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一生的约定与承诺

2018-02-03 邹建长 李波 最高人民法院


现年46岁的李全华,是福建省将乐县人民法院南口人民法庭一名普通的法官,他在平凡的审判岗位上做着平凡的事。




和父亲的约定


李全华出生在闽西革命老区龙岩市连城县的一个小山村,世代以耕田为生,父母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但李全华从小就是家中的“异类”,有着一颗不安分的心。

“包公断案”是李全华和他的小伙伴最爱玩的游戏,而李全华经常主演包公。

“可能从那时候起,法官梦就在我心里埋下了种子。”李全华说,“可那时候因为贪玩,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父亲准备让我读完小学就跟他去种田。”

为了不走父辈的老路,李全华和父亲做了一个约定:“考上大学,做一个对人民有益、对社会有用的人。”这个约定像一个烙印深深地刻在他的心里。

从那以后,李全华不再贪玩,开始认真学习,考上了大学。

1998年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李全华不时忆起儿时的包公游戏,渐渐生起当一名法官的念头。他为此竭尽全力。

2005年,李全华终于如愿以偿,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远离家乡200余公里的将乐县人民法院录用,成了一名“准法官”。

临行前,他的父亲还告诫他:“孩子,官是老百姓的官,别忘了造福百姓。”

然而,当李全华被安排到南口人民法庭时,现实的“骨感”还是给了他当头一棒:在马路牙子边的法庭与普通农舍没啥差别;出门办案的那辆老式吉普,开快了总担心它会散架。更要命的是,面对家中瘫痪的父亲、失业的妻子和刚出生的儿子,每月1000出头的工资,总是捉襟见肘。

“刚开始,我也彷徨,也焦虑。”但李全华想到和父亲的约定,于是选择留下来,把妻子、孩子接过来,法庭便是他的家。

2011年5月初,长年卧病在床的父亲患上出血性坏死胰腺炎,可坚强的父亲怕影响他的工作,一直未把实情告诉他。

5月10日晚上,噩耗还是来了。母亲打电话说父亲快不行了,让他赶紧回家见父亲最后一面。李全华连夜赶回,但还是迟了一步。

那一晚,他伏在父亲遗体前,痛哭一夜。

母亲告诉他,父亲一直在等他回来,为了就是告诉他一声:“别忘了那个约定”。


对自己的承诺


送别了父亲,李全华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想到和父亲的约定,李全华给自己写下了一份承诺:“此生只做一件事,就是把手中的每一起案件认真办好。”

真正开始独立办案后,李全华发现现实的矛盾纠纷远没有现象的那么容易化解,他至今还记得他独立承办的第一个案件。

那是一起离婚纠纷,女的叫小杨,男的叫小吴,两人婚后感情不错,但后来因为家庭琐事,夫妻俩经常吵架,甚至动粗,感情一度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地步。调解当天,夫妻俩一个闹自杀,一个扬言要与对方同归于尽,调解一时陷入僵局。

为了防止双方走极端,李全华隔三差五地往小吴家里跑,与他谈心,帮助他解决一些生活上的困难,渐渐地与其成为了好朋友。小吴也很快同意了离婚。

此案本来已经圆满结案,没想到,2013年初小吴被查出肺癌晚期,病情一天天加重。小吴托人到法庭找到李全华,希望李全华能帮他劝说小杨陪他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

作为法官,这本来是工作范围外的事,但为了当初写下的那份承诺,为了让案件画上一个更加完美的句号,李全华通过多方打听,与在外地打工的小杨取得联系,并通过多次做其思想工作,让小杨回到了小吴的身边,照顾他直到病逝。


给百姓的交代


“放心吧,我会给你一个交待。”和李全华熟悉的老百姓都知道,这是李全华常挂嘴边的一句口头禅。利用居住在法庭的便利,到老百姓家里串门,是李全华下班后最爱做的一件事。

在处理案件中,李全华总是力求做到尽善尽美,尽力给当事人一个满意的交待。

2013年9月26日,家住南口乡松岭村的78岁喻大爷因赡养纠纷将儿子小喻告上法庭。为能够彻底融解喻大爷父子俩“冰封”多年的情感,李全华经常利用晚上时间与村干部一同上门调解,但几次调解后,小喻的铁石心肠仍不为所动。喻大爷劝李全华放弃调解,但李全华不甘心,坚持要给喻大爷一个更好的交待,于是坚持每天晚上到小喻家做思想工作。

李全华的坚持深深感动了小喻。开庭那天,小喻搀扶着喻大爷早早来到法庭要求撤诉。

看着喻大爷在儿子的搀扶下渐行渐远的背影,李全华舒了一口气:“对喻大爷总算有一个圆满的交待。”  


作者手记

看到李全华的微笑,我的脑海中蓦然涌现出一句名言:快乐的脸不是孤立无援的面具,在它的后面,是一颗快乐的心在支撑。

在一个偏远法庭一干就是十年,在耐得住寂寞、忍得住单调、受得住压力的后面,支撑着一颗快乐简单的心。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他的快乐源自他与群众结下的深厚感情,源自他对美好“法治梦”的无限憧憬。




作者:邹建长 李波

来源: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



编辑:吴凡  韩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