹄,睥睨在目,坚取乃速,矢鹄祇夺。”数载后,蕴、荐先后以明经及第,藻以词赋擢进士第,林藻为此还题写了《登第后归梨岭有怀》诗。林藻于唐贞元七年(791年)进士及第,成为莆田立县以后考中进士的第一人。次年欧阳詹进士及第,同榜的有中唐大文豪韩愈,因为此科人才杰出,故有“龙虎榜”之称。当时藻蕴与欧阳詹文名并著,时人誉称为“藻蕴横行,欧阳独步”。林藻不仅文名卓荦,而且以善书闻名,成为唐贞元时著名的书法家和文学家。林藻楷书“萧疏古淡,意韵近古”,直追晋人意韵。其传世佳作《深慰帖》,宋徽宗赵佶亲自编录钦定的《宣和书谱》,给予极高的评价。明初陶宗义在《书史会要》中称:“林藻行书,婉约丰妍,出入智永之域。”(可参见链接:【唐】林藻《珠还合浦赋》


林蕴字梦复, 少负奇志, 赋性鲠直,青年时期他参加“贤良方正科”考试,在答题时就曾写道:“臣远祖比干,因谏而死。天不厌直,复生微臣”。唐贞元四年(788年),林蕴以明经及第,授集贤殿校理。唐贞元十六年(800年),林蕴被西川节度使韦皋聘为推官,韦皋卒后,刘辟为节度使,据地称雄,不受朝廷节制。林蕴不顾杀身之祸,极力予以反对,直言劝说刘辟深明大义,维护国家统一,但刘辟不听其劝,大怒,欲杀他。临刑时,林蕴大声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得死幸矣!”行刑者把刀架在他的脖子上来回磨动,逼他屈服。他怒叱说:“死即死,吾颈岂顽徒砥石耶?”因慑于其不畏强暴的凛然正气,刘辟终不敢杀害他,贬为唐昌县尉。刘辟叛乱失败后,林蕴以忠节名震京都。林蕴曾多次上书对如何“安边”、巩固唐朝统治,提出自己的主张。他接连写了《上宰相李绛李吉甫书》、《上宰相元衡书》、《上安邑李相公安边书》,指陈时弊。唐元和十三年,林蕴受沧景节度使程权之聘掌书记。期间,他晓以大义,力劝程权献上四川版图向朝廷称臣,被程所采纳。他随程权进京,被宪宗授为礼部员外郎,迁邵州刺史。林蕴因性格刚烈,“多忤时政” 且“嗜酒多忤物”,唐宝历二年(826年)因涉及一起命案获“坐脏”罪杖流儋州而卒。咸通十年(869),寃案得到平反,朝廷追谥“忠烈”,其后裔曾于湄洲湾北岸浮州埔建立“忠烈”牌坊以纪念,俗称“忠烈门”,今莆田“忠门”地名即由此而来。(可参见链接:臣远祖比干,因谏而死,天不厌直,更生臣也(林蕴的忠烈)


九牧兄弟卒后并葬于莆田福平山之原 (今林峰村西北),九墓齐列作龟体,名“林九牧墓”,毁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近年修复重建为九牧陵园,为海内外九牧后裔、林氏宗亲的谒祖圣地。


唐九牧发祥于莆田澄渚乌石,始迁繁衍于莆田城厢。唐昭宗大顺年间,苇公4世孙林可征移居郡城长寿社,5世孙林永卜居前埭埔尾(今城厢英龙街),派下因称前埭林。自此,九牧林支分郡邑,裔衍莆阳,发展为闽中望族。


九牧林自唐代肇基,迄今已历一千二百多年,约传40代,在莆田林氏诸衍派中,以唐九牧人口分布为最广,其后裔分布福建、广东、台湾、江西、浙江、江苏、山东、安徽、湖南、湖北、四川、广西、海南等省区以及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等国,成为晋安林人数最多的一支巨族。而今莆林乔木,蕃衍四海,九牧家声,远播五洲。


九牧林素以族裔繁茂、科甲鼎盛,名贤辈出,人文炳蔚而著称于世。九牧后裔名人载于国史及地方志者数以千计,其中最著名的是明代慈善家、三一教创始人林兆恩、清代民族英雄林则徐,而近现代名贤更是灿若群星。他们是中华民族的精英,其卓越业绩和崇高精神已成为民族文化的瑰宝,林氏族人的典范。


注:九牧蔇公,旧谱多称官“福唐刺史”,《福建通志》卷三十三记载唐九牧兄弟均为刺史职,并称“林蔇,迈弟,福唐刺史”。后有论者以唐时并无福唐 (福清) 郡建制而辨其误。


明代黄仲昭修纂的《八闽通志》、《人物·良吏》篇载:“披……授检校太子詹事兼苏州别驾,子苇等八子皆仕为刺史,司马、长史,号‘九牧林家’”。福建《长乐忠义林氏族谱》序言称林蔇为“朝廷赠京兆参军 ( 职位相当于小郡刺史),春秋博士,称四明处士”。


今暂从旧谱说,其他诸说并录以待考。



关注“浙南林氏源流网”微信公众平台

还可浏览下列林氏信息:


《“九牧林”是兄弟九牧还是父子九牧?》


[宋] 陈振孙 《直斋书录解题》中关于“九牧林氏”的记录


更多林氏信息参见

标题(链接)

创建时间

点击数

《全球林氏信息大全》 590条

2013.12.18


《林氏宗祠家庙汇总》 300个

2014.01.17


《林氏字辈总汇》 400个

2013.12.24


《林氏家谱目录》 600份

2014.01.14


《林氏宗祠对联》 400对

2014.01.01



《全球林氏信息大全》 包含

第1页 海内外林氏网站汇总

第2页 林氏QQ群号汇总

第3页 林氏微信群汇总

第4页 林氏文集汇总

第5页 林氏刊物汇总

第6页 林氏支派汇总

第7页 林氏人物(状元榜眼探花及其他)

第8页 藏谱单位和文物部门

第9页 全国各地地方志



作者系莆田市《莆林概览》、《九牧林氏》主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