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植物科学画 几多浮沉无限意

2015-05-17 张一诺 秘境守护者


植物科学画协会1983年集体照


  植物科学画(botanical scientific illustration)常被比喻为“植物写真”。它以植物作为科学描绘的对象,要求严格反映植物科学内容,同时又与美学融为一体,有很强的艺术性。科学与美,二者不可偏废。

  植物科学画是跨越几个世纪的画种,是让许多精英呕心沥血的专业。曾经,绘制植物科学画被看做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在现代历史上,植物科学画更为我国的植物学研究立下汗马功劳!

  然而目前,我国植物科学画的发展正在低谷徘徊。市场的影响、摄影的冲击、人才的无继……或许会使它在还不被人熟知的情况下,悄然陨落。但也或许,随着人们对生态文明关注程度的不断提高,这一独特的画种,将再次焕发勃勃生机……


为植物研究立下汗马功劳


  植物科学画是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它以特有的实用和辅助功能,伴随着我国的植物学研究共同走过漫长岁月。



杨建昆绘制的云南松

  杨建昆,中国科学研究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一直从事植物科学画绘制工作。他告诉《中国绿色时报》记者,20世纪50年代,我国自然资源大普查时期,为加强对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各类植物志、植物手册、中药志书等相继出版。在这些著作中,都附有大量黑白线条或彩色填充的植物科学画。

  植物科学画的存在,让许多科学术语难以形象表达、记录的植物形态特征得以生动、精确显现,为植物基础研究起到辅助作用,同时,扩大了读者的阅读空间和欣赏乐趣。

刘春荣绘制的吴茱萸

  1959年,《中国植物志》开始编写。这是世界相关领域内最大型、种类最丰富的一部巨著。这部书荟萃了全国80余家科研教学单位的312位作者和164位绘图人员,历时45年,最终完成编撰。

  之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开始编写。全书共7册,附图9109幅。

  此外,《广州植物志》、《海南植物志》、《中国树木志》、《中国药用植物志》、《中国苔藓属志》等植物志书,以及经济植物领域的《中国饲料植物图谱》、《中药志》、《全国中草药汇编》等纷纷出版。这些著作中的植物科学插图,为书籍的阅读和鉴赏效果锦上添花。

张荣厚绘制的云南油杉

  作为植物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植物科学画担负起植物科学信息传播的媒介作用,对植物科研工作者的研究,进行着必不可少的解释和说明。正如植物科学画画师张瑜所说:“有时候,即使只差一两片叶子,也可能会是不同的物种。”

  出版后,这些著作成为国内外植物学家研究地区植物、开展自然保护、进行植物引种驯化等方面的宝贵文献资料。因此,可以说植物科学画在促进我国植物科学研究和国民经济发展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多少植物志 一代丹青人


  植物科学画的特点,在于把科学和美学有机地融为一体,达到和谐统一。呈现于画面之上,则不仅要求具备严格的科学内容,还要具有优美精致、自然生动的艺术形象,使人们对植物物种得到直观形象化的感知和认识。如此特点,需要画师们既是画家,又是植物学家。

冯晋庸绘制的浙江红花油茶

  在植物科学画现代时期,涌现出许多代表人物:刘春荣、张荣厚、冯钟元、冯晋庸、曾孝濂……他们付出毕生精力,几十载艰苦探索,为提高我国植物科学画技术水平奠定基础,逐步推动这一专业走向世界前沿!

冯晋庸

  冯晋庸,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他在战火纷纷的岁月,学师于我国植物科学画奠基人——冯澄如。在学习绘制植物科学画的过程中,冯晋庸一边夯实传统中国画基础,一边学习动物分类、植物分类、英文等科学文化知识。

  细看冯晋庸作品,你会发现,他在写意的同时,将不同植物的细小特性一一展现:叶子表面的凹凸、不同光线下的色彩变幻、不同属科的质感……就连茎上的钢毛、柔毛、绢毛也分辨得一清二楚。

冯晋庸画的鸢尾

  滴水石穿。冯晋庸笔下精准细腻又生动自然的植物科学画,离不开他多年来坚持深入野外,不自足于画标本的科学态度。为画一些特殊新种,冯晋庸常常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去野外写生。

  在画“油茶花”时,冯晋庸驻扎广西深山,白天爬到海拔2000多米的高山上观察写生,晚上回到低矮的农舍,在昏暗的油灯下分析叶子、花朵的微观特征。饿了啃点干馒头,渴了喝点山泉水……

曾孝濂绘制的杏

曾孝廉绘制的植物图谱


  曾孝濂是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云南省著名画家。他曾先后为50余部科学著作绘制插图,总数在2000多幅。曾孝濂绘制的植物科学画科学性较强,线条简洁、自然精美,绘画手法柔软而富有变化。

  杨建昆介绍说:“中科院昆明研究所植物科学画团队是一支历史悠久、技艺高超、富有创造力的队伍,在曾先生带领下,团队植物科学画整体技术水平得到很大提高,目前站在了世界前列,多次获得国际大奖。”

草木一秋 画传千年


  在我国,近代植物科学画的兴起始于19世纪中叶。西方商人和传教士的不断东来,使得近代植物学知识随之传入我国。作为植物学著作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植物科学画开始吸引国人目光。

李善兰,原名李心兰,字竟芳,号秋纫,别号壬叔。出生于1811年 1月22日,逝世于1882年12月9日,浙江海宁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数学、天文学、力学和植物学家,创立了二次平方根的幂级数展开式,研究各种三角函数,反三角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幂级数展开式(现称“自然数幂求和公式”),这是李善兰也是19世纪中国数学界最重大的成就。


  当时,英国传教士韦廉臣和我国著名学者李善兰合作编译的《植物学》,是我国第一本介绍西方近代植物学的著作。全书8卷,有插图200多幅,插图内容含有植物的植株、局部放大和解剖图。

  辛亥革命前后,出外留学的诸多植物学家陆续回国。我国的植物学研究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1917年,杜亚泉主编的《植物大辞典》一书,附有1000余幅植物插图,很多是我国画家绘制的。这部书对于普及近代植物学知识、推动我国近代植物学发展意义深远。

  溯源而上,专家们据研究获得的证据,认为我国植物科学画的雏形现于古代本草研究时期。古代本草学家把长期在社会实践中积累的有关植物学知识,用文字记录下来,并以毛笔为绘画工具,以白描为主要技法,绘制出形象的图画,使人们易于识别和利用植物。

《本草图经》

  宋代苏颂1061年所著《本草图经》,收录植物300余种,都附有植物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有图的本草著作。

  《本草图经》的插图是由全国各地进呈而来,不同的画家往往选择各自喜欢的绘画手法描绘见到的植物,因此,《本草图经》中植物插图的艺术水准和科学价值参差不齐。

  南宋画家王介1220年绘著的《履巉岩本草》,虽是一部地方本草图谱,但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彩色本草图书。

《本草纲目》中的植物插图


此外,明朝朱棣1406年编著的《普剂方》,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清朝吴其濬编著的《植物名实图考》等,全部附有生动真实、特征鲜明的植物图,为推动我国古代经济、文化发展产生影响。

植物科学画的未来


  如今,植物科学画的应用涉及科研、医学、教育、科普等众多领域。然而,杨建昆提供的数据却让我们感到惊心:“20世纪80年代,我国有200多人从事这项工作,而2000年后还在坚持的,大概在10人左右。”

张泰利画的银杏

  满纸心血的植物科学画,在摄影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如果它的独特之用与独特之美不被珍视,前路不甚明晰。

  张瑜说,他创作一幅植物科学画,大概要用两三天的时间:之前要查阅相关资料,绘制完成后,还需请相关植物专家“把脉”,可能要继续修改,而这还不算考察、写生的时间。“但是这样的一幅画,稿费却并不高,甚至不如为一些畅销书随便绘制的插图。”

  不仅如此,需要配图时,许多出版商往往选择成本更低的照片征集,甚或一本万利的临摹、拓印原来植物图鉴中的插图。

张泰利画的兰考泡桐

  杨建昆说:“植物科学画或许变换形式,继续为我们服务,如特殊收藏、科技历史档案等。但它的属性偏‘冷’,解读它需要大众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据了解,一些画师尝试过将植物科学画的艺术元素放大,在艺术欣赏与装饰领域进行拓展。

  “对于植物科学画的未来,我始终怀有希望。”张瑜相信,植物科学画并不能被摄影取代,不仅因为这一画种别有风韵,具有安静细致朴素的气息,而且可以传递知识,向人们展示摄影无法做到的植物剖面图,以及包含完整生态系统的“浓缩图”。

  在国外,那些有着博物学传统的国家,人们喜欢将植物科学画挂在墙上进行装饰。他们对植物科学画的欣赏,提高了他们对植物科学画的审美要求,不断呼唤优秀的植物科学画作品出现。现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回归自然,去领悟一朵花、一棵草的美妙。或许,曾经闪耀的植物科学画,也将再次迎来新的辉煌。


*本文由转载自《中国绿色时报》

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微信号:wonderlandkeeper

合作联系微信:fangfangz1024


相关阅读

科学与艺术俱佳的动植物图谱 植物爱好者别错过了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