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十八条干货带你看“互联网新技术应用与传播变革”

2017-12-01 舆情君 一天一堂舆情课

导语:近日“悟空”卫星传回新发现,可能与暗物质相关。这一发现可能颠覆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知。移动互联时代,新技术新应用也在改变传统信息传播模式

 

1

脑机接口:思维控制信息传播。人脑直接控制电脑,以意识操作实现“心想事成”已不仅仅发生在科幻大片中。目前在实验室中,操作者通过佩戴者无创脑电帽与设备连接,已经能够实现让脑电波来控制屏幕光标、假肢、轮椅,甚至机器人。未来,语言不够给力?没关系,“脑电波交流”或将可以拯救你。

2

算法推送:将合适的内容推送给合适的人群。算法推送是指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细分用户兴趣领域点,基于用户兴趣向其推送信息,实现目标受众兴趣与推送信息的高度匹配。个性化推荐商品和推送新闻是其目前最广泛的应用,满足人们多元化、个性化的信息需求。各位应该都有过这样的体验,查看了一个商品后,会收到类似商品推荐,不少网民因此担忧个人信息安全问题。

3

音视频应用:悄然改变移动资讯的流量入口。近年来,以一条、梨视频等为代表的音视频内容创业备受关注,成为互联网内容创业的翘楚。随着移动互联技术成熟、普及,用户观看专业生产内容(PGC)、用户原创内容(UGC)已成为常态,再加上平台定制化、个性化推送,给用户获取新闻资讯的方式带来改变。

4

视频直播:让一切“发生即传播”。互联网视频直播具有传递信息直观、观众参与感强等特征,再加上“不可预知下一秒”“播后即焚”的刺激,网络直播成为当前最受网民追捧的互联网表达方式之一,“全民直播”业态已然成形。不少商家、政府单位借直播宣传已经成为常态,如公安部交管局倡议发起的“全国交警直播月”开创了“互联网+执法+直播”的公开透明执法新模式,“交警执法、全民监督”提升执法公信力。

5

知识付费:或将重构网络知识传播体系。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泛滥,优质内容成为稀缺资源。专门的从业者将信息或知识以产品或服务的形式进行重新包装并进行售卖,无形知识获得有形价值。分答、知乎live、喜马拉雅FM、得到APP、微博问答等掀起一波波知识付费热潮,凸显网民便捷获取专业知识、深度见解的强烈诉求。“管道式”、圈群式的闭环传播,赋予网民与专家、行业精英“面对面”平等交流的机会,推动知识传播体系的变革。

6

轻应用:媒体参与移动互联网“下半场”必争之地。轻应用多指基于Web App或HTML5技术开发的手机应用,主要特征为不需要下载安装程序即可使用,用户关注即可使用,如微信小程序、支付宝小程序、百度轻应用和百度直达号。在媒体传播领域,包括人民日报等“国家队”纷纷入驻微信小程序,成为信息传播新入口;对众多线下行业来说,“轻便”特征利于场景化应用的推出,加速线上线下场景融合;对平台运营者而言,轻应用则巩固运营者自身移动互联网入口地位。

7

匿名社交:网络热点事件新的“策源地”。在社交网络实名制数年之后,匿名社交软件如一夜春风般出现,网络社交再次显示出匿名特性,用户可以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传递“小道消息”“独家秘闻”。以“无秘”“秘密”等为代表的匿名社交应用曾在上线后一度引发追捧,满足了广大网民“猎奇”心理,但信息安全、道德伦理、隐私权、名誉权保护、网络健康等问题的也不容忽视。

8

工具类应用:非媒体应用“媒体影响力”日益凸显。非媒体应用可简单理解为除了媒体之外的移动应用,如高德地图、淘宝、滴滴出行等各类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的APP。此类APP用户数量庞大、用户粘性强,当所宣传信息与APP使用场景高度契合,信息传达率、用户行为影响力均强于其他渠道。例如,公安部联合高德地图推出儿童失踪信息紧急发布平台,向儿童失踪地周边人群推送失踪儿童信息,让更多群众从官方获取准确信息,协助公安机关快速侦破拐卖案件

9

5G:基础通信能力新时代。5G即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具有更高速率、更大信息容量、更全网络覆盖、更短传输时延、更强的连接能力。5G实现广域覆盖后,信息传播效率将大大提高,为超高清视频传播、虚拟增强现实完全沉浸体验等提供支持,增强信息传播形式泛视频化、立体化、交互化趋势,对万物互联形成有力支撑,实现人与物的智能传播。5G目前尚处于技术标准形成和产业化培育阶段,主要参与者既有中国移动等传统运营商,还有华为、中兴等系统设备商。

10

虚拟现实技术:沉浸式新闻。虚拟现实技术(VR)是一种计算机模拟系统,可通过VR眼镜等穿戴式设备,实现视觉、听觉与感官仿真的沉浸式环境。虚拟现实技术已被运用于媒体传播,借助VR技术使受众可跨越时空,对新闻现场进行全景审视,让新闻变得真实可感。例如,CNN、纽约时报等境外媒体已开设有沉浸式新闻栏目,人民网、央视网等国内媒体曾在“两会”期间推出VR报道,总体仍处于起步阶段。

11

深度学习技术:机器人撰写新闻。深度学习技术是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机器学习方法,模仿人脑的机制来解释数据。在信息传播领域,机器人新闻已出现在财经、体育、自然灾害等领域,写稿机器人可对海量数据分析、组合,快速输出新闻报道,但开发成本较高。新华社、腾讯、第一财经、南方都市报、今日头条等已推出自动写稿系统。再如地震信息播报机器人,具备实时的数据和空间分析功能,在地震发生后很短的时间内,自动产出该地震的相关参数、震中地形图、周边热力人口数据、周边村镇位置情况、周边县区位置情况以及该震区的历史地震数据、震中简介、未来三天天气情况等详实信息,为震区逃生、救援以及次生灾害防范等提供有力支持。

12

语音语义识别技术:变革交互方式。类人机器人Sophia成为史上首个被授予国籍的机器人,在成为沙特国民当天,Sophia回应担心机器人威胁人类未来:你看了太多好莱坞电影。Sophia的语音语义识别能力让人叹为观止,随着语义分析技术深入发展,客服、教育、电信、医疗、旅游、车载、语音机器人等领域都将得到更广泛应用,变革掉原有的人机交互方式,甚至用来提升人工效率,如帮助医生录入电子病历;或代替部分人力工作,如更智能地回答简单重复的客服问题等。

13

无人机:新一代空中数据接口。无人机是通过无线电遥控设备和程序控制装置,利用遥测遥控、通讯、定位等技术操纵的不载人飞行器,具有机动、快速、智能等特点。无人机可以在极短时间内达到事发现场,小巧灵活可进入火灾、爆炸等极端场景,提供360度航拍、自动追踪,在重大突发事件的新闻素材采集中,完成人工无法实现的任务。

未来,无人机不仅能够扮演超级速递员和超级警察的角色,还能成为一个“会飞的传感器”,成为一个空中数据端口,大至地球物理、气象、农业数据、小至个人位置信息,无人机或将引爆一场空中的大数据革命。

14

物联网:信息传播场景将无处不在。物联网顾名思义,即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物联网可以极大增强人与信息的交流互动,使得信息传播场景将无处不在。一切能够联网的音频、视频装置,家用、办公、生产设备,都将成为信息传播的渠道,也许,家里随处摆放的智能家居能够为我们讲述“新闻故事”,身上的可穿戴设备可以进行个性化信息精准推送,随着物联网的发展,物质世界与虚拟空间会逐步融合,难以区分,人终将成为被“物化”的一个节点。

15

天空互联网:全球入网,改变信息流动方向。无线网络要上天,您信吗?还真有,目前谷歌、Facebook、SpaceX、三星、新铱星公司、OneWeb等高科技企业着力推动天空互联网,欲通过空中载体为指定地区的人提供快速及稳定的无线网络。其尝试的空中载体主要是卫星、无人机、飞艇以及热气球,当这些飞行器在高空盘旋时,我们将拥有另一种可供选择的网络连接方式。届时,即使我们所在之地仍存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但下载GB级文件或者TB级高清电影、游戏也将会轻而易举。

16

区块链技术:追踪新闻来源的新技术。如何减少网络谣言、净化新闻传播环境,一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而区块链技术可以提供一整套追踪新闻来源的解决方案,从而实现媒体信源认证,假新闻、网络谣言将无处可逃。

17

人脸识别:根据“颜值”推送信息。iPhoneX上市掀起了新一轮人脸识别竞赛,国产手机也推出了多款具备人脸识别功能的智能机。手机设备以外的众多领域也同样在发生重大变革:武汉火车站宣布全面刷脸进站;百度宣布与首都国际机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打造刷脸登机的智慧机场;支付宝宣布商用刷脸支付;杭州大量宾馆免身份证,刷脸即可入住;京东苏宁开启刷脸支付;农业银行总行在自动取款机试点“刷脸取款”,等等。未来,基于人脸识别技术与算法推荐等技术相结合,进行精准推送、信息传播将有较大发挥空间。

18

弹幕:多人在线实时互动形成舆论压力。“弹幕”最早源于日本二次元动画网站Niconico,用户可在视频播放过程中留下评论,由于这种视频评论形式类似飞行射击游戏中出现的大量子弹,因此被称为“弹幕”。在国内以A站(AcFun)、B站(Bilibili)为代表的弹幕视频网站聚焦了大量爱好二次元的年轻网民。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上架”B站、羊年央视春晚弹幕直播,千万网民在线弹幕围观,密集弹幕覆盖直播画面,形成网民与视频、网民与网民间的互动,激发网民参与感、提升观看体验度。

注:封面图片来源于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网站


艾利艾智库官方网址:www.iricn.com


回复关键词获得系列文章

红黄蓝事件 | 沉船 | 天津爆炸 | 马航

郭美美  | 释永信 | 阿里巴巴 | 马云 | 谣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