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校长共议:体教融合下的学校体育建设和创新

点击上边蓝字关注中国教育网络电视


校长共议:体教融合下的学校体育建设和创新

来源:本文根据中国教育网络电视台“校长说--“体教融合下的学校体育建设和创新“圆桌论坛,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党委书记康永邦、上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五实验学校校长陈勇、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中学校长袁青讲话整理(点击文末“原文链接”观看完整视频)。

1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工作,自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以来,先后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对此,我们应该如何解读?目前中小学体育教育的现状和困难又是什么?


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党委书记 康永邦


康永邦: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刻不容缓

以上文件的出台,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同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十大以来,现代化进程不断加速,要求我们更加重视体育,重视体教融合,重视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加强中小学体育工作势在必行。

在此背景下,特别随着“双减”政策落地,中小学体育教育过程中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例如学生身体素质较差、情感素质堪忧及创新能力匮乏。学生的肥胖率、近视率明显攀升,肺活量以及耐力则大幅下降,同时抑郁等情感问题日益突出。以上问题都与学生运动量不足直接相关。

学校体育工作面临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体育学科地位弱化,体育教师及相关配套设施不足。学生活动场地不足,尤其是城市学校。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五实验学校校长 陈勇


陈勇: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

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上,国家已明确提出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要求,即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共同发展。同时,它也是立足时代,面向未来的重要指南。

现阶段学校体育工作面临的主要困难,除运动场地和资金等问题,更重要的是观念的转变。特别是如何从制度的角度规避运动中的风险,让学校和教师摆脱顾虑,轻装上阵。此外,相关评价体系及教育督导制度需进一步完善。


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中学校长  袁青


袁青:树立标杆,拓宽路径,扭转保守观念

国家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实施,既为我国体育文化建设的延续性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也突显了中华体育精神的社会功能,同时兼具鼓励团结、合作创新的价值。

根据本校实际,我们每周安排了两节全校性选修活动课程,覆盖各种球类项目、声乐、器乐、舞蹈、美术等。

2011年开始成立了体育专项高考班,有效拓宽学生的升学路径,累计输送600多名体育专项生,展现了一定的标杆效应。

面临的困难主要体现在:山区的孩子及家长观念相对保守,需要去进一步扭转;体育课缺乏专业指导,专业性有待提升;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薄弱,对体育文化的理解尚不够深入。



2



体育在立德树人方面具有独特价值和作用,教育家蔡元培讲“完全人格,首在体育”。校园体育的重点,既在“体”,更在“育”。在实现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方面,如何理解并贯彻落实“健康第一”、以体育人,以体化人,以体铸魂的教育理念?


康永邦:“七得七创新”,树立健康第一教育理念

儿童健康是教育的第一要义,也是评价教育质量的第一标准。

健康包括4个维度,即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会适应性。

影响健康的因素主要有6点,即遗传、饮食、睡眠、运动、情绪和环境。

我们经过反复探索,归纳建立了“七得七创新”体系,牢牢树立了健康第一教育理念。

“七得”,即从以下七个维度考核学生的健康水平。依次是:看得远、长得高、立得稳、跑得快、站得直、想得通、处得好。为了使其落到实处,我们又总结了七个创新,以此来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所谓“七创新”,即创新教育理念、创新管理机制、创新教师研修、创新课程设计、创新赛事文化、创新评价机制、创新家校共育。


陈勇:体教融合,落实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第一,管理主体的融合。从管理学角度讲,两个主体部门的融合是最为重要的。而其核心是体育要回归教育的本位。

第二,管理理念的融合。体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抓手,而陶行知先生也一直强调知行合一,两者互为表里,实为一体。相对于教育而言,体育的核心还在教育。

第三,协调机制的融合。随着各职能部门联动机制的建立、责任的进一步明晰以及监管的不断完善,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将逐渐落到实处,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还是要进一步贯彻体教融合理念。

 

袁青:弘扬校园民族文化,增强学生体质

必须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学生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从而实现五育并举全面发展。

为了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以体育人、以体化人、以体铸魂的教学理念。除了必要的体育活动外,我校不断挖掘丰富的少数民族传统文体活动资源,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体育活动引入校园中,让我们的体育活动更加丰富多彩,也更具特色,营造出浓郁的校园民族文化气息。



3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一条重要理念是:落实“教会、勤练、常赛”,要求构建科学、有效的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新模式。学校该如何理解并实践体育新课标?新形势下体育课程内容与形式如何创新,如何丰富呢?


康永邦:坚持“三管”原则,使运动蔚然成风

我校建立了体育课程中心,有效解决了蜻蜓点水、低级重复的问题。

主要方法是坚持“三管”原则,即管人、管课堂、管内容。我们组织优秀的教师,邀请体育教育专家,编写了一套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体育教程,彻底解决了体育课训练系统性不足问题。

推行天天有比赛,班班有比赛,人人有比赛,开展春秋两季运动会、田径运动会、身体素质达标活动。

积极开展各种球类活动,利用休息时间组织班级比赛,将比赛成绩纳入班级考核等,使运动蔚然成风,让学生自觉养成运动习惯,让学生能够做到常赛。


陈勇:整合资源,实现家教社深度联动

管理的核心在于人,解决问题也要以人的发展为驱动力,进一步解决新课提出的一系列问题。

除了加强体育教研组的建设外,我校借助本地教育资源优势,充分挖掘丰富的校外资源,将大学教授请进校园,为老师指导与讲座,为学生开课。充分借助数字化技术,为体育教育深度赋能,取得了良好成效。

此外,通过向中体协申请课题,开展趣味运动会、特色篮球赛、专业运动员现场教学,以及观摩高水平赛事,进一步达到教赛合一,使健康教育理念真正得以深入人心。以此为基础,进而争取社会、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促进全新的体育教育评价体系的全面完善,真正实现家教社的深度联动。


袁青:利用区位优势,传承特色文化

为了切实实践体育新课标的要求,充分理解体育新课标的理念,我校强调落实教师的主体责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给予学生科学的指导,力求激励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尽力营造良好的体育教学氛围。

对此,我们充分挖掘学校区位优势,借助本地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体育资源。例如,将中华体育文化优秀传统项目德钦格萨尔射箭、特色陀螺运动先后引入学校。一方面丰富了体育活动课程,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这都使我们校内的的体育活动精彩纷呈,越发丰富,而且生动活泼起来。



4



“双减”政策提出要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要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时代要求。那么,“双减”背景下,课业负担“减”下去,体育运动如何“加”起来,双减政策对学校体育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


康永邦:应对挑战,开展新模式探索

在“双减”背景下,为了让孩子身体更好,情商更高,学习能力更强,我们坚持健康第一的理念,建立家校社协同统一战线,做好家校管理工作,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双减以后,我校增加了体育课程,要求做到天天有比赛,周周有比赛。

规定小学体育活动时间每天不少于三小时,初中不少于两小时,高中不少于一小时。与少年宫等校外社团合作,大量组织综合素质训练活动,搭建课外训练平台,有效提升了学生体质,为开展体育教育新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


陈勇:摆脱泥沼,迎来春天

双减政策使教育彻底摆脱了功利化、短视化的泥沼,减轻了学生负担,是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做出的决策。

双减之后,学生也终于实现了全面发展,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对于机遇而言,我们仍以飞镖为例,进行简单剖析。

首先,飞镖项目对锻炼孩子的注意力非常有效。一方面,上海空间紧张,难以开展大型项目;另一方面,低年级学生大多好动,对提高注意力训练有迫切需求。

其次,飞镖项目需要速算和心算能力。每打出一标,不仅是肢体的协调控制,更需要大脑的快速运算,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而且对提升心理素质也颇为有益。

第三,它包含了礼仪教育。飞镖项目群众基础广泛,便于开展对孩子的礼仪教育。


袁青:以双减为契机,提升教学效能

在双减政策下,为了更好的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我们要坚持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时代背景、地方政策的演进,决定了各地截然不同的发展水平,也决定了差异极大的教育现状。

为了帮学生争取更多的发展机会,我们扎根边陲深耕近10年,现在我校每年体育专项本科生已达70人左右,比以前翻了10倍。此外,文化、艺术等本科生100到200人,早已成了当地的标杆。

双减政策,也提供了提升教学效能的契机。为此,我们要求文化课今日事今日毕。尽量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空余时间则广泛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包括田径、飞镖等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身心,另一方面则帮助学生释放压力,强健体魄。


5



在经费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加强学校体育空间和体育设施建设?建设和打造体育特色校的方向和路径在哪儿?学校该如何传承发扬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体育文化?


康永邦:改变观念,取长补短

在经费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唯有改变观念才能改变行为。

我们要把有限的资源用到学生发展上,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包括学校场地、体育师资优势、当地风俗习惯等,建设和打造体育特色学校的方向和路径。

树立健康的育人观,充分整合教育资源,因人而异、因地制宜,重在落实。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体育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我们既要积极传承、发扬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体育文化,也要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各类体育活动。

既要有足够的自信,也要尽量开阔眼界,取长补短,优势互补。


陈勇:合理化设计,推动创新性思维落地

在经费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公共区域的合理化设计,是加强学校体育空间和体育设施建设的有效途径。

例如,我校在打水的位置设置跳格子,就是充分利用学校空间的典型案例。

对于建设和打造体育特色校的方向和路径,可以让学生自制体育器材、提高创新力度,联合校外力量共同培养,充分利用好各类资源。

要充分发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既要有文化自信,也要注重不断创新。例如将飞镖和投壶相结合。


袁青:开拓思路,打造特色体育名片

在经费和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争取主管部门支持,争取社会办学资源的支持;

尽量开拓思路,赋予现有设施更多功能,满足学生日益丰富的个性化体育发展的需求。

关于建设和打造体育特色校的方向和路径,我校做出了以下规划:

第一,筑巢引凤,打造良好的硬件环境。

第二,激情引趣,打造精品课程,吸引学生参与和体验,使体育运动项目得到学生和家长的一致认同,形成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

第三,提供平台,成立专项社团,开展课间活动,牵头架设竞赛平台。

第四,树立品牌,以建设成为教学、训练、培训示范标杆校为目标,实现项目高质量发展。


-  end  -


推荐阅读


▶  科学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学校实践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学校答案

▶  “拔尖创新人才的及时发现、科学培养、持续成长”之六大核心问题



第十一届

中国大学生电视节

******************

点击有惊喜


编辑:张若晗

校审:杨洪磊


你的每一次分享、点赞、在看

都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