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林景熙冒死收帝骸

2015-09-01 马邦城 浙南林氏源流网


林景熙冒死收帝骸

□马知力/绘

□马邦城

林景熙(1242-1310),字德旸,号霁山。平阳坳中(今属苍南)人。南宋末期爱国诗人。咸淳七年(1271),由太学上舍生释褐成进士,历任泉州教授,礼部架阁,从政郎。宋亡后不仕,隐居平阳县城白石巷,教授生徒,从事著作,有诗文集《白石樵唱》传世。在绍兴曾与友人一起,冒死收拾被元兵毁墓后丢弃的宋帝残骸,埋葬于兰亭山中,忠义之举受到后世称颂。

南宋祥兴二年(1279)二月,厓山兵败,大臣陆秀夫背负小皇帝投海自尽,宋室至此彻底覆灭。消息传来,林景熙悲痛欲绝。他对陆秀夫的壮烈殉国哀悼不已,挥笔写下了“生藏鱼腹不见水,死抱龙髯直上天。板荡纯臣有如此,流芳千古更无前。”的诗句以表敬意。同时,又与陈则翁、郑朴翁、裴庾、林正等高介节士一起,在家中暗设宋主龙牌,秘密举行奠祭,并相互酬赠诗作,共寄离黍之悲、亡国之痛。

林景熙,字德旸,号霁山,平阳坳中(今属苍南)人。年轻时就好学有诗名 ,被举荐到京都临安就读太学,因上舍考试优等释褐, 授任泉州教授,开始步入仕途。可惜他生不逢时,为官期间,正值元军大举入侵,南宋王朝呈摇摇欲坠之势 。令人气愤的是,尽管重兵压境,那些权臣却不思御敌之策,反而在背地里勾心斗角、相互倾轧。眼见山河沦丧,国势难以逆转,林景熙不免大失所望,愤然弃官归里,在平阳县城白石巷隐居。

元军很快就占领临安,谢太后和宋恭帝出宫投降,并被当作俘虏押送至大都(今北京市)。亡国之耻,使林景熙处于极度的悲痛与绝望之中。不久,终于传来一个喜人的消息——同乡陈宜中正与陆秀夫、张世杰、文天祥等一批旧臣,在福州拥立益王赵昺为帝,举起了抗元复国的大旗。林景熙闻讯后大为振奋,心中重燃起希望的火花。当得知好友周景灏欲赴福州辅助朝廷抗元,他深受鼓舞,立即与其相约说:“翁行,予亦执鞭从后,共襄匡复大业!”结果却因路途险阻,没能联系上朝廷,而使这次“夸父追日”行动未获成功。嗣后,林景熙在《杂咏酬汪镇卿》一诗中,曾详细记述了当时的情形:“征途险在前,而况车轴折,夸父追羲和,欲挽丹砂毂,意远力不任,化作邓林木。”对此行受挫,深感遗憾。

南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林景熙应会稽(今绍兴市)王英孙之邀来到越中。南宋败亡后,贵公子出身的王孙英,经常召集一批富有强烈爱国心的南宋旧臣名士,一起对酒当歌,吟诗抒怀,发泄对元廷的不满情绪。他们被统称为“遗民诗人”,其中以林景熙与谢翱最为著名,此外还有郑朴翁、唐珏、谢枋得、汪元量、郑思肖、真山民等人。他们的歌吟充满爱国情调,表达了誓死不仕蒙元的民族气节,广为世人所推崇。

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被忽必烈任命为江南释教总统的杨琏真珈,为盗取绍兴皇陵中的金玉珠宝,公然下令挖掘南宋历代帝王、后妃的陵墓。元兵毁墓取宝后,把帝、后的剩骨残骸抛弃于露天的旷野草莽中,还扬言要在杭州钱塘江畔筑造“镇南塔”,将六代帝、后的骸骨埋于塔底,使其永世无翻身之日……。

元军的野蛮行径,激起了林景熙的无比愤慨。此时,他正与同乡好友郑朴翁在绍兴王英孙家作客,遂与王英孙、唐珏等商议,决定不避风险,前去收拾帝、后的残骸。为了瞒过元军的眼目,他们化装成采药老人,肩背竹篓,手持铁锄竹夹,趋黑夜潜入皇陵,将帝、后之骸骨一一收捡,装入竹篓偷运出来。听说理宗颅骨被元兵丢入湖中,又暗中花钱雇请当地渔民,将其打捞上来装在一起。费了一番天大的周折,终将6位皇帝的骸骨陆续找到,转移至兰亭山天童寺北坡,分成六函,裹以黄绫,托以佛经,依次埋葬。

唯恐年长月久被人遗忘,林景熙又特地去皇陵移过来6株冬青树,植于帝骨掩埋之处作为标识,并赋《冬青花》与《梦中作》等诗 以纪其事,诗中有:“移来此种非人间,曾识万年觞底月;蜀魂飞绕百鸟臣,夜半一声山竹裂”,“亲拾寒琼出幽草,四山风雨鬼神惊”,“独有春风知此意,年年杜宇泣冬青”等句,从中可以了解到诗人埋骨的过程和切身感受。

林景熙与唐珏等人收埋先帝骸骨的忠义之举,史称“冬青之役”,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捍卫了中华传统的伦理道德,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完全符合民族利益与人民愿望。明洪武五年(1372),明廷根据林景熙诗词中提供的线索,寻找到了南宋六帝遗骸的埋葬地点,重新将其迎葬至原来的皇陵,还特地在陵园旁建造“双义祠”,塑林景熙与唐珏像于祠中,供人拜谒。祠里有江南才子文徵明书写的《双义祠记》,誉称林景熙、唐珏乃“千古大义士。”祠前书有 “一树冬青怀义士,千秋香火近思陵”;“未许髡胡惊帝魂,几经杜宇守天章”等对联。

为表彰林、唐两人的高义卓行,绍兴与平阳两地先后为其建造了7座祠堂。明、清一些剧作家还编写剧本,将两义士的事迹搬上了戏台。据说,明代卜世臣编撰的《冬青记》,当年在苏州虎丘公演时,“观者上万,无不泣下者也”,可谓盛况空前,影响深远。明朝时,平阳县城西门外的白石街,还为林景熙树立“南渡孤忠”的牌坊,清朝又在县城南门吊桥头,树立“文谢齐芳;程朱绍美”的牌坊。清乾隆年间,平阳知县徐恕重修位于腾蛟带溪青芝山林景熙的坟墓,并亲书“南宋忠义霁山先生之墓”的墓碑。在《四库全书》的总目提要中,对林景熙也是备加赞誉,称“霁山先生采药拾骸,忠义气概,耀震百世”。

“物换星移几度秋”,如今700多年过去了,林景熙的民族气节和爱国诗篇,依然光彩耀目,烛照后人。家乡人民为纪念他而修筑的墓园、仰霁亭、诗词碑林等遗迹,均被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受到万众的参观景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