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家关注 | 成尚荣:立德树人审美范式的实践建构

成尚荣 中国教师 2021-12-23

本文约5000 预计阅读时间7分钟


成尚荣,国家督学,原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小组成员。



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任务,是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改革研究的总主题。它的内涵十分丰厚,实施策略、途径、方式也多种多样。不同的学校要从学校实际出发,努力探索具有学校个性特点的切入口、突破口和生长点,逐步建构起校本育人范式。这样立德树人之花将会开满校园,五彩斑澜,多姿多彩,形成生动活泼的育人格局和气象。


江苏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以下简称通州实小)就是这样的学校。在特级教师王笑梅校长深入思考、精心设计与带领下,10多年来坚守并弘扬“以学愈愚”的校训,以中国美学精神为引领,发挥审美教育的独特价值,形成了“以美育人”的教育主张,以“以美育德”切入,以“生命语文”的实验推动“儿童生命美育课程”的开发,积极探索并逐步建构了立德树人的审美范式,创造性地深化课程改革,树起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


一、以美育德:让立德树人在审美中鲜活起来、美丽起来



通州实小的立德树人审美范式,有个独特的切入口,即以美育德。对此,王笑梅有深刻的思考,是个智慧的抉择。

       首先,这一抉择是基于道德与审美内在关联性的思考。

    立德树人,对道德的育人价值做了准确判断,是“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的生动诠释。以立德来树人,王笑梅他们是坚信不疑,也是坚定不移的,并进行了更深层的思考,那就是立德树人可以有不同的切入,从道德与审美的关系去思索和寻找。找寻的结果是,道德与审美早就自然地联系在了一起,两者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形成相辅相成的结构,这一结构本身就很美。他们发现,在中华文化的土壤中早就有两颗种子:一颗叫道德,另一颗叫审美,这两颗种子互相包蕴,形成一股向上的力量——种子的力量。确实是这样。孔子是教育家,也是美学家,有自己的美学思想。孔子以为,“里仁为美”[1],即以“仁”为邻才会美,才是美。从这一思想出发,孔子进一步阐发了自己的美学理想:“尽善尽美”。[2]所谓尽善尽美,是说美与德、善与美是统一的,“仁”是美的灵魂与基础,美则是善的温度与境界。据此,李泽厚提出了“以美储善”的美学观点[3],要以“审美仁爱的天地境界(悦志悦神)来度此人生……实现道德”[4]。通过这番学习与思考,可见王笑梅提出的“以美育德”是有理论依据的,它彰显了中华美学思想。

其次,这一抉择是基于“美的规律可以塑造人”的思考。

立德树人,首先是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树人;人的成长,树人的宗旨,总有规律可循。立德来树人是规律,而美的规律也可以树人。也许王笑梅对马克思的观点有深切的理解。马克思在将动物的生产与人的生产进行比较后,得出的结论是:“因此,可以说认识按照美的规律在进行塑造。”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人,是因为美有令人解放的感觉,解放的感觉必将引导至创造;是因为美意味着崇高,可以让人崇高起来,成为精神的存在。美的规律可以塑造人,当然可以塑造道德。马克思主义的美学思想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王笑梅提出“以美育德”的主张,正是对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的实践,并以此展开,形成以下教育核心理念的框架:美,是看得见的生长力;未来教育走向美学化;校园里激荡“美的旋律”;学校特色彰显“美品质”;学生发展是种“美历程”,追求的是“美生活”。值得注意的是,王笑梅将传统观念上的“美是看不见的竞争力”改造为“美是看得见的生长力”,这是她美学理解上的一大进步。换个角度看,以美育德也是通州实小教育核心理念框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大亮点。

最后,这一抉择是基于对社会与学校教育现状的反思。

可以说,以美育德是个古老的话题,也是一个崭新的话题,而当下的社会与学校正在忘却这一古老的经典文化精髓,开始偏离道德与审美的轨道。不仅道德呈现下滑现象,而且审美也被扭曲,道德与审美逐渐被分离。社会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欲不断膨胀,整个社会越来越功利化、技术化和浮躁。社会的物质化、技术化和功利化开始腐蚀学校,伤害教育,这种腐蚀与伤害是通过应试教育来完成的。应试教育为了分数,为了升学率,丢失了教育的道德良知,抛却了审美追求,道德教育与审美教育明显断裂,产生了道德与审美的同时下滑和道德教育、审美教育的双重困境。以美育德主张的提出与重申,正是对当下教育困境的反思、批判,高扬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

    

至此,我们不难这么来理解通州实小的“以美育德”:美、审美是育德的途径、方式,更是育德的境界;以美育德是立德树人的切入口,也是突破口,更是生长点。以美育德,让立德树人具体起来,可以操作;让立德树人鲜活起来,引导学生在审美中生长道德;让立德树人美起来,有温度,有快乐的表情。王笑梅和她的团队是有智慧的。以美育德,是个智慧的战略性选择。

二、儿童生命美育课程:儿童在沸腾的审美生活中站立起来、长大起来



以美育德不是空洞的口号,总得有落脚的地方;立德树人更不是虚泛的理念,也总得有具体实在的载体。无疑,载体应是课程,课程是立德树人、以美育德落脚的地方。王笑梅和她的团队一贯重视学校课程建设,在长期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建构了儿童生命美育课程。随着思考的深入和课改的深化,儿童生命美育课程不断丰富和完善,彰显了课程育人的力量,让立德树人越来越鲜明,越来越扎实,闪烁着异样的光彩。

      1.儿童生命美育课程是“第一课程”

“第一”,实为价值排序中的首位。无论是中国古代的“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还是“创新是第一动力”,“第一”都在言其价值的重要,让“第一”价值处于优先地位。亚里士多德曾提出“第一”的哲学概念,是指为其他具体哲学提供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哲学,“第一哲学”具有前提性和在先性。可见,王笑梅将审美课程作为“第一课程”不是随意的,而是有理论支撑的。英国著名的艺术教育家、教育与艺术批评家里德写过一本重要的著作——《通过艺术的教育》,其主题就是“艺术应为教育的基础”“艺术应为教育任何自然而崇高的形式”“教育的目的就是创造艺术家——善于各种表现式样的人”。按照里德的观点,艺术、审美应为教育的核心价值,“通过艺术的教育”,不仅在艺术教育本身,而且通过艺术去教育,去优化教育。王笑梅将艺术、审美课程作为“第一课程”具有深刻的前瞻性,是对学生发展的审美关切,还是核心关切。


2.儿童生命审美课程以“生命语文”为主导

语文是国家必修课程,在课程结构中具有主导性。同时,语文与艺术的审美距离最短,两类课程具有密切关联,语文课程应当充溢审美性。此外,用尼采的话来说,所谓艺术,所谓审美,是对生命的刺激,是生命的唤醒与抒发。因此,建构“生命语文”,并以此推动儿童生命有关课程是顺理成章,并且是相得益彰的。王笑梅的生命语文,就是为儿童构筑生命的林子,让儿童在林子里自由呼吸,在语言文字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提升中过积极有意义的语文生活,其审美性、生命性是不言而喻的。这一在文化土壤里深耕的课程,自然拥有无限的魅力和生长的力量。生命语文开始照亮儿童生命美育课程。


3.儿童生命审美课程以“蕊春文化课程”为主干

蕊春园,是通州实小对校园的命名。这是文化的命名,文化命名的结果是个文化的故事。因此,蕊春园似花园,但不是花园,而是校园,是个具有浓郁审美色彩与意蕴的时空结构。就在这丰富的时空结构里,它演绎着多少美的故事;蕊春园不只是一般的校园,而是一个课程的群落,是通州实小儿童生命美育课程中一个十分闪亮的部分,起着主干的作用。这一课程群落,像天上的星星洒落在校园的角角落落。王笑梅和她的团队将课程划分为“实景化”的——纯美的自然读本、唯美的自然诗集、静美的自然感受;“原型化”的——让学校的物态园拓展其意象;“美学化”的——指向儿童求知、练能、观道的学习要义,从单向到多向的学习呼应,富有创造性的多元学习方式;“微格化”的——在微项目中充溢审美、生长道德、润泽生命。其实,蕊春园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印证、诠释着马克思关于环境的理论,即环境可以塑造人,人也可以创造环境,同时印证、诠释着权威的关于学校的理论,即学校是个特殊的环境,这一环境要净化,还要优化。王笑梅和她的团队,将通州实小创造成一个有准备的环境——为了儿童生命的丰盈。


4.儿童生命美育课程以美的体验、发现与创造为课程学习方式

课程原义是跑道,我们往往注重“道”而忽略“跑”,“跑”则喻指课程学习方式——经历,经历探索、体验、发现。这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王笑梅将“道”与“跑”紧密结合,以“跑”来带动“道”的延伸与丰富,她将这一学习过程称为“让童年与美相遇”,而且形成一个结构与序列:与生态之美相遇,与史实之美相遇,与生活之美相遇,这一切都与生命相遇。相遇,实为对话,而对话实为语言的狂欢。可见,通州实小人的理念系统中,美已不仅是一个客观存在,倘若没有主观的参与,没有在经历中的探索、体验、发现与创造,儿童不会有真正的美的概念和精神,也许这叫育美的历程吧。它是“儿童生命美育课程”的真切含义。


以上这一切,都在引导过一种生活。被誉为美学之父的鲍姆加登,曾论述过美与教养的关系,指出“美即教养”,即“一切美的教养”,这一论断中包含着美与德的双重建构。他又指出,一切美的教养能激发起美的天赋才能,并成功转化为审美情绪,进入“沸腾”的审美情绪状态。[5]王笑梅和她的团队,不断地让儿童的审美情绪沸腾起来,因而进入最佳的道德与审美相融合、相提升的境界,为立德树人审美范式提供了课程支撑和美学支撑。


三、做美丽教师:让理想与使命、青春与智慧在立德树人审美范式中激荡起来、灿烂起来



任何一种育人范式都是人创造的,是校长和教师共同努力、深入探索、精心建构起来的。如果说儿童生命美育课程是“第一课程”,那么在通州实小,教师则是“第一资源”或曰“第一创造力”。这恰好呼应了联合国教科文等组织联合提出的一个时代命题:复兴始于教师。我始终认为,教师发展是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将其称为学校发展的制高点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否则梅贻琦先生为什么有“大师之谓也”的名言呢?

    对于做什么样的教师,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鲜明地提出:要做好教师。通州实小遵循这一要求,提出一个朴实而响亮的口号:做中国好教师,做以美育德的中国好教师。好教师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又是最高要求;是对所有教师又是对名师的要求。再做一个比喻:好教师是一片高地,名师是高地上耸立起来的高峰。没有高地,哪儿来的高峰,但没有高峰,高地也是平庸、静止的。王笑梅用高地托起高峰,用高峰提升高地,这是她又一智慧的战略抉择。其实,她本身正是这一抉择中走在前面的人。

高地也好,高峰也罢,离不开道德,高地首先是道德高地,高峰首先是道德高峰;也离不开审美,高地是审美高地,高峰是审美高峰。而道德与审美的相遇是统一、是智慧的,而智慧是美丽的。通州实小的教师要做中国好教师,就是做智慧教师,做美丽教师。其一,“每个教师都成为美丽的课程符号”他们有形象化的表达:“蕊春物语”的师德、“题诗相联育诗心”“美学书籍美散步”——美丽的符号以师德为灵魂,以专业为核心,以阅读为支撑。其二,“每个老师都经历卷入式的课程研讨。”教师是课程开发的参与者,从研讨开始,卷入式的研讨不只是策略和方式,而且是氛围和生态。在这样的生态中,教师才可能从研讨走向创造。其三,“每个教师都自觉引发课程追问”无须做过多解释,它是追问式反思的方式。好教师应当成为“反思型的实践家”,反思型的实践家有着内在之美。如此等等,通州实小梳理了好教师成长的课程路径。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只是从课程角度来探讨。其实,这里隐含着另一问题:教师成长是专业发展过程,但首先是“教师发展”过程。在“教师发展”的宏阔背景与整体框架中,教师专业发展才会有大视野、大格局、“大美丽”。

值得关注的还有另一问题:王笑梅和她的团队都在实践中,也在研究中,努力做一个优秀的儿童研究者。这里用得上“第一专业”的观点:儿童研究是教师的“第一专业”。第一课程、第一资源、第一专业,揭示了通州实小做中国好教师的理念、策略、路径、方式。王笑梅和她的团队演绎了最美的教师成长诗篇,理想与使命、青春与智慧在教育和审美教育中激荡,构建了立德树人审美范式,当然也在育教师。

 

参考文献

[1][2]马兰主编. 图说美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5:36,37.

[3][4]李泽厚.人类学历史本体论[M].青岛:青岛出版社,2016:106,123.

[5]朱立克主编.西方审美教育经典论著选[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5:总序2.




推荐阅读


作者系国家督学、原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小组成员

文章来源 |《中国教师》杂志2018年第8期

图片来源 | 网络

责任编辑 | 孙昕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师范大学

承办: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编辑:《中国教师》编辑部

邮发代号:82-113

国内总发行: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CN 11-4801/Z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2051

▌合作数据库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