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清正廉洁数林森

2015-08-13 施晓宇 浙南林氏源流网


林森,原名林天波,字子超,号长仁,晚年自号青芝老人,别署白洞山人、虎洞老樵、啸余庐主人等。

林森超过三届连任中华民国政府主席,一直是福建人的骄傲。

林森一生清正廉洁,让蒋介石都不得不佩服,更是中国人的骄傲。

1943512日,正值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林森由家中出发前往国府接受加拿大公使欧德伦递交国书。途中,不幸座车与一辆美军卡车相撞,导致重伤,当场语言不清,半身不遂,延至81日在重庆逝世。享年76岁。林森逝世后,中共中央发来唁电称:

“林公领导抗战,功在国家。”

同时由《新华日报》发表社论《为元首逝世致哀》。

1943815日,中共中央在延安为林森举行了公祭。

1943117日,国民政府在重庆举行了隆重的国葬后,将林森的遗体厚葬于重庆歌乐山双河桥的林园内,造型为坐北向南的圆柱形土石墓冢。墓冢前有扇形墓碑,上有国民党党徽。正中楷体阳刻:“国民政府故主席林森之墓。”系国民党元老居正题书。墓碑左书:“中华民国三十五年七月二十一日立。”墓碑后的墓志铭系国民党元老叶楚伧撰文,另一位国民党元老吴稚晖篆书。

1945829日开始,至1010日结束的国共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就住在林园。一天早上起来散步时,毛泽东巧遇同样出来散步的蒋介石,蒋介石就近领毛泽东参观了林森墓,毛泽东当场对林森给予了高度评价。

因为林森是福建省闽侯县尚干镇凤港村人,为了纪念林森,1944年,国民政府将福建省闽侯县更名为“林森县”。19504月,解放后恢复原名闽侯县。又因为1923年领导“二七”汉口江岸京汉铁路大罢工的工人领袖林祥谦也是福建省闽侯县尚干镇人(与林森是同镇老乡),解放后将今天的闽侯县尚干镇更名为“祥谦镇”,以示纪念。而今,江岸铁路火车站仍然矗立有林祥谦烈士的纪念雕像,闽侯县则建有“林祥谦烈士陵园”,供后人瞻仰。此为插叙,暂且按下。

1945年,民国政府中央银行专门发行了林森与蒋介石头像并列的100元金圆券流通全国,足见国家对已故林森主席的尊崇之隆。这还不算,民国政府当年为了纪念林森,还特意将全国多条街道命名为“林森路”。譬如:

重庆市的林森路(今解放东路、解放西路);

江苏省南京市的林森路(今长江路)

上海市的林森路(今淮海中路)

湖北省武汉市汉口区的林森路(今一元路)

贵州省贵阳市的林森路(今六洞街);

天津市的林森路(今新华路)等。

自从解放后大陆的各条“林森路”由于“极左”政治路线的干扰,全部取消后,在台湾,至今还有许多条“林森路”保持路名不变。如若不信,而今到台湾旅游很方便,你在台湾的每个地方几乎都能看见“中山路”与“中正路”,分别是以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孙中山和主政中华民国最长时间的蒋中正(字介石)总统命名的。此外,游人还可以看见不少道路名为“林森路”(甚至还有“林森小学”)。譬如:

位于台北市的林森南北路;

位于台中市雾峰区的林森路;

位于台中市西区的林森路;

位于台南市的林森路;

位于高雄市的林森路;

位于宜兰市的林森路。

台湾其他地方如新竹市、嘉义市等也都命名有林森路。

今天,台北市延平北路一段的甘谷街福德祠,门前转弯角的一座房屋,是林森每次从嘉义市到台北市时下榻的地方。多年后,福州同乡会征得房主的同意,在此屋墙上安了一块铜牌,书有“林森下榻之处”字样,以资纪念。

1947年冬,美丽的嘉义小城还建了一个“青芝亭”,树立一块纪念碑借以纪念林森。碑文记载:

“故主席林公子超,民国前十四年春,为革命渡台,任台南地方法院嘉义支部通译。翌年春,应总理召返国。”

为什么台湾人这么敬重林森呢?因为林森与台湾同胞有很深的渊源。

1868118日,林森出生于福建闽侯一个农民家庭。林森出生不久就过继给叔父林道炳,3岁随养父迁到福州城里。林森于6岁开始读经书。

1877年,林森入美国教会培元学校学习。

1881年,林森进美国教会鹤岭英华书院。

1883年,林森考入台湾中西学堂电科,次年安排在台北电报局工作。16岁的林森就此与台湾结下不解之缘,在台湾工作生活了10年之久。林森在台湾期间与台湾同胞结下了深厚情谊,其中有两个与林森的友谊最深,一个是台北市的张少湘,一个是台南市的林志图。孙中山电召林森回大陆图谋反清革命时,林森因缺乏路费,难以成行。林志图随即赠送银元50元。感动之余,林森只肯收下30元。然后,林志图亲自到布袋嘴一带去雇船,再送林森到布袋嘴上船,直到渡船扬帆启航后,才放心地回家。

林森担任国府主席之后,多次邀请林志图回大陆做客,但直到1930年,林志图才由大连秘密转赴南京会见林森。1931年和1933年,林志图因家道中落,又两次渡海来到大陆,将两个儿子托付林森代为栽培。林森自25岁丧妻,誓不再娶,故未有子女,他把林志图两个儿子当作自己的后代悉心培养成才。这又是一段佳话,暂且按下。

1894年,林森依从长辈之意,回福州与比他大几岁的隔壁村庄一个姓郑的女子结婚,婚前他与郑氏女素不相识(两年后郑氏女病逝)。由于工作需要,婚后仅三天,林森就返回台北电报局上班了。当年恰逢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政府领导的“北洋水师”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台湾及澎湖列岛割给日本。全国人民为此愤慨激昂,纷纷反对割让。

“台民奔走相告,聚哭于市。”

台湾各界纷纷发向清廷的抗议电报,以及向各地拍发的求援电报,都是通过台北电报局发出的。林森本人就在台北电报局工作,自然更加痛心疾首,他深感清廷腐败,无药可治。

18955月,清政府驻台机构奉命撤回福建,林森任职的台北电报局也在撤退之列。但林森却没有随之回闽,而是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反清抗日的运动中。抵抗失败后,林森才渡过台湾海峡返回闽侯老家。后入母校福州英华书院任教。

1898年,林森再度赴台。同时考取台南地区法院嘉义支部通译。他在法院任职期间,遇到抗日志士被捕受日本人审讯时,林森为之翻译,尽量避重就轻,以减轻或避免志士受日本人的残害。一旦遇上台湾同胞吃官司,林森更是尽力为他们辩解。此间,林森会见兴中会负责人杨心如,正式加入兴中会。

1902年,林森考入上海江海关工作,开始接受孙中山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在上海组织学生会。

1905年,林森和林述庆等组织福建学生会,并担任主席。同年,林森率全体学生加入中国同盟会。

1909年,林森调九江海关任职员,同吴铁城一起成立浔阳书报社,创办商团,举办军事训练班,联络新军,为武装反清做准备。

19111010日,武昌起义爆发,林森策动九江新军标统马毓宝反清起义。九江军政府成立后,林森任民政长。12月,林森作为江西的代表到南京参加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参与制定《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辛亥革命胜利后,作为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之一,林森因功被推举为民国开国参议院议长。

1925312日上午930分,中华民国与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孙中山先生因患肝癌医治无效,在北京东城铁狮子胡同5号行辕逝世,终年59岁。临终前,他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和平、奋斗、救中国。”林森受命赴南京主持中山陵的建造。

有一条不可否认,在孙中山逝世不久,林森便由“容共”转向“反共”,成为中国国民党右派(西山会议派)的主要成员,并因此获得并不光彩的声誉“反共先知先觉”。

1932年元旦,林森宣誓上任——接替蒋介石担任国民政府主席一职,长达12年,直至逝世。

林森在世时,有“布衣元首”的美誉,说的是林森一生恪守清正廉洁。

1914年,林森离开日本赴美洲。他被孙中山派去美洲主持党务并筹款反对袁世凯复辟称帝。林森在美洲生活极其艰苦。他宁肯教汉语、摆地摊卖雨花石,就是不动千辛万苦募集来的华侨捐款一分钱。冬天到了,林森没钱为自己添置一件防寒的冬衣,就在自己的长衫下摆上缝上一块衬布以求保暖。身在东京的孙中山闻知此事,非常感动,一次性批给林森3000银元生活费。

19312月,林森派到国外进行为期8个月的视察活动。32日,他在海外旅途中取代被蒋介石软禁的胡汉民当选为国民政府立法院院长。有职有权的林森这次出国肩负视察党务、慰问侨胞、募捐等三项任务,走遍五大洲,历时8个月,于193110月中旬满载而归。

在这次海外公差中,林森有3个月在瑞士度暑假。当时他委托人在瑞士日内瓦租房,而且还规定了价钱。按他的低廉价钱要在当地租到房子是很不容易的。这位朋友经过多方打听,最后在日内瓦近郊租到一个仅有两小间的农舍。林森看后却非常满意,他与陈耀垣一起整理房子,洗涤衣物,烧饭做菜。由于那里只有西式餐具,而没有中国餐具,菜烧好了,找不着筷子。朋友建议去驻国际联盟的中国代表团那里,借一些中国餐具来,被林森阻止了。他说:

“这次顺道到瑞士度假,完全是一种私人行动,和公务无关,不要惊扰到公家机构,用具不妨将就一点。”

于是他们就自己用木头削成木条备作筷子之用。有时朋友来访,没有床睡,就和林森挤在一张床上。第二天清晨,客人醒来之时,林森已经烧好了稀饭,等着与他共进早餐。这个小插曲也足以说明林森公私分明、安于清贫的品格。

林森自称一生有“三好”与“三不”主义,即:好佛,好古瓷、古玩,好客;不再娶,不治私产,不杀生、食素。为官处世方面林森则奉行“不争权揽利,不作威作福,不结党营私”的“三不”原则。说起好佛,林森的族侄兼秘书林履明证明说:

“林森是信佛的,但他并不注重形式。我在数十年中,经常去他寓所,从未见到那焚香拜佛,倒是常见他闭目养神,一如老僧入定那样,口中念念有词,却从未听到他出声念佛,也没有见到他讲论佛道。”

林森一贯乐善好施,曾捐款修建了庐山山道,并在路旁修建了不少石凳,在每条石凳刻上“有姨太太的不许坐”的字样。

林森没有子女,便收了三弟林长礼之子林京作为养子。林京留美归国后,在绥远省政府(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担任秘书。

193710月,林京参加艰巨的太原保卫战,不幸遇难。牺牲时,林京的上司和同事都不知道他是国府主席林森的养子。

林森在休假及公事之余,喜欢挥毫作画,所画人物、山水、兰竹为林森所偏爱。虽然林森喜欢收藏古玩,却没有多少钱去购买。他身为国家元首,一般出的价位只在三块五元上下,省俭到寒酸的地步。正因为如此,有人面对林森满屋的“古董”,提问道:“你那些古玩,不少是假的吧?”林森笑着慢慢回答:

“反正,再过几百年,也不就变成真的了吗?”

抗战胜利,国民政府由重庆还都南京后,根据林森的遗愿,将他生前收藏的上千件字画编号,放到一家古玩店抽签拍卖。本来这些古董字画都是普通货,不值什么钱,甚至有许多是赝品。但由于是国府主席林森的遗物,盖有“青芝老人鉴赏”朱印,这批次品、赝品为多的字画顿时身价不菲。不到三天,所有藏品被抢购一空,共卖得银元近万元。所得之款全部捐献给了林森老家——福建闽侯中学作为奖学金,资助优秀学生出国深造。

1923年,经福州公民大会推选,萨鎮冰担任临时省長,1922年上任的林森辞去省长一职。空闲下来的林森遂在心仪已久的福州市连江县青芝山上,用经年的工资积蓄购得一块地,修建了两层小楼的“啸余庐”(今已修葺一新,供人免费参观)。这就是林森自号“青芝老人”的缘故。

1926年,待钱攒够,林森又在青芝山修建了“林森存骨塔”,意在百年后归葬此处。这些年间,林森长居“啸余庐”。在青芝山下通往“啸余庐”的小径,临近“啸余庐”处,有一块巨石横亘头顶,过往的行人不得不低头弯腰才能钻过去。擅长书法的林森便在巨石之上命人刻下描红的“不为斗米折腰”六个大字。意思是借东晋诗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去彭泽县令之职,归隐田园的典故,警醒世人。告诫凡是通过“折腰石”的人,固然要低头弯腰,但不是为了赚取五斗米才折腰。

说到林森的清廉,还有一例足可证明。林森逝世后,治丧委员会清点其财产,发现值钱的东西所剩无几,最终确定将三件东西作为随葬品。这三件东西可不是什么价值连城的宝贝:

第一件东西是一双绣花鞋。林森妻子早亡,林森终生未续。每晚就寝前,他把亡妻的一双绣花鞋放枕边,伴他睡眠。

第二件东西是一根手杖。林森喜欢策杖在山野行走,手杖的顶端镶嵌一个圆球,球上刻有“曾伴我游五大洲”七个字。

第三件东西是一卷佛经。福州市郊青芝山有座青芝寺,林森返乡食宿均在寺内(有时在寺旁的“啸余庐”),因而自号“青芝老人”。这卷佛经就是他从青芝寺请回的。

以一国之尊,林森的“布衣元首”之称当之无愧。试问今日官员,有几人能做到与林森同?

2013615618 福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