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关注 | 王勇:切实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本文约2600字 预计阅读时间4分钟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以人民为中心,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报告既总结了五年来我们取得的巨大成就,也归纳了存在的问题,其中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农村教育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比较突出。
乡村学校是乡村文化的建设高地,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文化基础,加快乡村教育发展是实施振兴乡村战略的重要抓手。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是国家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坚定不移地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乡村教育。
以乡村人民为中心,完善和巩固“集镇中心校—村小—教学点”乡村教育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过程中的新的历史方位。全党要深刻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明确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人口进入城市,同时叠加人们接受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以及农村学校与县城学校相比发展不充分的现状等因素,农村学校的学生数量迅速下降,办学规模迅速萎缩。当下,建立和完善乡村教育体系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
“集镇中心校—村小—教学点”乡村教育体系,就是在中心集镇、较大自然村庄或居民点、边远村落,分别建立中心学校、村小、教学点,形成与“集镇—较大村庄(居民点)—边远村落”居住分布形态相一致和社会经济辐射梯度相一致的教育体系。以集镇中心校为核心实施集团化办学,实施同一法人、同一管理组织和要求、同一用人制度,在“集镇中心校—村小—教学点”乡村教育体系内实现一体化体制,形成更强的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达到更有效地利用有限教育资源的目的。
建立、完善、巩固“集镇中心校—村小—教学点”乡村教育体系,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中心集镇是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较好的居民集中区,也是镇政府所在地,是乡村区域中心地,适宜中心学校选址布局。而在比较大的村庄或迁建居民点适宜选址布局村小,而对于分散且规模小的自然村落,可以布局教学点。教学点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农村弱势群体需求,不可一撤了之。对于必须设置的教学点一定要办好,满足乡村人民的需要。对于人口规模更大的集镇,在县域内统筹布局农村高中,构建“农村高中—集镇中心校—村小—教学点”教育体系。
“集镇中心校—村小—教学点”乡村教育体系是建立农村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办好村小和教学点,办强中心校,为乡村人民提供优质教育,是振兴乡村不可或缺的内容,要让乡村学校真正成为乡村文明高地。
以解决乡村教育主要矛盾为目标,分层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教育上表现为人民对优质教育需求和优质教育资源不充分、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之间的矛盾。
乡村教育的主要矛盾是乡村人民对乡村教育日益增长的质量需求与现有乡村优质教育供给不足,与城市相比存在明显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当下,城乡教育一体化最主要的任务是解决乡村教育质量问题,解决上好学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是治本之策。”
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不是工作的应景权宜之计,而是时代赋予的责任;提高乡村教育质量,满足人民需求,不仅是政府领导干部、教育主管部门任内工作,也是长久性、基础性的工程,需要“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件接着一件干”“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更是我们“坚韧不拔、锲而不舍,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篇章”的当为之作。
第一,“集镇中心校—村小—教学点”集团化办学,实现工作管理、评价考核、教师待遇、业务培训一体化,办学条件、空间布局整体化。实施“集镇中心校—村小—教学点”集团化办学的重要内涵是,实行一个法人代表,一体化地调配工作岗位,同一考核办法评价教研活动和专业培训机制,统一安排办学经费。与学区化管理方式相比,它彻底变为一个学校管理模式,对新入职教师在中心校“跟岗”培训式工作,一年后在集团内流动。中心校、村小、教学点在集镇区域内整体布局,并根据实际需要配建各类办学条件。
第二,“县城学校—集镇中心校”高位对接,强化县城带动体系。县城对域内各集镇具有社会、经济、政治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县城优质初中、小学与一定数量、空间相近集镇的中心校结对子,激活教育的辐射带动作用。高位对接的核心是在校长和教师交流、教师培训、教学活动等方面建立机制和保障制度,如组织建立、考核办法、经费支持、评估督导等。它打破了城乡二元结构,与社会经济政治相协调,实现高位对接,充分发挥县城优质学校的带动作用。
第三,“市区学校—县城学校—集镇中心校”常态交流,强化市县帮扶体系。中心城市具有一大批优质学校,理应对全市所属县域中小学产生辐射影响。受空间等多方面原因的限制,它不可能像县城学校一样实现“高位对接”,因此建立常态交流机制是可行之道。常态交流机制首先是“区—县教育主管部门”结对,并给予经费保障,其次是责任到区属学校校长、教师,再次是定期到县、集镇举办学校管理、教学教研交流活动,最后是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督导评估。
以乡村振兴为宗旨,满足乡村教师发展需要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战略之一。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乡村振兴必须振兴乡村教育,振兴乡村教育的关键是乡村教师可持续高质量地发展。一方面,能满足教师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另一方面,能满足教师对职业发展、专业发展的需要。新时代振兴乡村教育,必须解决教师以上两个方面的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二者不可偏废。
首先,满足教师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按照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理论,乡村教师必须有富足的物质生活,在法治、公平、正义、民主、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要也要接近县城水平。只有在这种状况下,教师才可能实现人自身的再生产,安心乡村教育,尽心服务,努力工作,潜心发展专业水平。
其次,满足教师对职业、专业发展的需要。乡村教师同样有追求职业幸福感和专业发展的内在需要,在乡村培养农民子弟成人成才,桃李满乡村,得到当地村民的尊重,是他们职业获得的最大幸福感。以乡村振兴为宗旨,持续加大对乡村教师的待遇投入,提供充足的专业培训,要实实在在地满足乡村教师发展需要。
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政府要重视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前瞻性,牢固树立一种意识,即优先发展教育第一要务是优先发展乡村教育;优先发展乡村教育第一要务是优先满足乡村教师发展的需要。正如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全国统筹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现场推进会上所讲,实施乡村教育底部攻坚就是补教育的短板,要补好短板必须切实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这一关键,才能实现提高学校育人水平的目标。
作者单位 | 安徽省合肥市教育局
文章来源丨《中国教师》2018年第6期
图片来源 | 网络
责任编辑丨范姜颐
进入6月,这一学年也进入尾声,期末考试即将来临。怎样帮助学生做好期末复习?各位老师,有什么妙招或者疑惑?
文末留言即可
入选“答疑解惑”的留言将有机会获得精美礼品一份,等待您的回答哦~
推荐问题
文末留言:推荐问题+您想推荐的问题
如果您的推荐被采纳,也将获得我们精心准备的纪念品一份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师范大学
承办: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编辑:《中国教师》编辑部
邮发代号:82-113
国内总发行: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CN 11-4801/Z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2051
▌合作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