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Mr.children MV+《海角七号》+《欢乐好声音》=《缝纫机》,成功一定有方法!

2017-10-08 Bronn 一起拍电影

文|Bronn

 

作为大鹏导演的第二部电影,《缝纫机乐队》搞笑的基础上添加“摇滚梦”情怀,爆笑之余引发观众的回味。虽然在开始排片较低的状况下没能展开突破10亿的逆袭,但目前依旧依靠着好口碑开始了对每日第三顺位的冲击。

 

大鹏早期走的是音乐和主持道路,后来凭借着《煎饼侠》加入国产电影10亿俱乐部,加上《缝纫机乐队》首映的高评分,这些足以说明他对于喜剧创作有自己的理解,对市场定位也有清晰的认识。

 

虽然《缝纫机乐队》与《煎饼侠》的票房差距很大,但它在人物和笑点上是精心设计和布置过的。缝纫机乐队的内容依旧有我们值得思考启示的地方。


Mr.childrenMV+《海角七号》+《欢乐好声音》:《缝纫机乐队》的秘诀,是在被市场认证过的基础上进行升华

 

看完《缝纫机》,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我们可以从这些角度来看:类型/立意/故事核心/大纲结构框架/人设/人物关系/情节节奏/细节笑点。

 

因为有《海角七号》、《欢乐好声音》、《闪光少女》等音乐题材电影在前,《缝纫机乐队》免不了被拿来做一番比较,其中对比最多的是十年前的《海角七号》《海角七号》《欢乐好声音》。但可以说,大鹏也有着自己的思考和求变。

 

《缝纫机乐队》中,岳云鹏饰演了一个“妻管严”的音乐老师。因为怕老婆,所以他不敢参加胡亮的乐队。但他并没有置之事外,而是让同样热爱音乐的女儿希希参加了乐队。Mr.children  MV《Kurumi》里,同样有一位“妻管严”——身为乐队贝斯手的奶爸。而整个故事的框架也都都相同,这也是经过验证足够点燃观众的框架内容。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t0012z5hx43&width=500&height=375&auto=0

(Mr.children  MV《Kurumi》)

  

在《缝纫机乐队》中,它将奶爸的形象一分为二——奶爸本人和他身后的孩子,也就是《缝纫机乐队》中的乔大山和希希。

 

而它的人设则有着《海角七号》的影子,影片中的键盘手都是小女孩。鼓手也都是草根出身,并且寻爱未果。主唱都是没有出人头地的摇滚歌手。吉他手的年纪都很大,梦想一直被打压。细看于大爷的角色,神似那位推销酒的马拉桑,就连表演服装也都是由赞助商统一提供的。

 

相较于《海角七号》中浓厚的悲情色彩,《缝纫机乐队》虽然有情怀,但大鹏给每个角色增加了更接地气的喜剧元素,让乐队的五个成员在个性鲜明时兼具喜感。《缝纫机乐队》的人设灵感可能来源于此,也有可能是音乐题材电影的人设就该是这样,已经形成了一个套路,之所以这样设置人物,是因为《缝纫机乐队》想要抓住各个年龄段的观众。

 

《缝纫机乐队》中,从主唱、贝斯手、吉他手、鼓手和键盘手五个人的人设来看,覆盖了老年、青年和少年三个年龄阶段。不同的年龄段意味着人物之间的差异性更大,故事本身的戏剧冲突也会有所提升和增加。

 

单从喜剧效果方面出发,岳云鹏肯定比希希更具“笑果”,但是从人物设置的层次感来看,希希却更胜一筹。在电影中,担任丑角的乔杉表现得足够出彩,如果再加一个岳云鹏或者类似的丑角形象,则会相互影响。重复叠加的人设会造成1+1<2的局面。

 

MV中表现的是一种痛苦和感人。电影的改动,可以让故事更有深度。为了延续自己的梦想,或者是一种音乐上的传承,乔大山将女儿送上了音乐的道路。这样的改动既体现了理想,又表现了父爱,一举两得。

 

跨越三个年龄段的人物设置,也有着更具商业价值的所在——抓住各个年龄的观影人群。

 

韩童生老师饰演的吉他手杨双树,针对的是那些曾经有过或者还在坚持摇滚梦的上了年纪的人。他代表的是那些摇滚老炮儿们。

 

鼓手炸药操着一口台湾普通话,外表俊朗,内心还藏着一个爱情故事。很明显,炸药符合年轻女性观众的口味。

 

贝斯手丁建国的人设,与《煎饼侠》中的柳岩一样,为的得俘获“屌丝”的心。据说程宫和丁建国的那场吻戏拍了八次,再加上影片最后,丁建国与程宫一同前往北京,简直就是“屌丝男士”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身为一名小学生,键盘手希希顾及到了年龄更小的观众。重点是,影片中与父母的互动,关于学钢琴还是跆拳道的争执,不正是当下兴趣班浪潮的生动体现么。

 

胡亮,影片中的笑点担当,看完影片之后,观众会分不清他和程宫到底谁是主角,因为他的戏份感觉比程宫还要多。虽然有些喧宾夺主的意味,好在笑点够多,观众无暇思考。


  

作为《缝纫机乐队》的灵魂,程宫这个人设抓住了热门喜剧的核心要素:小人物、成长以及如何实现理想。程宫的形象没有特定的针对人群,凡是进到电影院的人,都能感受到他的心路历程。这种适用范围广的人设,对市场的契合度更高。可以看得出来,这部《缝纫机》的主角与周星驰的电影一样,甚至发型都很像。

 

与MV相比,《缝纫机乐队》在格局上有所改变。MV中的四位中年大叔在演出结束后,仍旧回到各自的现实生活中,这次演出就像昙花一样,短暂而美丽。电影里,缝纫机乐队在大吉他广场迎来了集安市摇滚青年的支持和鼓励。从表现平凡人物转到表现一个群体,有人觉得是升华,有人觉得是鸡肋。这里就见仁见智了。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国产喜剧的“好习惯”

 

纵览近几年的国产喜剧,许多作品都可以找到其他优秀作品的影子。

 

2010年的《人在囧途》和1987年的《飞机、火车和汽车》



2012年的《泰囧》和2010年的《预产期》


 

《夏洛特烦恼》与《时光倒转未嫁时》,《煎饼侠》与《包芬格计划》,包括《情圣》则是直接买了《红衣女郎》的版权。

 

上述影片的成功,除了将影片焊上性格鲜明的人物标签外,还在于将以往被观众认可的影片进行了重组和解构,然后结合市场需要,进行成功的本土化。比如《泰囧》中微博、星座、手机中病毒以及“北京更堵”等桥段的设计,使得影片贴近目标观影人群,找准了他们的笑点所在。

 

《缝纫机乐队》中的笑点,与当下社会的契合度很高。本土化的笑点设置,能够让观众在笑过之后有所思考,因为它离我们的生活更近。如果是一个架空的故事,观众在看的时候就不能很好的融合进去。可能笑得挺Happy,但笑过就笑过了,并不会有感同身受的回味。也有可能在笑过之后有所思考——我为什么会尴尬地笑?

 

与《泰囧》之类的喜剧一样,《缝纫机乐队》的末尾,乐队演出结束后,希希、炸药和杨双树三人站在站台上,程宫和丁建国一同走上去往北京的列车。这里没有点明二人的关系,电影将想象的空间留给了观众。虽然很套路,但是这样相对大团圆的结局,符合国庆档合家欢的氛围,也是影片本土化的一个体现。

  


作为国产电影中的票房收割机,喜剧电影的竞争一直激烈。谁能在类型化下成功地“反套路”,谁就能够在喜剧电影中杀出重围,收获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

【招聘】主编、记者【北京】

工资翻倍、送股份!详情 点此穿越~


  三大媒体矩阵  

更加垂直,更多干货,信手拈来!



51 28725 51 14745 0 0 5828 0 0:00:04 0:00:02 0:00:02 5828>

原创内容,转载请附上版权信息及作者署名


“一起拍电影”已入驻今日头条、百度百家、界面、一点资讯等渠道,覆盖娱乐产业核心人群


投稿、商务合作、加群,请后台回复“合作”


微信:15201655723

邮件:285295690@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