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守护青年木刻家【林夫】的抗战人生(温州苍南)

2015-07-06 贾洁梅 浙南林氏源流网



林秀坚(左前)认定林夫就是他的长辈,守护他是一种义务。



林夫(左二)是鲁迅先生(左一)珍视的青年木刻家。 资料图片

可参见更多链接

守望家园 留住记忆—林夫纪念馆往事众人谈

林夫烈士与苍南钱库林家塔林氏源流

温州日报《抗日战争特别报道组》到【林夫纪念馆】采风


温州日报记者 贾洁梅/文 刘伟/摄

苍南钱库灵鹫山麓的林家塔村是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林夫纪念馆就位于山边林氏宗祠前的仪门和第一进,占地面积1450平方米,由各界捐资兴建。纪念馆共有4个陈列室,陈列着林夫的46幅遗作,以及40多幅各界题词,其中多为林夫战友亲笔所书。

在二楼的一间陈列室里,陈列着很多木刻题词,其中一块木板上刻着林夫刊登于1938年7月20日《浙瓯日报》上的一段话,让人印象深刻:“我们所学习的艺术木刻,并不是老古董的柔情,颓废的美……是为献给不愿做亡国奴的人们——战士们杀敌更加勇敢!唤醒了奴隶们的迷梦!而使汉奸卖国贼看了后肢体要战栗!那么,这才是国防上的‘抗战木刻’的重大意义。”

林秀坚(林夫嗣子林亦载的儿子):

“守护他是一种义务”

林夫纪念馆里,一位扫地的中年人引起了我的注意,他50来岁,脸色黝黑,憨厚寡言。有人指给我说,他就是林夫嗣子林亦载的儿子林秀坚,在纪念馆呆了十多年了,家就住在本村,主要是开门、打扫、整理花草树木。平时种田,家里开了间小店,有时给村里人打些零工增加点收入。我赶紧拉住他,请他谈谈关于林夫的往事,他拼命摇头,腼腆地说,自己当时还小,不是很清楚。

听村里的老人说,林夫有三个兄弟,他是老三。林夫很聪慧,小学是在村里私塾读的,后考入永嘉县私立瓯海中山中学。他很有绘画天赋,后来就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亲聆刘海粟先生的教诲,结识了鲁迅先生,在先生的鼓励下从事木刻创作。他很少回家,只是他爸爸催他结婚,才回来一次,婚后不久就返回上海了,以后再没回来过。他的发妻后来没有再嫁人,解放后去了尼姑庵。因为林夫牺牲时只有31岁,没有子女,他哥哥的儿子就过继到他名下。

林夫小时候性格温和,是个本分的孩子,也不多说话,学习很认真。抗战期间,他还在林家祠堂里组织过民兵进行操练。说起林夫的往事,村里的老人们都带着惋惜之情。80岁的林秀煌老人,原是附近乡里项桥小学的校长,小时候到林夫家,还把林夫木头雕刻的东西拿出来玩。

对林夫被捕的事,他们更愿意相信与以往报道不同的一个版本——本来林夫要去延安了,当时日本人打到了金华,去不了,只好回平阳住宿在《平报》报社。当夜《平报》遭国民党查封,在报社过夜的林夫被捕。如果去了延安,那就是另一番人生了。

现在林夫纪念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经常有学生来参观。钱库二小的金理串老师说,他每年都会带学生来这里,缅怀先烈。金老师对这帮建馆的人非常敬佩,没有政府财力支持,全靠民间自发维持很不容易。他只是担忧未来某一天他们老去怎么办?

说到这,一旁的林秀坚老人一改木讷对我说,他原先在这里几乎没有收入,现在每个月500元,是几个热心人给的呢。周围的老人告诉我,林秀坚虽然没有见过林夫,但他认定林夫就是他的长辈,守护他是一种义务。林秀坚在这里做事多少耽误了务农时间,所以大家给凑了一点。钱虽不多,但对他也是个安慰。

林亦挺(林夫纪念馆负责人):

“作为他的后人值得把这件事做下去”

听人说,纪念馆是林亦挺主持、发动族人建起来的。林亦挺无怨无悔坚持了十多年,没有报酬,还自己贴钱修缮展品、义务讲解,把这当作自己后半生的事业。可惜那天林亦挺恰巧与家人去了杭州,我只能通过电话采访。

林亦挺很健谈,说起建纪念馆的初衷,他说,“开始是受上一辈人的影响。我父亲林绍佑说,当时村子里读书人不多,林夫是其中突出的一个。我父亲上师范还是林夫当的保人,因为林夫当时在平阳创办《平报》,属于公职人员。”据他父亲回忆,林夫对人诚恳,喜欢帮助别人,常常以兄长的身份照顾弟弟辈,还曾送了一本字典给林亦挺父亲。按宗族辈分,他们同属于二房。

“当年我在苍南电视台钱库广播站工作时,温州展览馆副馆长陈钧贤为了编辑《林夫版画集》,跟我父亲一直有来往,我也有所了解。”

1998年,林亦挺花了三个月时间,拍了部关于林夫的电视纪录片,在温州电视台播出。因为拍片,他对于林夫短暂人生中的抗战事迹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从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林夫就以满腔愤慨投入到了抗战版画创作、宣传和教育中:当年10月,他到乐清县乐成中心小学当美术教师,与野夫、张明曹、王良简等开展抗战版画宣传,并参与浙南地区第一个抗战画刊《抗敌漫画》社的组建活动,任编辑委员,先后创作刊发了《忠勇团长谢晋元》《冲》《南京虽失·不过空城·抗战到底·最后必胜》《抗敌健将——毛泽东、朱德》等;他还在平阳山门干校负责美术宣传工作;次年3月开始,与连珍一起领导新四军浙南流动宣传队,在平阳、瑞安(包括文成)、泰顺的20多个乡开展了两个多月的巡回宣传,影响很大……

感佩于林夫的事迹,林亦挺以村里的名义打报告,打算在林家塔村建立林夫纪念馆,以收集、存放林夫烈士生前的版画、著作等遗物,介绍烈士的生平事迹和革命生涯。县委县政府批复同意。

“我们几个人商量先把资料搜集起来,然后搞地基、筹措资金,总共筹款48万元。大家都很兴奋,在当时这是个不小的数目了。”林亦挺说。

从2002年起,林亦挺就基本在纪念馆工作了,事无巨细,全凭义务。

我问,对纪念馆的将来有什么打算?林亦挺停了半天说:“作为林夫的后人值得把纪念馆做下去。但这个事,靠一个人是做不好的。”

林勇(苍南文史研究学者):

“名人属于家族更属于社会”

林勇虽不是林夫的支脉,也是同姓氏人。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他看了林斤澜先生发表在《瞭望》杂志上的《忆林夫》,知道自己有一个这么有名的同族人,就开始收集很多有关报道林夫的文章、资料。

“我有一个习惯,每到一个地方都喜欢去看看当地的纪念馆、博物馆。1999年至2001年,我在上海工作,跑遍了上海大大小小数十家纪念场馆。”特别是鲁迅纪念馆,几经重建装修,图书实物、资料极其丰富,成为中国四大鲁迅纪念馆中最具学术氛围的研究中心。

“纪念馆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二楼陈列厅里的一组蜡像,也是该馆唯一一组蜡像。温暖的灯光下,四位青年围坐在鲁迅先生旁边,场面温馨感人。” 鲁迅是中国新兴木刻版画的积极倡导者,在鲁迅的扶持推动下,中国新兴木刻运动在二十世纪30年代有了蓬勃的发展。那位紧坐在鲁迅左手边,全神贯注聆听先生讲话的瘦削年轻人,就是林夫。这组蜡像再现了1936年10月8日鲁迅在“全国木刻第二回流动展览会”上海八仙桥青年会展览现场与青年版画家促膝交谈的情景,那是鲁迅最后一次参加公众活动,距逝世只有11天。

“林夫是鲁迅先生珍视的青年木刻家,在中国版画史上有一定的贡献,我们要好好珍惜这份精神财富。”在如何做好名人的教育宣传方面,林勇有自己的思考。他认为建纪念馆是对名人最好的纪念,但做纪念馆,单靠家族的力量是不够的。名人属于家族更属于社会。

目前,林夫纪念馆由于地处偏远,影响力不够,除了清明节、春节有祭祀纪念活动时人多一些,平时人不多。林勇说:“林夫是个革命者,更是个有理想有追求的艺术家。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他毅然参加革命,用版画宣传抗日救亡事业,显示了民族气节。应该有更大的平台去展示他的事迹,让更多的人知道他了解他。”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查看所有链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