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国首家互联网法院落户杭州|让梦想照进现实——专访首家互联网法院院长杜前

孟焕良 最高人民法院 2017-08-23

记者:在挂牌互联网法院这个历史性时刻,作为全国首家互联网法院院长,有什么感想?

杜前:在梦想照进现实的一刻,作为受牌法院,我们为之欢欣鼓舞,又深感任重道远。自1987年我国首次实现与Internet联接,中国人第一次“触网”,30年星辰大海、30年风雨兼程,法律人从未停止前行的步伐。今天,接力棒传到我们手中,我们有信心、也有决心在党委政府的领导、支持和上级法院的关心、指导下,全力贯彻落实中央深改组《关于设立杭州互联网法院方案》,胸怀“一张蓝图干到底”的决心,探索互联网法院全业务网上办理、全流程依法公开、全方位智能服务,依法有序、积极稳妥推进这一新生事物在杭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全国提供杭州智慧、杭州样本,为促进互联网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维护互联网社会公平正义作出应有贡献。

记者:据了解,在互联网法院成立前,杭州铁路运输法院已开展集中管辖涉网纠纷试点,能否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杜前:根据最高法院的批复意见,杭州铁路运输法院自5月1日起集中管辖杭州地区五类涉网民事案件,在试点中,我们集中精力推动网络审判与规则建构相融合、网络解纷与机制创新相融合、网络智能与司法便民相融合。截至8月15日,共受理五类案件2605件,其中涉及到网络购物合同纠纷422件、网络购物产品责任纠纷1322件、网络服务合同纠纷99件、网络金融借款合同纠纷和小额借款合同纠纷172件、网络著作权纠纷590件,共审结1444件,平均开庭时间仅25分钟,平均审限32天。开庭案件实现100%在线庭审、在线判决、网上送达,初步彰显以互联网方式审理互联网案件的效率、公开、便民优势。

记者:要推动互联网法院这一新生事物在杭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你院将在哪些方面有所突破?

杜前:首先,机制建设要革故鼎新,探索互联网审判的“规则”。我院在摸索中形成了一套以诉讼平台操作规程和网络视频庭审规范为中心的程序规则,出台相应的制度规范,来破解诉讼主体身份确认难、当事人在线质证难、在线行为控制难等网络审判难题,完善网络司法缺席审判制度,维护网络司法权威,更有效地依法处理网络纠纷,营造公正、高效、有序的网络空间,加速推进网络空间的法治化。

其次,数据建设要“铺路搭桥”,迈上互联网审判的“云端”。互联网法院向“网”而生,自带大数据资源。我院将强化审判数据结构化、模块化的功能,不仅推进审判业务与技术、数据的深度融合,还要将司法审判中的开放包容、互联互通的诉讼平台与仲裁、公证、调解、第三方组织等诉讼外法律服务平台的融合与协作,打破系统内外的数据壁垒,对大量类型化涉网案件深入分析研究,逐步开发服务当事人的诉讼风险评估系统和类案智能推送系统,开展互联网产业发展的专业风险分析,让司法大数据服务审判执行,服务群众需求,服务经济发展。

最后,队伍建设要破釜向前,锻造互联网审判的“铁军”。互联网法院建设是项创新工程,人是关键因素。我院将坚持“学习型法院”方针,定期开展互联网司法研究领域的法官讲坛、专家论坛提升队伍素质,完善知识结构,让法官从法律人才成长为熟悉法律、拥抱互联网、懂得互联网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为更好地解决司法实践中的疑难问题做好人才储备。同时把不同专业背景的人聚集起来,实现司法业务和计算机技术的理念互通,充分调动每位法官及其助理、每位审判管理人员、每位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的聪明才智,在联合攻关中实现融合,融合到互联网审判的大需求中,形成智慧的乘积效应。


记者:杜院长,杭州互联网法院如何更好提供高效、便捷、公开的司法服务?

杜前:我们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科技成果融合于审判执行全流程,包括使用语音识别系统自动生成庭审记录、为法官提供可关联法律法规和案例的智能办案助手、为当事人提供关联案例推送指导其理性诉讼等等。同时还创建一系列简化集约的诉讼规程,如当事人可以在开庭前在线发表质证意见,庭审中在线调查信息等,能够大大缩短庭审时间。这些提升审判效能的举措,不仅能够更加快捷地解决当事人的纠纷,也能缓解法院案多人少矛盾。

司法审判的数字化和在线化,使得立案、审理、裁判全过程的彻底公开。正式立案后,案件基本信息、开庭公告等,直接在门户网站上予以公示,社会公众可以随时查询;庭审环节,系统开发了旁观者功能,公众可以足不出户在线旁观庭审,且不受人数限制;裁判文书生效后,通过系统一键发布和公开。每个环节均在网上进行,全程留痕、实时记录,案件当事人随时登陆进行访问和查看,第一时间了解案件最新进展,促进司法可得性。




记者:孟焕良

来源: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



编辑:吴凡    制图:程国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