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自然教育创业难吗?这群80后的实践告诉你为什么选择做“社会企业”

冷杉 秘境守护者 2018-11-11

  2014年,“自然教育”在国内展现出一片蓬勃之势,很多从事旅游、户外运动的机构转型进入这一领域,有志从事自然教育的个人和群体纷纷创建了自己的机构。在这股涌动着自然气氛的潮水中,五个来自湖南、上海、山东和四川的80后年轻人决定在上海创建了自己的基地,取名为“小路自然教育中心(SWNE)”。



图片:小路自然教育中心提供


初心:自然教育平行网络实现分享和共赢


  在团队建立之前,小路的创始人之一壮壮和小伙伴们常常在微信上聊天,讨论关于自然教育各种各样的问题。时值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工具运用到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将行业中松散的组织一个个连接起来,让其聚集成紧密的网络成为了可能。小路的伙伴们设想:“是否可以搭建一个自然教育网络平台,为自然教育从业者和机构提供所需的资源呢?”



小路的伙伴们

图片:小路自然教育中心提供


  当时国内已经出现一些自然教育网络,但主要还是依托于线下开展活动。小路团队发现了互联网链接资源的潜力,初步形成了一个模糊的模型,但还没有清晰的运作方式。后来他们创建了公众号,主要推送一些自然教育课程和活动信息,又组建了一个微信群,这个群里聚集了当时国内从事自然教育的专家导师和从业者,将只能通过线下联系的个人和组织在线上实现快速而密切的沟通,各个机构组织之间的弱关系变成了强关系。


  不过这仍然不是小路理想中的平台,他们希望搭建一个可以整合自然教育师资、培训、课程等多样化信息和资源的网络,能为自然教育机构和个人提供一些帮助,助力中国自然教育行业的成长。


  在经过长久的思考并尝试做了一些实践活动之后,小路逐渐体会到现有的条件不足以支持建立这样一个完善的平台,但他们决定先专注课程设计和人才培养这两个方面,为有志于从事自然教育的个人和团体提供课程设计方案与建立人才培养体系。


研发课程,重视自然教育中的陪伴


探路团“跟着孩子做农夫”

图片:小路自然教育中心提供


|探路团|


  2014年,由九个家庭组成的“探路团”成立了,这也使得小路有了第一笔启动资金开展针对亲子的自然体验活动。 “每一个参与者都是准探路者,每一位领队也是探路者。我们希望彼此陪伴成长,共同发展。”小路设计的课程都是系列性的,可重复的,因此很少组织单次的活动,他们倡导让自然体验成为公众的一种生活方式。


图片:小路自然教育中心提供


  到现在,“探路团”一直持续着,路上系列的活动也越来越丰富。例如“跟着孩子做农夫”系列课程全年有6次,每次课程一天,在近郊有机农场进行。其中4次课程以”体验、分享、思考、行动“为主题,另外2次为农耕特别体验活动。


  小路的壮壮说:“自然教育是一个陪伴的过程。” 这种陪伴存在于父母和孩子之间、探路团的家庭之间、小路与探路团成员之间,都在共同成长着。


图片:小路自然教育中心提供


|城市自然体验课程|


  在高楼林立的大城市中,人们或许觉得只有踏入荒野才能亲近自然,因此小路研发了许多不同主题的城市自然体验课程,引导人们在城市公园和社区中观察自然,感受自然。


  城市自然体验课程分为自然的魔法、自然小课堂两大部分,自然的魔法是系列课程,针对森林物语、五感绘自然、家门口的自然这3个主题进行系统授课;


  而自然小课堂则是以昆虫观察、生态摄影、草木染等主题形式,在城市绿地、室内空间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以满足初次接触自然教育人群的需求。


“发现和记录大自然的色彩,领略色彩所带来的神奇魔法。”

图片:小路自然教育中心提供


“森林物语”活动

图片:小路自然教育中心提供


  小路在研发课程上注重延续性和系统性,一个课程活动方案的设计要严格遵循三步法:why,how和what


  首先考虑“为什么而做”——确定参与者的情感目标、实践目标和知识目标等问题;其次再脑洞大开“做什么”和“要如何去做”,最终确定出一个方案。壮壮说:“自然教育活动不仅仅是一次亲子活动,不是将几个模块或者环节组合出来的,而是通过三步法来完成。”每一个活动或者每一个游戏之间都是主次紧扣,密切相关的。


  除了在城市中开展的活动,小路还会组织自然游学,到最原生态的自然中去,体验当地的自然与人文生活。


自然学院:专注课程开发和人才培养


图片:小路自然教育中心提供


  很多人会对小路有疑问:“你们也是刚创立不久的自然教育机构就有能力做培训?”小路确实年轻,因此他们选择扎扎实实做好课程,制定详细的培训方案和计划,从自身的活动实践开始做起,反复研究终于形成了系统的课程活动体系并付出实践。


|40+紫米计划|


  “40+紫米计划”是小路自然教育中心推出的自然讲解员培训课程,取“紫米”之名,以其“补血”之效寓意为自然教育输送血液,塑造人才。


图片:小路自然教育中心提供


  在40个小时里,学员要完成四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是用10个小时全面了解自然教育和自然教育从业者的工作,判断自己在一个团队中的定位是什么;


  第二部分使用10个小时完成自然教育基本功的修炼,包括:观察和分析生态环境、动植物观察、深入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人与自己的关系;


  第三部分有16个小时的时间学习自然教育的实践技巧和方法,学员首先要学习一些经典案例及其设计方法,然后利用所学知识通过分组完成一项自然教育课程的设计,掌握了基本的设计方法后再进一步学习创新和本土化的设计方法。小路鼓励学员将自己设计的课程进行操练,实际带领一次自然教育活动。


  第四部分是毕业设计展示分享和毕业典礼环节。


图片:小路自然教育中心提供


  从2015年7月开始到今年国庆,“紫米计划”已经做到了第十期。我们不仅限于自然解说员培训,更关注的是个人的内修与提升。”学员不仅仅要学习一些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从实践中去思考自己同自然的连接,考虑清楚自己是否真的准备好从事自然教育工作。


  学员中不少全职妈妈,在培训之后开始带一些小区家庭开展活动,壮壮说到这里不禁感到遗憾,小路启动“紫米计划”的初衷是针对未来或者已经在从事自然教育事业的个人或者团体进行系统的培训,而实际很少有毕业后全职从事自然教育的学员。这也使得小路重新考虑产品的定位,细分针对人群,对培训课程进行调整。


|蜂巢行动|


  区别于紫米计划是对初学者的培训,蜂巢行动则是针对有一定从业经验的自然教育团队的内修提升。2015年,小路连同五家机构,整合每个机构的需求,寻找适合的老师,采用费用AA的形式进行共修学习。2016这个计划暂停了一年,小路争取在2017年能够探索出更好的方式来推动团队共修学习模式。


小路的企业社会责任


图片:小路自然教育中心提供


  小路的注册类型是公司,无论是面向公众的自然体验活动还是培训体系,都是通过商业的运作方法来实施的,但是一些NGO、志愿者协会或者自然教育机构无法获得小路的服务。他们从2016年1月开始启动“CSR携助计划”,旨在携手当地自然教育机构、环保NGO、志愿服务组织、公园、社区、学校等单位,助力当地自然教育的公众化及社区化发展。


  小路结合在地资源的特点与优势,针对在地机构的能力需求和短板进行培训,将研发的课程内容和设计提供给需要的公益伙伴,参与者只需要缴纳押金或者提供在地的一些基础资源即可,不收取培训费用。


  携助计划在苏州和广西进行了多次尝试,设立“北海红树林项目”、“崇左白头叶猴项目”、“小兴安岭森林学校项目”和“社区营造×自然教育项目”。


  8月的时候,小路联合广西的在地组织开展“白头叶猴自然教室携助计划”,推动当地自然教室的落成,希望通过自然教育能让当地孩子更了解自己的家乡和土地。同样还是在广西,小路针对红树林保护的志愿者开设了自然导赏和课程设计的两次培训工作坊,帮助当地伙伴更好地去开展自然教育活动。


在海边红树林

图片:小路自然教育中心提供


自然教育的社会企业之路


  自然教育自带着一种社会效应和公益理念,但是跳出自然教育服务于环保NGO对公众进行环境倡导的模式,它是否可以成为一种让公众愿意主动去消费的产品呢?而摆在众多自然教育机构面前的还有一大问题:如何实现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小路认为,自然教育可以通过自我造血的形式实现经济效益,自负盈亏,而不只是依靠公益基金会的资助。但自然教育也不等同于超市里的一罐牛奶,它不是要让一个人反反复复回来购买,而是消费者本身能够在生活中也能增进对自然的观察和理解,使自然教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在单纯的商业模式和单纯的公益模式之间,小路选择走社会企业的道路。



小路现在的团队小伙伴

图片:小路自然教育中心提供


  2014年小路加入中国社会企业联盟,向众多相关的机构和前辈取经,探索着自己的模式。去年第二届全国自然教育论坛上,小路自然教育中心作为召集机构开办了“自然教育社会企业模式探索”分论坛。在会上,小路的联合创始人马小棋分享说:小路要实现自我造血,实现可持续发展,一要靠商业模式运作创造经济效益,二要靠公益模式创造社会效益,同时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实现要靠经济效益的补贴。”小路会利用现有的基础业务实现收支平衡,拓展型的项目可以考虑吸引投资,个别子项目考虑申请公益资助,比如CSR携助计划,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可持续的运营模式。


  在创业的头两年里,面临着生存的压力,小路想做很多丰富多样的活动,但实际产生的影响力没有想象中的有效,于是又回过头来思考“小路到底要做什么”。壮壮说:“创业是一个不断做减法的过程,在团队不大的情况下,不可能同时做好几件事情。”小路明年将会减少面向公众的活动,更专注在课程产品的设计和人才培养上,回归到他们想做的自然教育网络平台上来。


  在小路在创业中的众多尝试里,壮壮觉得最有价值的不是他们做了多少次活动,组织了多少培训,而是他们找到了自己的定位。每当自己走得太快或者太急的时候,团队的伙伴就会想办法告诉彼此慢下来,相互沟通。“团队永远是最重要的,创业团队往往不是死在缺钱上,而是死在团队未打磨成型上。”她说道。


  创业不易,自然教育创业更难,没有成功案例的参考,每一步都在探索。这群80后的创业故事,还在路上。


图片:小路自然教育中心提供



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来源

合作联系微信:fangfangz1024


阅读原文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他们带着老人小孩在上海营造由蔬菜水果组成的森林,目标是2040个!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