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 | “文化:中国与世界”新论丛书
“文化:中国与世界”新论丛书由甘阳主编,着重于当代学人在问题性、思想性方面的前沿开掘。从2007年开始,迄今已出版二十余种,2014年起逐步将比较有生命力的品种精装再版。
丛书继承当年“文化:中国与世界”编委会“从大文明格局看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视野”,力图从具体问题着手,打破专业壁垒,以较小的篇幅来展开一些有意义的新观念、新思想、新问题,同时丛书作为整体则能打破学科专业的篱笆,沟通中学与西学、传统与现代、人文学与社会科学,着重在问题意识上共同体现“重新认识中国,重新认识西方,重新认识古典,重新认识现代”的努力。
主编
甘 阳
“文化:中国与世界”新论丛书
缘 起
百年前,梁启超曾提出“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以及“世界之中国”的说法。进入21世纪以来,关于“世界之中国”或“亚洲之中国”的各种说法益发频频可闻。
但所谓“中国”,并不仅仅只是联合国上百个国家中之一“国”,而首先是一大文明母体。韦伯当年从文明母体着眼把全球分为五大历史文明(儒家文明,佛教文明,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教文明)的理论,引发日后种种“轴心文明”讨论,至今意义重大。事实上,晚清以来放眼看世界的中国人从未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简单看成是中国与其他各“国”之间的关系,而总是首先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看成是中国文明与其他文明特别是强势的西方文明之间的关系。20年前,我们这一代人创办“文化:中国与世界”系列丛书时,秉承的也是这种从大文明格局看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视野。
这套新编“文化:中国与世界”论丛,仍然承继这种从文明格局看中国与世界的视野。我们以为,这种文明论的立场今天不但没有过时,反而更加迫切了,因为全球化绝不意味着将消解所有历史文明之间的差异,绝不意味着走向无分殊的全球一体化文明,恰恰相反,全球化的过程实际更加突出了不同人民的“文明属性”。正是在全球化加速的时候,有关文明、文化、民族、族群等的讨论日益成为全球各地最突出的共同话题,既有所谓“文明冲突论”的出场,更有种种“文明对话论”的主张。而晚近以来“软实力”概念的普遍流行,更使世界各国都已日益明确地把文明潜力和文化创造力置于发展战略的核心。说到底,真正的大国崛起,必然是一个文化大国的崛起;只有具备深厚文明潜力的国家才有作为大国崛起的资格和条件。
哈佛大学的张光直教授曾经预言:人文社会科学的21世纪应该是中国的世纪。今日中国学术文化之现状无疑仍离这个期盼甚远,但我们不必妄自菲薄,而应看到这个预言的理据所在。这个理据就是张光直所说中国文明积累了一笔最庞大的文化本钱,如他引用Arthur Wright的话所言:“全球上没有任何民族有像中华民族那样庞大的对他们过去历史的记录。二千五百年的正史里所记录下来的个别事件的总额是无法计算的。要将二十五史翻成英文,需要四千五百万个单词,而这还只代表那整个记录中的一小部分。”按张光直的看法,这笔庞大的文化资本,尚未被现代中国人好好利用过,因为近百年来的中国人基本是用西方一时一地的理论和观点去看世界,甚至想当然地以为西方的理论观点都具有普遍性。但是,一旦“我们跳出一切成见的圈子”,倒转过来以中国文明的历史视野去看世界,那么中国文明积累的这笔庞大文化资本就会发挥出其巨大潜力。
诚如张光直先生所言,要把中国文明的这种潜力发挥出来,我们需要同时做三件事,一是深入研究中国文明,二是尽量了解学习世界史,三是深入了解各种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理论,有了这三个条件我们才能知所辨别。做这些工作都需要长时间,深功夫,需要每人从具体问题着手,同时又要求打破专业的壁垒而形成张光直提倡的“不是专业而是通业”的研究格局。这套丛书即希望能朝这种“通业研究”的方向做些努力。我们希望这里的每种书能以较小的篇幅来展开一些有意义的新观念、新思想、新问题,同时丛书作为整体则能打破学科专业的篱笆,沟通中学与西学、传统与现代、人文学与社会科学,着重在问题意识上共同体现“重新认识中国,重新认识西方,重新认识古典,重新认识现代”的努力。
之所以要强调“重新认识”,是因为我们以往形成的对西方的看法,以及根据这种对西方的看法而又反过来形成的对中国的看法,有许多都有必要加以重新检讨,其中有些观念早已根深蒂固而且流传极广,但事实上却未必正确甚至根本错误。这方面的例子可以举出很多。例如,就美术而言,上世纪初康有为、陈独秀提倡的“美术革命”曾对20世纪的中国美术发生很大的影响,但他们把西方美术归结为“写实主义”,并据此认为中国传统美术因为不能“写实”已经死亡,而中国现代美术的方向就是要学西方美术的“写实主义”,所有这些都一方面是对西方美术的误解,另一方面则是对中国现代美术的误导。在文学方面,胡适力图引进西方科学实证方法强调对文本的考证诚然有其贡献,但却也常常把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引入死胡同中,尤其胡适顽固反对以中国传统儒道佛的观点来解读中国古典文学的立场更是大错。例如他说“《西游记》被三四百年来的无数道士和尚秀才弄坏了”,认为儒道佛的“这些解说都是《西游记》的大敌”,但正如《西游记》英译者余国藩教授所指出,胡适排斥儒道佛现在恰恰成了反讽,因为欧美日本中国现在对《西游记》的所有研究成果可以概观地视为对胡适观点的驳斥,事实上,“和尚,道士和秀才对[西游记]的了解,也许比胡适之博士更透彻,更深刻!”
同样,我们对西方的了解认识仍然远远不够。这里一个重要问题是西方人对自己的看法本身就在不断变化和调整中。例如,美国人曾一度认为美国只有自由主义而没有保守主义,但这种看法早已被证明乃根本错误,因为近几十年来美国的最大变化恰恰是保守主义压倒自由主义成了美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这种具有广泛民众基础而且有强烈民粹主义和反智主义倾向的美国保守主义,几乎超出所有主流西方知识界的预料,从而实际使许多西方理论在西方本身就已黯然失色。例如西方社会科学的基本预设之一是所谓“现代化必然世俗化”,但这个看法现在已经难以成立,因为正如西方学界普遍承认,无论“世俗化”的定义如何修正,都难以解释美国今天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自称相信宗教奇迹、相信上帝的最后审判这种典型宗教社会的现象。晚近30年来是西方思想变动最大的时期,其变动的激烈程度只有西方17世纪现代思想转型期可以相比,这种变动导致几乎所有的问题都在被重新讨论,所有的基本概念都在重新修正,例如什么是哲学,什么是文学,什么是艺术,今天都已不再有自明的答案。但另一方面,与保守主义的崛起有关,西方特别是美国现在日益呈现知识精英与社会大众背道而驰的突出现象:知识精英的理论越来越前卫,但普通民众的心态却越来越保守,这种基本矛盾已经引发西方主流知识界的巨大焦虑。如何看待西方社会和思想的这种深刻变化,乃是中国学界面临的重大课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今天我们已经必须根本拒斥简单的“拿来主义”,因为这样的“拿来主义”只能是文化不成熟、文明不独立的表现。中国思想学术文化成熟的标志在于中国文明主体性之独立立场的日渐成熟,这种立场将促使中国学人以自己的头脑去研究、分析、判断西方的各种理论,但拒绝人云亦云,拒绝跟风赶时髦。
黑格尔曾说,中国是一切例外的例外。近百年来我们过于迫切地想把自己纳入这样那样的普遍性模式,实际忽视了中国文明的独特性。同时,我们以过于急功近利的实用心态去了解学习西方文明,也往往妨碍了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西方文明内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21世纪的中国人应该已经有条件以更为从容不迫的心态、更为雍容大气的胸襟去重新认识中国与世界。
承三联书店雅意,这套新编论丛仍沿用“文化:中国与世界”之名,以示二十年来学术文化努力的延续性。我们相信,“文化”这个概念正在重新成为中国人的基本关切。
甘阳
2007年中秋于杭州
已出书目
《通三统》
甘阳 著
2007年第1版(平装) ISBN:9787108028440
定价:16.00元
2014年第2版(精装) ISBN:9787108050342
定价:32.00元
本书体现了作者近年的主要关切即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明自主性问题,认为唯有自觉地立足于中国历史文明的连续统中,方有可能在全球化时代挺拔中国文明的主体性。为此,本书上篇提出了“新时代的通三统”问题,强调孔夫子的传统,毛泽东的传统,邓小平的传统,是同一个中国历史文明连续统;中篇则提出,全球化加速带来的所谓“空间化”和“当代性”导致文明空洞化和庸俗化的危险,对此必须自觉地拉长时间和历史的长度来强化文明的厚度和深度;下篇论述了以经典阅读为中心的通识教育主张,认为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成中国人的文化自觉即中国文明主体性意识。
《“立面”的误会:
建筑·理论·历史》
赵辰 著
2007年第1版(平装) ISBN:9787108027320
定价:20.00元
本书从历史和理论的维度,对以梁思成和刘敦桢为代表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学者所建立的中国建筑学术体系有很尖锐但中肯的分析与批评,认为政治上的民族主义和学术上的古典主义造成了梁思成建筑学术体系的矛盾性和悲剧性,其影响至今不绝。本书还对中国建筑的木构传统进行了重新诠释,多角度呈现了中西建筑理念和文化的相互交流、影响乃至误解;并对当今中国建筑学术界机械接受和翻译西方理论的状况深感忧虑,认为中国建筑的理论体系应该有可能从中国本土的历史文明中归纳出来。
《自杀作为中国问题》
吴飞 著
2007年第1版(平装) ISBN:9787108027115
定价:14.00元
2014年第2版(精装) ISBN:9787108050359
定价:30.00元
2002年,中国的高自杀率向全世界披露,从此自杀成为一个被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本书意在透视自杀问题,以反思中国文化中的生命观以及当代中国的文化处境。作者通过梳理西方自杀思想的传统,理解当代自杀学背后的文化假设;要理解中国的自杀问题,不能靠搬用那些自杀学理论,而要寻找中国文化中的相应观念。要解决自杀问题,也不能仅仅铆在自杀这一个现象上,而要通过它来反观更重要的思想文化问题。由此,我们可以理解现代中国的处境和问题,并慢慢找到应对现代性的中国方式。
《东亚儒学九论》
陈来 著
2008年第1版(平装) ISBN:9787108029690
定价:19.80元
中国学者往往缺少对“东亚”清晰的、有分辨的意识。
我们当意识到,“理学”不仅是中国的思想,也是韩国的思想,亦是日本的思想,韩国以及日本的新儒学都曾在理学思想上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应当把这些贡献展示出来;这样才能把理学体系所有逻辑环节和思想发展的可能性尽可能地揭示出来,也可以把理学和不同地域文化传统相结合所形成的各种特色呈现出来。
《民主四讲》
王绍光 著
2008年第1版(平装) ISBN:9787108029812
定价:21.00元
2014年第2版(精装) ISBN:9787108050335
定价:38.00元
作为一种政治体制,“民主”已经有2500 年的历史;而在头2300 多年,它一直被看作是个“坏东西”,直到最近一百年来,它才时来运转,被当作“好东西”。为什么“坏东西”会变成“好东西”?到底是什么发生了变化?
本书作者以成熟的西方民主为例,深入浅出地为我们讲述了现实世界里民主体制的诸实证性问题。他从民主的起源和演化讲起,逐一讨论民主发展的历史过程、西式民主出现以及巩固的条件、西式民主的机制与运作及其实效与反思。诚如作者所言:“本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介绍,也不仅仅是为了赞赏;在很大程度上,它的目的是要对西式民主进行批判和反思。”
《对话启蒙时代》
张旭东 王安忆 著
2008年第1版(平装) ISBN:9787108029522
定价:20.00元
从《长恨歌》以后我就想写大的东西,比如说,青春、文化大革命、尤其是激进政治对你的影响……到写这个故事的时候,我至少有一个基本的判断,这可能是一个体量大的东西……我觉得它比较能够调动起我很多的情感和经验。
《启蒙时代》是一个写思想的故事。我要为他们的思想找到一些动作。——王安忆
“启蒙时代”的命名……实际上提出的问题是:那个时代产生了什么样的思想、什么样的精神生活?那种特定的精神生活造就了什么样的人格、什么样的人,又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样的精神遗产?通过这个问题,王安忆的文学创作就触及了我们时代的大问题,即当代中国集体性的自我理解……要思考这个问题,不回过头去重新看中国革命、包括文化大革命,是不可能有完整的答案的。——张旭东
《人生史与人类学》
王铭铭 著
2010年第1版(平装) ISBN:9787108035547
定价:26.00元
我推崇“人生史”这个概念。“人生史”指的是一种不怎么像社会科学的方法,它不同于“量化研究,虽则相比更接近“质性研究”,却与之差异也大。这个意义上的“人生史,与古代中国的“人物志”是有相通之处的。
对整体的人生的关注,不同于现代社会对于个体的关注。现代社会之所以“照顾’个体,是因为要文明地在关怀个体中消灭个体,促成结构对个人的“全权监控”。在这个社会学的视野中,“人生史”若有意义,便是在于它对于“生命政治”的揭露。“人生史”研究者关注个体,不以认识“全权监控。为最高宗旨,不轻言“生命政治”,而是以更好地把握“生命的意义”为目的。
《以土地的名义:
俞孔坚与“土人景观”》
孔祥伟 李有为 编
2009年第1版(平装) ISBN:9787108031051
定价:32.00元
此书精选了俞孔坚和“土人景观”近十多年的七个代表作品进行阐释和评论,每个作品对其设计思想都有不同侧重的体现,不仅对国内外业界造成观念和视觉上的冲击,屡获大奖;而且也改进和提升了城市管理者和普通民众对自己所置身场所与环境的理解与审美期待。
《中国香港:
政治与文化的视野》
强世功 著
2010年第1版(平装) ISBN:9787108032959
定价:30.00元
2014年第2版(精装) ISBN:9787108050380
定价:45.00元
本书记载了我对香港及通过香港对中国问题的思考,我想追问的是:“中国”究竟意味着什么?……我希望把香港作为中国的中心问题来思考,将其看作是理解中国的钥匙,因为它一方面生动地展示了近代以来中西文化与政治之间的较量,另一方面也暗含着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的最根本的不同。——强世功
《东西之间的“西藏问题”(外二篇)》
汪晖 著
2011年第1版(平装) ISBN:9787108035639
定价:33.00元
2014年第2版(精装) ISBN:9787108050366
定价:38.00元
特别值得肯定的是,汪晖先生将东、西之间的“西藏问题”置于中国近代被西方列强殖民化的过程中详加分析,指出今天东西方之间有关“西藏问题”的观点、立场差异实际上很大程度是根植与那一特定时期的利益纠葛与历史情结。在这方面,本书所收另两篇论文《琉球与区域秩序的两次巨变》、《跨体系社会与区域作为方法》为此提供了有利的佐证和更深刻的历史背景。——石硕
《共和与经论:
熊十力<论六经><正韩>辨正》
刘小枫 著
2012年第1版(平装) ISBN:9787108038432
定价:28.00元
“新儒家开宗大师”熊十力于1951年间写下七万字长函《论六经》,致林伯渠、董必武、郭沫若、“并恳代陈毛公赐览”。《论六经》集中呈现了熊十力对儒家经典的革命性阐释,也体现了熊十力一生对共和主义始终不渝的关切。通过释读这篇长函,结合熊十力在1949至1951年间刊印的其他文集《韩非子评论》(原题“正韩”),本稿尝试探究熊十力经学思想与革命精神的关联,以及儒家心学与西方启蒙哲学的内在亲缘,进而理解共和精神给二十世纪中国哲学文化的品质打下的深刻烙印。
《儒家与启蒙:
哲学会通视野下的当前中国思想》
丁耘 著
2011年第1版(平装) ISBN:9787108037893
定价:29.80元
古今中西是一个老题目,丁耘此书做出了新文章。——童世骏
通过这些具有对话性质的思想评论,丁耘开展出了一个清晰的思想方向。这个思想方向针对的是中国的问题,而视野是世界性的,呈现出对未来中国的一个独特的文化-政治想象。——唐文明
《灵验·磕头·传说:
民众信仰的阴面与阳面》
岳永逸 著
2010年第1版(平装) ISBN:9787108034816
定价:30.00元
范庄龙牌会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乡村庙会?它承载、表达着怎样的民众信仰?言说着华北腹地乡民怎样的心性、习惯,世界观或者说文化观念,它是怎样适应着当下的社会,并日渐兴旺,直至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潮中的弄潮儿?……繁杂的中国民众信仰,以神神、香烛纸炮、磕头、看香、许愿还愿和行好为表征,以灵验为核心,这些长期被定性为负面的、阴性的和消极的传统与当下的新农村建设、和谐的乡村发展是否存在良性互动的可能?当政者、智识精英究竟应该有一种怎样的理性的态度?是要高高在上的、貌似亲民为民着想的“眼睛向下看”,还是要首先真正地尊重并平心静气地了解这些风俗习惯的“平视”?这些都是《灵验·磕头·传说:民众信仰的阴面与阳面》关注并试图回答的问题。
《治国与理财:
公共预算与国家建设》
马骏 著
2011年第1版(平装) ISBN:9787108037282
定价:30.00元
围绕国家建设和公共预算这个主题,从中国财政国家转型、现代预算制度的确立和中国的预算改革、预算与国家治理、预算与政治问责等多个角度,论证了作者的基本认识与核心关切——“治国即理财”,即财政体系在国家治理与政治问责方面的重要性。
作者从2003年以来在中国的五个省和四个城市进行广泛的预算改革调研,积累了大量的实证资料。他采纳财政社会学的观点,认为财政对国家和社会的演进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不仅是理解社会和政治变化的关键,而且是社会变化的重要指标和源泉。
作者将预算制度的建立上升到国家能力的高度,认为预算能力是国家能力最基本的支撑,并从政治学的角度思考中国的预算改革,认为对现代国家的治理来说,问责是核心问题,而财政问责(预算)又是政治问责的核心。
《利维坦的道德困境:
早期现代政治哲学的问题与脉络》
吴增定 著
2012年第1版(平装) ISBN:9787108038364
定价:35.00元
对现代政治的理解在当代无疑被简化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西方世界是一个现成的范例,其间丰富的脉络是思考现代政治饶有趣味的话题。唯有抓住早期现代政治哲学中政治与宗教的张力,现时政治的道德困境才能被一窥究竟。吴增定的著作敏锐地抓住了这个门径,凭借作者对于马基雅维里、霍布斯、斯宾诺莎、洛克和卢梭文本的贯通理解与细腻分析,一幅多层次的、曲折的现代政治哲学缘起的图景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是非常值得每一位政治哲学研究者深思的。——孙向晨
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正本清源之作。——赵晓力
《教养与文明:
日本通识教育小史》
陆一 著
2012年第1版(平装) ISBN:9787108038340
定价:32.00元
以明治维新为起点,日本开始了其脱亚入欧的现代化进程;作为民族国家现代化的精神与思想基础,从吉田松阴开始的日本现代教育,其理念与实践,也已经积累了一个多世纪的或成功或挫败的经验。本书是对百多年来日本现代通识教育——日本名之为“教养教育”——的梳理与分析,一方面可供我们一窥日本现代化道路之深层思想根源;另一方面也可为我们正在实践的大学通识教育提供借镜。
《现代艺术的边界》
潘公凯 著
2013年第1版(平装) ISBN:9787108044631
定价:35.00元
现代以来,以欧美为中心的西方文明异军突起,在世界范围内扩散,确立起主流的价值体系和影响。尤其随着全球一体化与信息网络的迅猛发展,文化的成就与体系性知识快速扩展到世界各个角落,我们每个人都身处这个现代语境当中而无法置身其外。就艺术领域而言,自西方现代主义兴起至今已有一个多世纪,从波普艺术、观念艺术盛行至今也已有半个世纪。百年以来,观念艺术、装置艺术、行为艺术……波澜壮阔,极大地拓宽了艺术作品的范围,丰富了审美领域的形态和结构,至今亦广为我们本土的艺术家采纳和接受。不过,随着弥散的波及,历时性的思潮流派演进转变为共时性的多元因素杂存,且与地域性的文化环境互动,体系性的知识进一步与原子化的个体混融,形成碎片化、拼贴化、扁平化、通俗化的全球性景观。在这样的主流趋势下,艺术与生活还有没有边界?如果有的话,这个边界在哪里?作为当代中国的艺术家,对此又应有怎样的反思和自觉?这些都是本书希望探讨的问题。
《施特劳斯与古典研究》
中国比较古典学学会 著
2014年第1版(平装) ISBN:9787108050939
定价:38.00元
本书是中国比较古典学学会第二届年会主题论文的精选,由“中国比较古典学学会”编选。共论文九篇,附录两篇,包括列奥· 施特劳斯的年谱、著述(含讲学课程)编年。
《保教立国:
康有为的现代方略》
干春松 著
2015年第1版(平装) ISBN:9787108051936
定价:38.00元
《保教立国:康有为的现代方略》是作者的论文结集,主要研究康有为中晚期的政治思想,力图从“保教”与“立国”两个维度来分析康有为有关现代民族国家政制建构的核心问题与一系列设想,即:中国如何从一个王朝变成现代民族国家;如何设计这个新国家的内部秩序与治理体系。全书从康有为有关孔教会的设想与实践、戊戌变法前的宪政观念与实践、地方自治与国家一统、虚君共和的政制构想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平实而又深入的论述。
《做中国哲学:
一些方法论的思考》
陈少明 著
2015年第1版(平装) ISBN:9787108052636
定价:42.00元
如书名所示, 本书的主旨是“做中国哲学”。这个表达结构是维特根斯坦的“ 做哲学”(dophilosophy)的衍生形式。它强调的重点,一是区别于只述不作的哲学史论述,一是追求“做”出它的中国特色。“中国哲学”有经典哲学与当代哲学两层含义,前者就其包含经典文化与思想经验而言,后者则是时间概念,前者也包含在后者中。因此,经典中国哲学是否有力量,还取决于它与其他当代哲学(来自西方的,或意识形态)的竞争能力。至少它得令人信服地显示,经典思想对现代精神文化具有独特的解释与塑造功能。——陈少明
《制造汉武帝》
辛德勇 著
2015年第1版(平装) ISBN:9787108054180
定价:28.00元
本书对汉武帝晚年政治发生重大转向的史学定论,提出质疑。从史源学研究和新史学的思路出发,论述司马光所撰《资治通鉴》对汉武帝晚年政治形象的塑造,指出其所依据的史料《汉武故事》等存在严重问题,认为汉武帝晚年并没有司马光所期望的政治路线转变。指出《通鉴》不能作为研治秦汉史的一般史料使用。本书是一个案式的史学研究,提示研究者和普通读者史料的准确性是历史著作立论的基础。
《由凡至圣:
阳明心学工夫散论》
张卫红 著
2016年第1版(平装) ISBN:9787108056238
定价:35.00元
本书是关于王阳明及其后学致良知工夫的相关研究,力图脱开哲学概念式的“工夫论”分析,如实呈现“工夫”本身:致良知的具体工夫阶次、工夫要点、障难及克除方法、实践之运用、终极境界等,以期于儒家心性之学的研究有所裨补,并为现代人提供一条可实践的身心转化之路。在崇尚自由、张扬自我的现代社会,如何把私欲小我之张扬升华为道德主体之凸显、德性大我之挺立,实现身心的真正自由,是现代社会亟需解决的课题,也是本书努力的意义所在
学术出版,评论闲聊,读书内外
===竭诚为读者服务===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欢迎关注三联学术通讯
微信公众号:sdx_bullet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