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另一个世界不仅是可能的,她已经在发生了 |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社区”?

有机会网 秘境守护者 2018-11-11

编者按:

部落-乡村-城市,从初中地理课本中我们可能第一次开始思考人类社会的变迁形式。当此刻,我们走到了城市化高速发展的现在,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粮食危机、人情冷漠等问题深刻地影响着周遭的一切,很多人开始反思,探索另一种社会可能的形态和规则。生态村,也许你对这个词并不陌生,现在有些地方已经把它用烂了,然而它并非是我们不由自主地从脑海中跳出来的想象,而是由一种全新的世界观和哲学思想以及生态实践所构筑的人类家园。今天推荐的这篇文章,将告诉你这些。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有机会网(ID:organicliving)

摘编自《生态村:治愈地球的1001种方式》

编译:Jing


前言


人类是天生的群居动物。而现在,我们生活在人口密度很高的城市,表面上看依然是群居,但内心却是被隔离的。当人们相互孤立、猜忌和竞争,没有共同的目标,失去了面对面相处的能力,这算不上真正的社区,以至于有人常常说“管好自己就够了”,而不去考虑他人或者是后代的利益。这样的模式带来的问题已经越来越明显。那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社区?生态村(ecovillage)是可能的答案之一。


《生态村:治愈地球的1001种方式》由全球生态村网络出品,其中不仅有生态村的概念,设计生态村的基本方法,更囊括了全球数十个生态村的介绍,大多数文章都是由社区创始人或常住成员所写,不仅是关于成功的事例,更是关于伤痛、教训和重生。本文主要是整理自本书前三章的部分内容。


生态村的多样性,绝对超乎你的想象


什么是生态村?一句话难以说清。从形式上看它是千变万化的,它可能是经过改造的荒废古村,可能是朴门农业项目,或是禅修中心、嬉皮公社、生态度假村、贫民窟里的自助型社区,也可以是一个自然学校…… 不论在起源、规模、结构还是生活方式等方面,生态村是非常多样化的。而这样的多样化,正是生态村的核心特征之一。人类的多样性和自然环境的多样性一样,是非常宝贵的。

但是生态村也有他们的共通点。生态村并不一定是传统意义上的“村落”,但一定是完整的“社区”。他们不是随机自然产生的,而是经过特意的、自主的设计。不是单以经济或生态可持续为目标,而是考量到可持续发展的所有层面。

全球生态村网络(Global Ecovillage Network,简称GEN)将生态村定义为:生态村可以是理念社区或传统社区,以本土化、参与式的过程进行有意识的设计,以重建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注:理念社区由一群有相通理念的人居住在一起组成,他们可能来自各个不同的地方,不一定有血缘或宗族关系;传统社区即传统的基于血缘和宗族关系的社区。)

有的人可能会说,“理想很美好,但现实很残酷”。的确,在每个生态村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中,都不可避免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但全世界的数千个生态村证明着,另一个世界不仅是可能的,她正在发生。一个世界不是(也没必要是)完美无暇的,但她是真实、真诚的。困难会发生,但面对困难的不是一个个单独的个人,而是有共同目标的群体,这是关键所在。



德国Sieben Linden社区,图片来自ecovillage newsletter


社区的力量


今天的社会教我们“最好只相信自己”,在政治、商业和每日的生活中,我们习惯于竞争、分离和对抗,这样的立场也主导着我们的内心世界。这是我们大多数人所习惯的生活方式。

如果没有整体感和社区感,感觉不到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我们就无法对这个变化得越来越快的世界作出快速的、有效的反应。

生态村尽管多种多样,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决定要以社区的力量去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且会一直这样做,尽管不可避免会出现冲突和困难。


意大利Damanhur社区的地下神庙,这座神庙因为是非法建筑差点被毁,但在众人的努力下最终得以保留。图片来自Spirit Tourism。


社区是人类最早的家园


自然界中,万事万物都存在于社区里。从星系到细胞群,万事万物都通过和其他事物的互动来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独特性。而这样的互动都是发生在更大的整体当中。

在一个健康的生物体中,每种器官都相互依赖。肺不会认为自己必须要和心脏一样。肝脏不会和肾脏争夺氧气。

生物学家Bruce Lipton说过,“如果身体中的细胞都活在竞争和不信任中,就像人类对待彼此的方式那样,那么它们将很快分崩离析。”

社区是人类最早的家园,人类历史上99.9%的时间都是以部落形式生活。考古学家Marija Gimbutas和其他很多其他历史学者都认为,在全世界的原始部落文化中,暴力和惩罚都是很少的(相对当今社会而言)。人们之间是相对平等的,没有等级制度,决策很可能是通过整体的交流来达成的。当一个部落感觉到自己快要超出生态极限,他们会离开、去寻找下一个居住地。原始社会存在了百万年,占据人类历史的绝大部分,这说明当时的生活方式是可持续的。在这样的环境里,破坏社区利益的行为,不仅是不道德的,而且是疯狂的。

而今天人类的贪婪正把地球抢劫一空,这样的贪婪就是一种疯狂。疯狂存在的根源是,我们无法再感受到对于“社区”的归属感。这是属于整个人类的创伤。非常多的情绪问题都是因为社区的消失而出现的。

当非洲的文化大使Sobonfu Some第一次到美国旅行并且访问了一个家庭,她惊讶地问,“但是其他人在哪呢?”是啊,他们去哪了——邻居、朋友、姐妹、亲戚们,那些让我们的生命温暖、有意义的人都在哪里?为什么我们在生活中放弃了那么多的亲密关系、联系、交流、互助、合作、矛盾、反馈和相互的学习?

历史学家能够清楚描述全球每个地区的部落是何时消失的。广泛地说,这和新石器时代的来临是重合的。当人们开始耕作土地和驯养家禽家畜,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形式迅速扩散到全球。取代了互补和合作,这样的新社会采用的是命令和控制的阶级制度。

社区的消失很可能是和人们内心的改变同时发生的。我们可以推测,当时人们希望传统社会形式出现改革,以使个体能够拥有更多自由。但是他们并没有形成新型的社区,而是形成等级制、父权制,并且和社区脱离。很遗憾,这样的策略没有带来他们想要的自由。相反的,人们为自己创造了孤独的牢笼。

真正的社区,需要支持个人的独特性,同时也要给人以归属感。



埃及Sekem社区的巨大变化。这里是埃及生物动力农业协会的创始机构。图片来自Sekem社区。


社区怎样持续


以下的这些,是关于可持续社区的指导思想而非方法论。每个社区都必须找到自己的可行方法,并且不断地调整。

1. 社区和个人

未来社区的特征并不是“人人一致”的,而是尊重个性和多样性。在社区中,我们需要给个人的发展留出足够空间,给独处和彼此的认识留出足够的时间。

没有个性,就没有社区。同理,没有社区,也就没有个性。“个性”不是关上门来与世隔绝地发展出来的。必须通过联系、反馈和冲突,才能发现“我是谁”,发现自己的强项和弱项。社区能够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让个人寻找和表达真实的自我。

2. 共同的目标

没有哪个社区里的成员是永远互相喜欢的。就像在个人恋爱关系中发生的那样,当最初的迷恋平息后,我们必须决定是要分道扬镳,还是要找到比一时半会的同情或厌恶更重要的一些东西。

找到社区成员都能够认可的共同目标是很关键的。当人们知道他们可以在共同目标的基础上互补、相互信任,他们之间就会形成很强的纽带。

3. 透明度和信任

透明带来信任。当你看到内心深处的自我,并且也看到别人内心深处的自我,信任就产生了。人们需要展现自我。当你知道自己不需要害怕被别人背地里议论,当你知道别人不喜欢的你的某一点时他们就会告诉你,你就会感到如释重负。

有些事情会被“礼貌”地隐藏起来或者被压抑,但是却最终会损害整个社区的氛围(这在主流社会是常见的)。但社区需要有一些方法和过程,来帮助这类事件变得更透明。并不是要说出一些话来彼此伤害,而是要表达自我、互相理解。

当人们能够表达自我,却不必担心他人对此作出恐惧或愤怒的反应,这能够给社区带来自由。


印度曙光村(Auroville),生活着来自全世界各地的50000多人,图片来自穷游网。

4. 领导结构和草根民主

在社区中,决策的模式不是金字塔形的,而是圆圈形的。在一个圆中,每个人都是领导,每个人都必须为整个圆负责。如果没有参与式的决策结构,就没有社区。同时,有领导品质的人也是必要的,这样责任能够真正被分担。

为了达到真正的民主,并且超越“共识模式”,近年来生态村实践者们当中出现了很多新的方法,在本书中有提到一些例子。

5. 性别的动力(Gender Dynamics)

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差异、吸引和误解,给每个社区都创造着变动(dynamic),这是不容忽视的。

所谓的女性特质,比如关爱、同情、怜悯、倾听——不管是在男人还是女人身上出现,都是社区中的关键要素。社区比普通的商业领域更需要这些女性特质。

而男性特质也是一样,远见、坚定的目标、理性、行动力等,不管是在男人还是女人身上出现,对于社区也是同样重要的。一个社区需要找到方法,来发现和平衡这些特质。

对于情侣和小家庭,社区能够以一个治愈的环境来容纳他们:当冲突出现时,如果有朋友不是站在某个人的一边,而是以双方之间的爱与真实为重,这会是很有帮助的。


南美的生态大篷车队很特别,这是个移动式的社区,他们四处传授可持续生活技能,图片来自《Ecovillage: 1001 ways to heal the planet》。


社区的社区:多个小社区形成的大社区


以上都是关于人与人的关系,而这些对于不同社区之间的关系同样是适用的。全球生态村网络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越来越多的社区不再是彼此竞争或隔离,而是向彼此敞开,彼此认可,意识到他们之间的共同点——尽量差异依然是很多的。他们分享经验,并且在更深的程度合作。

生态村越来越不再把自己看做是独特的个体现象,而是一个更大的整体的一部分。这就是社区的社区(Community of Communities)。


可持续性的五个维度



生态村设计曼陀罗是2004年由生态村教育者们创作的,这张图是生态村设计教育课程(EDE)的核心。这是关于可持续设计和发展的整体地图,它包括社会、世界观(文化)、生态和经济维度的可持续;参与式设计被认为是第五个维度,并被放在了曼陀罗图的中心位置。这张图可以应用到不同层面:个人、组织、理念社区、传统村落、城市邻里、大到地区等等。

1. 文化和世界观

在非常多不同的文化、信仰体系和世界观中,都可以出现生态村。但有些价值是统一的:尊重生命,包容和接纳多样性,慷慨和热心等等。责任感、关爱地球和生命,这是可持续的文化的基础。这样的伦理是超越所有的文化和宗教的。

在社区中生活,不仅是生活,而是一种终身教育。这教会我们如何跟自己以及其他生命产生诚实而透明的连接。我们学习如何扩展自己的责任、友谊和宽容度,即便对那些和我们完全不同的人。

2. 生态维度

低生态足迹、高品质的生活方式是可能的:水、食物、建筑材料和能源都能以健康的、基于本地生态循环的方式得到。尽量达到自给自足,是许多生态村的生活态度,也是保证社区可持续的重要方式。

能源自给:包括建造生态建筑、房屋隔热层、主动和被动式太阳能使用、低能耗的交通方式等。

水:通过雨水收集和储存,人工湿地处理污水,无水堆肥厕所等,水资源消耗和废水产生量都能大大减少。

食物:大多生态村都生产他们自己的食物,主要的原则包括不使用化肥和农药,多样化栽培,自留种等。

建筑:可以用本土化的自然素材建造,比如粘土、纸、秸秆和垃圾等。(注:回收纸可以打碎成纸浆并和其他材料混合成建筑材料;关于垃圾做建筑的例子,可以参考“大地之舟”。)

垃圾:模仿自然界的循环,生态村减少垃圾的方式在于减少消费、内部循环、堆肥、重复使用等。

3. 社区维度

可持续性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在于共同生活和创造:如果我们有最好的农耕和能源系统,却并不享受在一起居住的感觉,那是没什么意义的。多年来,各个生态村逐渐成长,并在很多方面积累了经验,包括交流方式、冲突管理、参与式决策、帮助个人找到在社区中的位置,修复过去的创伤以及重建信任等等。

集体智慧是最新的前沿领域:我们怎样才能真正集合大家的才智和目标,实施我们已经有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且寻找那些我们还未知的方案?

4. 经济维度

公平、公正、团结、透明、再生经济……这些都是可持续经济的特征。生态村的居民是有责任感的消费者、生产者和销售者,产品则以本地生产为主。在这里可以以信任和开创精神为基础,开展小规模的经济试验。比如公有储蓄合作社、社区货币、物物交换、礼物经济等。

(注:“社区货币”鼓励人们在社区内分享、交换商品和服务,通过劳动、参与义工活动,换取能在社区内使用的“金钱”——它能对付经济危机、促进邻里关系,也是新的社交方式。“礼物经济”:在礼物经济中,有价值的物品和服务不是被售卖,而是被赠予,而给予方并不期待得到什么回馈,接收方也不必感到“欠”别人什么,而是把付出的行动自然而然、自愿地传递下去。)

当为社区设计经济系统,需要考虑诸多问题,每个社区都可以寻找自己的答案。这些问题包括:土地的所有权怎么解决?怎样的法律地位最合适?企业应该是私有的还是合作社形式?为社区做的服务会得到报酬吗?个人会有不同的收入吗,还是平均分配收入?怎么解决养老、医疗?社区居民离开时怎么处理?……

不管社区怎样选择具体的方法,信任、交流以及闭环反馈是最关键的。


美国Sirius社区的太阳能房,这个社区有近40年历史。创始人曾经在苏格兰的Findhorn生态村生活过几年,并决定把这样的生态村带回到美国。图片来自Sirius。

5. 参与式设计

将生态村和主流的社区区别开的重要一点,是参与式设计的过程。生态村不是被外来的开发商或者建筑师设计,而是由社区成员自己的梦想所创造的。当然他们可以邀请外来的专家做协助,但是归根结底他们得自己决定自己的未来是什么样。

设计过程的开始,是对每个参与者的梦想和愿景的倾听。接着,他们需要依据“生态村设计曼陀罗”来找出自己的强项和弱项。这里如何使用自然资源?怎样解决冲突?领导责任怎样分配?经济上的可持续性如何?怎样设计更有韧性的环境?……

接着就需要找出行动的“支点”。改变是一步步慢慢发生,从最容易入手的开始,以尽可能小的努力带来尽可能大的影响力。

在参与者中,需要找到那些自然而然会承担某些责任的人,同时也要给每个人以“主人翁”的感觉。当设计具体的一些领域时,会形成小的团队;而当这些团队具体去实施计划时,也会接纳社区其他人的加入。当冲突出现,不是要放弃所有工作,而是想办法去处理冲突。在这个过程中,参与者之间的相互认可和信任会逐渐增强。



生态村不仅可以在城市中形成,而且可能存在于城市里最贫困的地区,巴西圣保罗的Favela da Paz就是一个例子,上图是一个自制堆肥桶。图片来自Favela da Paz。

【结尾的话】

关于世界各大洲数十个生态村的案例,你可以在本书中读到(有Kindle版)。但本书并没有写到中国的生态村,其实这样的社区在中国已经存在; 一些依然有活力的传统村落特别是少数民族村落,也有发展成生态村的潜力。有机会将在近期推出更多关于中国本土生态村的报道,敬请关注。

另附一些个人阅读体会:

  • 想要生活在生态村中,不需要放弃所有“隐居”山野,在城市中、在现有的邻里中也完全可以做到。自主的、本土化的设计是起始的关键。

  • 生态村中最重要的资源是人,人与人的连接,而不是金钱或是建筑物。任何本末倒置的行为都是值得警惕的。

  • 传统村落并不一定等于生态村。原因是村民的生活方式可能并非自主选择的,内心可能是迷惑、没有方向的。但只要经过适当的引导,他们中的一部分会逐渐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真正价值,并有意识地把家乡转变成真正的生态村,这样的例子在本书中很多。

  • 很多生态村的初始创建过程都用了数年、甚至超过十年。失败、解体的当然也有许多,至于各种起伏、争执、困惑当然更常见。但新事物的探索从来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 生态村村民的生活态度不是“逃避”,而是在主流价值观外“创造”更多的可能性,并且给其他人以多样化的选择。好消息是,在一些国家,生态村网络已经和政府之间有积极的合作,例如塞内加尔的全国生态村项目。

  • 我们不用去评价说“发展了这么多年还没普及,是不是意义不大”,他们的过往和存在本身,就是最大的意义。“自由”不是随心所欲、只为自己考虑;而是真实地、清醒地活着,人需要清醒地意识到,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连接的。


|小互动|

你知道中国有哪些“生态村”吗?在你的周围有没有类似的“社区”?或者你就是一个生态村的实践者,欢迎在文章右下角评论区告诉我们~



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来源

合作联系微信:fangfangz1024


阅读原文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他们带着老人小孩在上海营造由蔬菜水果组成的森林,目标是2040个!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