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于黄冈“千一公”出生时间的事证,与是否始于“二林”问题

2015-08-06 林京尧 浙南林氏源流网

关于黄冈“千一公”出生时间的事证,与是否始于“二林”问题


我是湖北罗田“景春公”垂直后裔,是罗田景春公的第19代孙;是罗田开基祖“正六”公第20代孙;是黄冈千一公的第23代孙。我于2011年7月30日在《林氏宗亲网》上看到:“黄冈林氏始于“二林”, ……”的报道,我看了几遍,觉得江西龙南林家琪举出三个方面的事证:西坡的“千一公”与黄冈林的“千一公”不是同一人的问题?现我用下面事实证明:他所举事证都不成立。另外,江苏南京林杰提出:黄冈林氏始于“二林”,我认为值得探讨。

通过查阅罗田林氏家谱及有关历史资料记载,认为:罗田林氏族谱记载有以下明显的失误:

一、黄冈的开基祖“千一公”与罗田的开基祖“正六公”同于宋末来楚有误:

1、 从黄冈、罗田、金寨林氏字辈来看,始祖是林千一,是毫无疑问的,即“千、万、兆、正……”;“正六公”是“千一公”的曾孙,过去有四世同堂,如果“千一公”是年轻时于宋末来的楚地,那么,“正六公”是在元朝初期在黄冈出生的。不是宋末来的楚地。

2、罗田、金寨始祖是“正六”公,生二子:长子:世闻(后裔居金寨县南溪镇);次子景春(后裔居罗田县各乡镇)。罗田、金寨自“正”字辈后另起炉灶与黄冈不同,其谱记载“千一公”传承到“正六公”相差三代,年代相差70年左右,而都记载为宋末来楚,这是明显的失误。黄冈谱里有“兆二”公生二子:正一、正五;“兆三”公生四子:正二、正三、正四、正六。正二、正三、正四居黄冈,“正六公”居罗田;

3、从地理位置来讲,原黄冈县贾庙乡的林家山与罗田县的三里畈、胜利镇;与安徽金寨县南溪镇交界。因此,出生在黄冈县贾庙乡林家山的“正六公”进入罗田县境内后定居的。罗田“正六公”之次子景春后裔自罗9世起定居于罗田东北部的白河乡下几个村,本支的居住地原名就叫林家湾。

4、 到罗田的“正六公”生二子:世闻、景春。长子“世闻公”罗田林氏族谱中明确记载:出生于1338年、卒于1423年。“正六公”无出生时间记载,但可按长子“世闻公”出生时间,1338年,减去28岁,倒推其父“正六公”生于1310年左右;再按正六公次子景春公垂直后裔罗田9世的出生时间《本支林氏谱》明确记载:“养桢”生于1573年,(本支自此公起,出生、去世,墓碑都有明确记载)倒推,按平均29年一世,8世计232年,1573年—232=1341年即景春公生于1341年;按平均29年一世,9世为261年,1573年—261=1312年,即“正六公”生于1312年,因此,其两子出生时间都能证明其父即“正六公”出生在1310年之后,而不是宋朝末年(1279年)。1310年,再减三世约60年为1250年即“千一公”出生于约1250~1262年,即宋朝末年1279年,17~29岁来黄冈无疑。

5、另外还要说明:大房与小房约7世后,辈份年龄相差60岁左右,也是历史事实,如:我是小房的后裔,现在大房的后裔,大侄儿比我还大10多岁,却辈份比我小一辈。上面我是按平均28岁一代计算的,千一公至正六公是按20岁计算的。在过去年代也有十六、七岁结婚生子的。

因此,江西龙南林家琪,仅仅凭罗田林氏族谱测算:罗田的景春分生于1235年;“正六公”生于1202年;“黄冈千一公”出生于1080年,都是不对的。所以,现在黄冈、罗田、金寨的这支林姓始祖是黄冈的千一公是无疑的。

那么黄冈“千一公”来自何处?从我支罗田族谱记载来看:是从福建莆田来的,我村林姓祖屋两个石条大门,左大门门头上刻有“莆田旧泽”四个字,右大门门头上刻有“义水(罗田)新声”四个字。此房屋自建至今居住前后有15世400余年,罗田的“义水河”是贯穿黄冈县境内的,终注入长江。千一公是本支来黄冈的林氏祖宗,以“千”字开头起的辈份,是黄冈、罗田、金寨的共祖,来自莆田也是无疑的,究竟上承福建莆田那一支?因我想弄清比干公至我这一辈,已传承了多少代?在2008年时专门查阅、抄录了罗田林氏族谱。

二、比干公至林禄公的父亲之间的世数有问题即失误:

我是1957年出生的,1978年2月应征入伍,1982年初回家探亲,掌管族谱的堂兄主动将林氏族谱给我看,我才知林氏族谱(有好几册),只是看了林氏族谱序言,以及本房的具体传承情况两册,只知大致内容,从未怀疑有记载方面的失误情况。2007年11月,金寨南溪镇召开七修谱庆典及祀祖大会,在罗田县工作的侄子通知我,我专程从武汉赶去参加了,其祠堂里安放有比干、林坚、林禄、妈祖、千一公象。2008年清明回家祀祖,为了弄清比干公至我这一辈,已传承了多少代?我专门抄录了家谱:祖宗传承世数等情况(千一公上承至比干之子林坚,谱上只记载:世及祖宗名),再与网上登载的《晋安林世系》、《林氏迁徙史》、《长盛不衰的九牧林与阙下林》校对,结果发现《罗田林氏族谱》记载的世数有问题:

自比干公之子林坚公至闽林开基祖林禄公的父亲止,罗田记载有100世,而莆田谱记载为63世;《林氏迁徙史》记述有81世。比干公之子林坚出生为公元前1029年,到林禄公出生公元289年,前后为1318年除以100世,平均13年多为1代,显然罗田谱记载有失误,经校对,罗田谱将祖孙关系、父子关系记载为兄弟关系,所以比《迁徙史》记载的81世,多19世,平均16年多为1世;比莆田谱记载的63世,多37世,平均21岁多为1世。现《迁徙史》、《莆田谱》记载都有上下直系传承记载,其中:《莆田谱》比《迁徙史》记载少18世,主要原因也是将祖孙关系、父子关系记载为兄弟关系。祖宗名字都对得上,就是世数少,如:林高公至林冠公之间直系传承相差11世。其他地方少7世,究竟那一个直系传承是对的,我们无法确认,只好按三种排列林氏世系直系传承(列表在后)。

三、 林禄公至唐“九牧”六房林蕴公为17世,罗田、黄冈谱记载的世数与莆田、台湾谱记载的相符,但罗田谱将其中的一世:父记为子,子记为父,有颠倒父子关系的失误。

四、“林蕴公”至“林千一公”之间,世数及直系传承,发现有严重失误:

1、唐九牧六房“林蕴公”是有生子,还是嗣子问题?生子与嗣子垂直传承之间世数相差12世的问题?

罗田谱记载:“唐九牧”六房“蕴公”无子,是嗣子“典”传承下来的(“典”为蕴公五哥“林晔”之次子),到林千一公止为13世,蕴公约760年左右出生,到千一公按1250年出生计算为490年,平均37半才传承一代。如果千一公于1310年左右出生,约相差550年,平均42年多才传承一代。在历史上,这是绝对不可能的。经与网上《长盛不衰的九牧林与阙下林》叙述的“九牧传承世系”对照,林蕴生有一子,名“愿”,不是嗣子“典”,九牧二房林藻无子是嗣子林惠是对的。而林蕴公生林愿------再传承到林文德公为21世,再传承到林千一公为25世。按最少的490年除以25代,平均19年半传承一代;如果按550年除以25代,平均为22年传承一代。

同时,我为了寻找罗田开基祖林正六公(字斌、又名文琳,文彬,号均显)真正的根出自谁?2009年4月清明节,专程到黄冈回龙镇林家大垸(此处林姓后裔是从原黄冈县贾庙乡的林家山迁徙来的)查阅了《黄冈林氏族谱》记载的比干公至林千一公的传承情况,黄冈与莆田谱记载的世数与每世先祖的名字,基本相同。因此罗田林氏族谱记载:林蕴公至林千一公之间,不仅世数少12世。而且除了“蕴公”、“千一公”这一头一尾名字对得上外,中间先祖的名字无一个对得上,因此,罗田林氏族谱记载的世数有明显的失误。

2、西坡“千一公”与黄冈的“千一公”从出生时间上来看应该属于同一人问题?

林蕴公的21世孙林文德,黄冈谱记载:“文德公”于宋淳祐四年(1244年)进士,宝祐四年(1256年)始任宁化知县。至宋朝亡于1279年,按江西龙南林家琪测算该公出生于1228年出生,到1244年,16岁进士,(有可能),到宋朝亡于1279年,该公崖门之难时,时年也只51岁,没有56岁。该公先后妣夫人罗氏、汤氏共生9子,名为一至九郎,因该公负难殉国,其九子各奔东西,其中:五郎公携妻,子(从青)逃难至西坡村,按20年一代计算,五郎公排行第五加10年,可测得五郎公生于1258年,子从青生于1278年正与“文德公” 1279年负难殉国时年代基本相符。从青生三子,伯一、伯二、伯四,其中:伯二生四子:千一、千三、千四、千六。因此可测算千一公大致出生时间为:从青生于1278年+22年1300年伯二公出生,再+20年,1320年左右西坡“千一公”出生,不至于如“林家琪”所测算的西坡“千一公”出生时间为约1376年,相差56年。我再从黄冈的“千一公”的12世孙(我支的垂直亲上祖林养桢,前面我已介绍过:罗田林氏族谱自此公之后,出生、去世、墓碑时间都有明确的记载),林养桢公出生于1573年,倒推也就是逆着测算:12世,平均22年一世,为264年,1573年—264年=1321年黄冈的“千一公”出生。这与西坡“千一公”的出生时间1320年基本相符。因此,西坡“千一公”与黄冈的“千一公”应该属于同一人。

3、通过对罗田林姓开基祖“正六公”长子“世闻”、次子“景春公”后裔的出生时间考证。江西龙南林家琪推算西坡的“千一公”、 黄冈的“千一公”、 罗田的“正六公”及其次子“景春公”的出生时间都是不对的,出生时间最少相差56年,最多相差182年。这应该属于罗田林氏族谱记载的明显失误所误导的结果。

假设黄冈的“千一公”生于1321年,按平均21年一世,顺着推算黄冈“千一公”的4世孙:“正六公”1321年生+63年约于1384年出生。

前面我已经叙述过:罗田“正六公”长子世闻,罗田、金寨谱明确记载:生于1338年,卒于1423年,这与我推算的世闻公出生时间,早于其父(“正六公”生于1384年)46年,这是不对的,这也不排除罗田谱记载有误。按平均21年一世推算:世闻公应该于(1384年+21年)1405年左右出生。反过来说,如果罗田、金寨谱记载没有失误的话,就相差(1405年—1338年)67年,如果按平均19年一代,世闻公生于1338年也是有可能的。

现就按谱上记载的“世闻公”生于1338年倒推计算(1338年—19年)其父“正六公”生于1319年,黄冈的“千一公”(1319年—(相差三世)57年)生于1262年,宋末为1279年,黄冈的“千一公”于17岁,从莆田或从西坡来黄冈。再往上倒推算到蕴公21世孙“文德公”出生时间约为:1262年—(相差四世)76年=1186年左右。宋朝末1279年—1186=93年,“文德公” 宋朝末负难时,时年56—93岁之间,都有可能的,前面我都是按平均19—28年传承一代人,也不外乎17—18岁就有结婚生儿子的,“文德公”出生时间可在1200年左右是对的。这也符合“文德公”出生、任职,宋朝末年负难殉国而死的历史事实。

另从罗田、金寨林氏族谱记载:罗田“正六公”长子“世闻公”的出生时间来看:历史事实证明是基本对的。罗田“正六公”次子“景春公”(是我罗田的直系先祖)比其兄“世闻公”小,这是不可否定的事实,至于小多少岁月就无关紧要了。按“世闻公”的出生时间(1338年+2岁)其弟景春公最早也生于1340年。最晚也(按“正六公”1384年+23年)生于1407年以后。林家琪推算“景春”生于1235年,按最早出生时间1340年减去1235年,相差105年;推算“正六公”生于1202年,按最早出生时间1319年减去1202年,相差117年;推算黄冈的“千一公”生于1080年,最早出生时间1262年减去1080年,相差182年。因此,林家琪所推算的“景春”生于1235年,“正六公”生于1202年,黄冈的“千一公”生于1080年,都是不对的。同时也证明:林家琪推算西坡的“千一公”生于1376年,也是不对的。既然西坡的“千一公”记载:“外出不明,未回。”我罗田老谱记载:“宋末千乙公宦游江西、福建致仕归黄州”。对于黄冈的“千一公”,无论怎么推算,出生在宋末,生活在元朝初期。肯定是成年人,迫于兵乱,不愿当新元朝的官,才来到黄州定居的。

因此,罗田林氏族谱(无论是1-7修谱)记载“景春”公、其父“正六公”宋朝末来楚是错误的。黄冈的“千一公” 宋朝末来楚是正确的。

五、黄冈地区的开基祖是谁?值得探讨,是否始于“二林”,“二林”是否属于另一支?

1、“千一公”是老黄冈县境以北、罗田县境、金寨县南溪镇、河南光山县、商城县林姓的共祖。如果罗田林氏旧谱记载的直系传承没有错的话,“千一公”不是最早来黄州定居的林氏。

根据黄冈林氏字辈、谱载垂直传承、地理位置来看,罗田林氏族谱在记述“正六公”宋朝末来楚等方面有明显的错误外,但整体的记载直系传承大多数是对的:我罗田的林氏后裔,来自商末比干王子、少师之子林坚公……;晋安林禄公……;莆田唐“九牧”林……;黄冈的“千一公”是无疑的。从我看到的即抄录的罗田林氏旧谱:莆田唐“九牧”六房林蕴公开始——林“千一公”止为十三世直系传承来看:“千一公”不是最早来黄州的。

罗田林氏旧谱记载:唐“九牧”一至九房名、任职、生子、嗣子等情况都有记载。二房藻公无生子,立一房苇公之三子“惠”为嗣;六房林蕴立五房晔公之次子“典”。具体传承如下 :蕴1世——承2(字典)——康3(生三子:甯、宽、琦。宽公在福建、琦公浙江立籍、甯公湖广黄州立籍)——甯4(湖广黄州立籍)——绵5——心敬6(子二:冉、丹)——冉7——先仁8(子二:祖、祈)——祖9(子四:傅、侍、信、仁)——傅10——绪11(子三:圣善、圣美、圣羮)——圣善12——千乙13世(生二子:万一、万二)——……

2、从以上罗田林氏族谱记载的传承世系来看,有以下问题不得其解:

疑问一,从年份来分析:林蕴公于唐德宗贞元4年公元788年明经出身任职,减28年可测得生于760年,千乙公(13世)宋朝末(1279年)来楚,(1279减去成年人19岁)可测生于1260年,1260年—760年=500年除13世=平均38.46年传承一代。这不符合中国历史事实。在某一代或几代到了38岁多才得子,还有可能,而连续13世38岁多才生子不得其解。所以,我于2009年清明回罗田祀祖返汉时专程去黄冈林家大垸校对林氏族谱,罗田谱载果然有误。黄冈谱载为25世,从世数上就少了12世,500年除25世为20年传承一代,这比较符合中国历史情况。

疑问二,林蕴公之前上承至林坚公所有的名字,都对得上号,千乙公后至罗田的“正六公”的名字也对得上号,唯有林蕴公——千乙公之间的11个先祖名字无一个对得上号。究其原因:黄冈、莆田谱载:蕴公之子是“愿”传承下来的,到24世名叫“伯二”(千一公之父),是亲兄弟三人;而罗田谱载:蕴公之子是嗣子“典”传承下来的,到12世名叫“圣善”(千乙公之父亲)。千乙公之父也是亲兄弟三人,如:“伯二”与“圣善”明显对不上号。但其子的名字都叫“千一”,难道“千一”与“千乙”不是同一人?可是本支共祖只有一个“千一”或“千乙”,而黄冈也只有一个“千一”公,其墓碑在原黄冈县贾庙乡的林家山。

疑问三,从罗田林氏旧谱记载的:——康公(3世)生三子:甯、宽、琦。甯公湖广黄州立籍,是不是黄冈的开基祖?但谱上没有墓碑记载。“甯公”如果是黄冈的开基祖,就早于千乙公10世,如果按平均20年一世测算,“甯公”来黄州的时间早于千乙公200年,“甯公”来黄州的时间为宋朝末1279年—200年为1079年,为北宋中后期;如果按平均38.5年一世测算,“甯公”来黄州的时间早于千乙公385年,“甯公”来黄州的时间为(1279年—385年)为894年,为唐朝后期。

3、江苏南京林杰提出:黄冈林氏始于“二林”,从罗田的林氏族谱记载来看,其“二林”可能属于另一支林姓。

理由一:从罗田林氏旧谱记载的世系传承看:——康公(3世)生三子:甯、宽、琦。(宽公在福建立籍、琦公浙江立籍、甯公湖广黄州立籍)——甯公,湖广黄州立籍,——绵5——心敬6(子二:冉、丹)——冉7——先仁8(子二:祖、祈)——祖9(子四:傅、侍、信、仁)——傅10——绪11(子三:圣善、圣美、圣羮)——圣善12——千乙,字宣教,号秀发,宋末千乙公宦游江西、福建致仕归黄州,生二子:万一、万二。千一公妣合葬黄冈林家山,有墓碑记。

自甯公湖广黄州立籍到——千乙(13世)期间,没有名叫“敏功、敏修”的。

理由二:从莆田、黄冈谱记载的世系传承看:唐“九牧”六房“蕴公”21世孙:“文德公”生九子(名叫:一郎、二郎、二郎、三郎、四郎、五郎、六郎、七郎、八郎、九郎,其父负难兄弟九人各奔东西)——五郎,(22世)始寓付坑,迁徙于角坡再迁福建永定太平堡西坡村,生一子名:丛青——丛青(23世)生三子:伯一、伯二、伯四,)——伯二(24世),生四子:千一、千三、千四、千六。其中:千三迁居广东茂名;千四、千六仍居永定。——千一(25世),千一公,字宣教,号秀发,宋末,进仕,由福建永定入江西为官,迫于兵乱,徙步于鄂,始于麻城,择居黄冈林家山,生二子:万一、万二。千一公妣合葬黄冈林家山,有墓碑记。

自蕴公(1世)——钦(11世)——敏(12世),宋真宗时,公元998年知许州、仁宗时御史中丞,生四子:倪、干、万、净——(倪、干、万、净)13世——文德公(21世)——千一公(25世)期间,没有名叫“敏功、敏修”的。

理由三:从江苏南京林杰提出:“黄冈林氏始于“二林”,宋代江西诗派“二林”身世考”所述朝代、直系传承、地理位置看来,可能是另一支从福建、江西进入鄂东黄冈地区的林姓后裔。

其一,朝代:“二林”来自宋初;千一公来自宋末。公元1050年前—1279年,至少相差229年。

其二,直系传承:——高(源流)——福清:林毅(后唐授蓝田令)生二子:惟深、惟涣——惟深(生一子:敏功)、惟涣(生二子:敏修、敏求)——敏功(生二子:伯善、伯祥)、敏修(生一子:伯彦)、敏求(生二子:伯约、伯高)——伯善、伯祥、伯彦、伯约、伯高,其后子孙广居楚地。以此直系传承与罗田谱载,与黄冈谱载相对照无一名字对上号;

其三,居住的地理位置:湖北省“黄冈地(专)区”,历史上称“黄州”( 现称黄州市),原所辖:黄冈(现改为团风县)、新洲(现划入武汉市)、红安、麻城、罗田、英山、浠水、蕲春、黄梅、广济(现为武穴市)10个县,以黄冈县为中心,千一公的这支林姓大多居住在黄冈县境以北地区,如:黄冈县的回龙镇(现黄州市区西北)、再以北的贾庙乡(位置在大别山南陆,境内有“林家山”)、 贾庙乡境与湖北麻城、罗田县相临,此两县又与河南、安徽金寨县相临,而蕲春县境在黄冈县境东南地区。蕲春县境以东又与黄梅、广济相临。

从以上三个方面情况分析:“黄冈林氏始于“二林”,因为,有可能定居早,但与本支黄冈林氏不属于直系传承关系,也可能没有联系,是属于另一支林氏后裔。蕲春县“二林”后裔最好的办法,就是拿其族谱与现在的“黄冈林氏族谱”校对,佐证。本支的“黄冈林氏”始于共祖:“千一公”,可依据1830年出任湖北布政使,1837年出任湖广总督的林则徐所作《闽楚同源序》来佐证:即“……余遍阅宗图,深悉公等本循州刺史蕴公之后,与余上共披公……”。

六、因年代九远,战乱、朝代更替、变迁,人员迁徙等原因,造成有的族谱昭穆失序,后人修谱时难免出现一些失误,但我们这些不是具体修谱的人或者叫旁观评论者,未经认真考证查实,不要拿某些谱载失误而下定论。

从太始祖比干,受姓始祖林坚公至今已3100余年,历经十二个以上大的朝代变迁,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战乱遗失,原始族谱几经损毁,有的昭穆失序,有的上有源头,下有传承,中间传承断层失考。如:林则徐公的族谱中:高德公……——昆仑公之间的二世祖至十一祖,就无从查考。是源自“高德公”,还是源自“文德公”,都在考证。林则徐公还是中国历史上有名望的官员,其先祖是从莆田最后迁徙到福清定居的。因谱载断层,林则徐公在作《闽楚同源序》中只知:“……余遍阅宗图,深悉公等本循州刺史蕴公之后,与余上共披公……”。“披公”生九子,即“唐九牧”,说白了从林则徐公在作《闽楚同源序》中看出:因谱载断层,只知:源自“披公”之九子之中的一个儿子。“唐九牧”六房:循州刺史蕴公之后有“文德公”,而林则徐源自“高德公”, “高德公”与 “文德公”是不是同一人,因 “文”与“高”一字之差,至今无从定论。有的先祖因任职等原因,自某地迁到外地定居后,自起字辈。谱载未叙明:上承每代祖宗名、源流及朝代与年代,而只记载下承的世系传承情况。而有的祖宗名字有几个,如谱名或别名,字或号。另还有生子或嗣子之别,如:我们罗田的林氏族谱记载林蕴公是嗣子:“典”,而黄冈、莆田谱记载的是:“愿”。而从林氏宗亲网上“九牧”世系中,普遍认同的“蕴公”之子就是“愿”。另外,原莆田谱记载:“九牧”五房“晔”公,生二子:“暹、典”,“典”嗣蕴公;而现在林氏宗亲网上“九牧”世系中五房“晔”公,还是生二子:其名为:“悫、志”,与原罗田谱记载的:“暹、典”,一个也对不上号。还有“九牧”七房蒙公、九房既公之子的名字,也对不上号,其余第一至第四房和第八房,共计五房之子的名字都对得上号。

唐“九牧”及其子孙都出生及生活在唐朝公元750~850年左右,而约400多年后1279年左右迁徙到黄冈的“千一公”, 从福建莆田到湖北黄冈以致后来到罗田的“正六公”在那时交通不便,通讯不如现在这么发达的情况下,肯定携带了林氏族谱,不然怎知“九牧”林以前的直系传承和迁徙史呢。名字对不上的地方,有可能是居住在莆田的“九牧”裔孙,在后来修谱时作了修改或更名,否则不会出现上述问题或失误。

七、现以本人三种不同的排序“世数”,进一步证明:莆田林氏族谱,以及罗田林氏族谱记载的问题及失误。下面我先将几个关键的先祖的大约出生时间锁定一下:

1、对太始祖比干公,历史学家认为有五种出生时间,在此以公认较多的是生于公元前1092年(又曰:公元前1109年),遇害于公元前1029年(又曰:公元前1046年),即受姓始祖林坚出生年,公元前1029或1028年;

2、晋安林开基祖:林禄公,生于西晋末,一曰:公元265年,(又曰:公元289年);

3、福建莆田“唐九牧”林蕴公,唐德宗贞元四年(公元788年)明经及弟,减20年,出生时间约为公元768年;

4、黄冈的千一公,宋末来楚,以其玄孙“世闻”罗田谱载出生时间为公元1338年,减去80年 为1258年生,21岁宋末(1279年)入楚。

5、自黄冈千一公始至本支本人为23世,在本人之后还有3世未算在内,本辈份比我大20岁的有,还比我小20岁以上的也有,以本人出生时间为准1957年,以计算各个时间段的平均多少年传承一世、并进一步证明罗田林氏族谱在记载林蕴~林千一之间世数的问题,以及与其他林氏族谱之间世数的不一致问题:

罗田林姓一支的世数与黄冈、莆田林氏世数对照,分析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