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浅析林氏始祖》争议说开--源流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015-10-11 林萍 浙南林氏源流网


林萍按:近日对林氏始祖的大规模探讨宗亲们可谓尽了孝子之心,但笔者也由此对源流研究产生了疑问——源流研究究竟是为了什么?为了维护团结、维护数千年来的宗族情感?还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求源流之真,而得“不忠不孝”之名?

---------------------------------------



对源流研究的根本目的的疑惑

——从《浅析林氏始祖》争议说开(普及)

7月30日,浙南林氏源流网在网站及微信平台发布了林忠宗长论述的《》(链接)一文,引起了各地宗亲的关注,也引发了诸多争议,当然,林忠宗长对林氏始祖问题的论述早在今年一月二十日,具体可见其博客《》一文,其时惟有一人之力而欲倡之,故而反应较小,后来随着理解的深入,更多的人加入到始祖问题的研究中,在不断的商讨、修改后才于7月30日正式大规模传播。


发布后,连日来在线上线下,宗亲们都纷纷发表对这篇文章的不同观点,作为业余爱好者,当然也目睹了这场大规模的争论,主要观点则大概可以分为:

一,此观点,不仅不与数千年族谱的记载、族人的口头流传不和,而且有辱门庭、破坏团结、撕裂宗族历史认同情感、乃对祖先的大不敬非孝子贤孙所为也;

二,对始祖问题的论述及相关证明不具说服力。其中许多问题都是围绕第一点展开。(可参见链接:


本文且不论始祖问题,而就始祖问题的争议阐发笔者对源流研究根本目的的疑问,源流研究究竟是为了什么?为了维护团结、维护数千年来的宗族情感?还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求源流之真,而得“不忠不孝”之名?当然除了为名利而研究之人。


族谱,作为谱学、源流研究的重要对象,在族谱中记载的先祖事迹世系,也是历代子孙修身、立身、模仿、崇祀及追思的对象,这是族谱在族人心目中神圣不可侵犯的重要原因。当然,普遍认为作为后代,怎会轻易“造祖”?更不会随便将无稽的人和事写入神圣的族谱中,并崇拜了千百年,作为传统的中国人,受传统文化精神的熏陶,安敢做数典忘祖之人?而且修撰族谱的人在当时不是进士举人起码也是本族的大知识分子,难道他们还不如今人,看不出族谱所载的真假么?源流本就无假,又何来求源流之真的说法?虽然如此,但谱牒之兴,也伴随着谱学研究的深入,产生了许多著名的谱学家也产生了许多有关造祖攀附的笑话。


著名学者郑樵在其《通志·氏族略·序》说: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历代并有图谱局,置郎、令史以掌之,仍用博通古今之儒知撰谱事。凡百官族姓之有家状者则上之,官为考定详实,藏于秘阁,副在左户。若私书有滥,则纠之以官籍;官籍不及,则稽之以私书。此近古之制,以绳天下,使贵有常尊,贱有等威者也。所以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书。许多前辈学者的研究也验证了郑樵说法的合理性,在此不做赘述。不过早在三国时代,曹操家族来源便有几种说法,据王沈魏书及蒋济立郊议称《曹腾碑文》云:曹氏族出自邾,可是曹操《家传》说“曹叔振铎之后”,那么又是姬姓之后,曹植作其父武帝诔曰:"於穆武皇,胄稷胤周。"到了曹明帝,又自称舜后,称"昔我皇祖有虞",此事可见裴松之注《三国志》。作为皇族,尚三易其祖,可见其时对姓氏起源已经不是严格对待了。关于唐皇室李氏一族的起源,经近代学者陈寅恪先生考证,亦系为提高皇室地位,提供统治的合理性而冒甲族。作为著名文学家,为谱学做出重大贡献的宋代欧阳修,也避免不了在自己修撰的族谱中出现明显的失误,宋人周密的《齐东野语•卷十一•谱牒难考》中就有“欧公著族谱,号为精密。其言询生通,自通三世生琮,为吉州刺史,当唐末,黄巢陷州县,率州民捍贼,乡里赖以保全,琮以下谱亡。自琮八世生万,为安福令,公为安福九世孙。以是考之,询在唐初,至黄巢时,几三百年,仅得五世。琮在唐末,至宋仁宗才百四十五年,乃为十六世,恐无是理。后世谱牒散亡,其难考如此。欧阳氏无他族,其源流甚明,尚尔,矧他姓邪?”还有许多因冒认、误认而贻笑大方的事,有兴趣的宗亲可自己搜寻查阅。


也因为门第观念在科举制出现后及战乱等原因衰落,逐渐从国家专门机构掌管核验“有司选举,必稽谱籍,而考其真伪。”“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演变为“家不尚谱牒,身不重乡贯”“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而后私谱渐盛,谱牒真伪则更难稽也。苏洵叹曰:“自唐衰,谱废绝。士大夫不讲,而世人不识。于是乎,由贱而贵者耻言其先,由贫而富者不录其祖,而谱大废也”。欧阳修也说:“自唐末之乱,世族亡其家谱;今显族名家,多失其世次,谱学由是废绝”,门阀制度衰落之后,又继五代之乱,宋欧苏虽为谱学大家亦难于谱系之失、世风所移,自家所撰谱亦不免有所失,而后历代私谱大盛,虽秉承收宗族、敦孝道的原则,但为提高家族地位等心理,对先世所出也难有所稽考,依旧说收录,甚至出现造祖、攀附之象,以讹传讹,流传至今,谱牒的史料价值大幅度降低,后世欲辩之亦难矣,以致明代著名史学家、思想家黄宗羲说:“氏族之谱……大抵子孙粗读书者为之,掇拾讹传,不知考究,抵牾正史,徒诒嗤笑。”甚至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云:“天下最不可信之文籍,厥为谱牒...”,清代四库全书史部不收录谱牒也因谱牒衰落。


伪谱造祖当然非一家一族一时之事,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总结说:“谱系之法,不掌于官,则家自为书,人自为说,子孙或过誉其祖父,是非颇谬于国史,其不肖者流,或谬托贤哲,或私鬻宗谱,以伪乱真,悠谬恍惚,不可胜言。其清门华胄,则门阀相矜,私立名字,若江左王、谢诸家,但有官勋,即标列传。史臣含毫,莫能裁断。以至李必陇西,刘必沛国,但求资望,不问从来,则有谱之弊,不如无谱。”


作为皇室、谱牒大家尚难免因谱牒散亡,难考先世甚至冒甲族,何况与之不如的其他家族?修谱在门第衰落后的初衷是为了收宗族、敦孝道,但以后逐渐变质,以致忘祖、诬祖,史料价值降低,也是作为后代值得思考的事。文字记载的尚且如此,口头流传则更难辩明了。当然,如明代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所言国史、野史、家史各有长短,皆不可废,家史虽然在发展过程中因各种原因而丧失一定史料价值,但本文所述族谱发展过程,是为了说明族谱、历代口头流传非神圣不可侵犯的,并不主张废谱之用。源流研究结合史志等各方面而非只据谱据口头流传才是科学可行之事。


源流研究的目的如果为了维护团结、宗族情感,窃以为数千年的错讹也是注入了族众的感情的,但知错而不改则更是忘祖、诬祖!为了不破坏数千年的感情,而任人忘祖、诬祖亦非孝子、宗亲、源流研究者所为。当然,敢冒天下之大不讳,求源流之真对于固有的“祖宗之法不可动”的“孝子”来说是艰难的,西人信仰上帝,但他们知道、承认上帝是不存在的,上帝只是他们信仰的代表符号,而非所谓的为了信仰而不承认上帝不存在的事实,事实的真伪与信仰精神寄托并无直接冲突,事实不管是真是假,也不会阻止别人去信仰。


个人认为源流研究的根本目的非是为了维护错讹的团结、感情,而是为了求真,这样才是真正地维护族人的团结、感情。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因个人认识有限,本文仅供参考,若有不当处还请诸位不吝赐教。


揭邑.林萍

西元2015年夏于鹅城


林萍文章可参见链接:






整理的墓志、谱序等:












更多林氏信息参见





标题(链接)

创建时间

点击数

600条

2013.12.18

16973

310 个

2014.01.17

16590

410个

2013.12.24

11055

《 600份

2014.01.14

5352

《 400对

2014.01.01

5078



包含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