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电影发行公司TOP100权力榜出炉:光线、华谊、影联稳居前三!

樊烟 山甲 一起拍电影 2019-05-06


文|樊烟 山甲


在中国电影产业链中,制片—发行—放映是最不容忽视的三大部分


一部电影想要取得好的票房成绩,除了亮眼的主创阵容、好的剧本情节和高质量的影片内容外,还需要好的发行团队。

 

一起拍电影(ID:yiqipaidianying)深度走访各影视公司一线发行人员,按业内影响力、业务执行力、2017活跃度、发行影片数量及影片票房成绩等各项因素,梳理出中国发行公司(含综合影视公司)的前一百名。

 

影片发行分为主发公司和协发公司,按发行过程又分策略制定和发行执行。


主发公司制定发行策略,安排全国路演、票务合作、点映、喷绘、异业合作、户外硬广和物料等,协发公司主要分包一部分发行业务,如负责某一区域、某几个省份的发行工作。


需说明的是,本榜单发行影片一栏中,该公司参与的主发行影片和联合发行影片都计算在内。另外,许多发行引进片的公司在影片推广方面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榜单未计算在内。


排名规则:


1.本榜单涵盖纯发行公司以及有发行部门的大型影视公司;


2.排名以公司综合发行实力为主,同时重点参考2017年的发行数据;


3.发行影片数量多的公司排名优先;


4.发行影片票房高、质量高的公司排名优先;


5.全产业链布局的大型影视公司,相对纯发行公司排名优先;


6.在业内声望高、活跃度高的公司排名靠前;


7.发行过“爆款”影片的公司排名靠前;


8.在梳理公司的发行作品时,主要考虑主发行作品,但联合发行作品也在参考之列;


9.表格中的票房是代表作品单片的票房,而不是总票房;


许多发行公司已成长为综合影视公司


许多发行公司已逐渐成长为涵盖电影投资、制作、宣传、发行,艺人经纪等业务的综合性影视公司。例如光线、博纳以发行起家,现在已成为成熟的综合影视公司,纯发行公司数量并不多。



发行位于电影产业链的中游,过去,专门做发行业务的公司在做大做强之后,业务逐渐向电影产业链的上游蔓延,例如由发行公司转变为制片、出品公司。产业链布局越完善,越能在业界掌握话语权。


但是,除了这些综合影视公司,还有许多新生代的纯发行公司正在崛起,这些新生发行公司也成功发行了不少影片,取得了不错的业绩。

院线在发行业务中的话语权一直强势


由万达主导,联合大地时代电影发行、广州金逸影视传媒、横店电影院线共同投资的五洲电影发行有限公司,以及15年由上海电影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时代电影大世界有限公司、江苏幸福蓝海院线有限责任公司、四川省电影公司、河南奥斯卡电影院线有限责任公司组成的四海电影发行联盟,就是很好的例子。


 

这些院线公司作为电影产业链的终端,凭借丰富的院线渠道资源强强联合,在进入发行领域后,不仅能在电影产业链中掌握更多的话语权,势必也将对单一的发行公司和制片方下属的发行业务产生冲击


许多影片的发行方在联合发行时,会首要考虑与院线公司联合发行。

 

票务平台在发行业务中的话语权逐渐升高

 

在过去,许多发行公司都是采用传统的发行方式,例如地推活动等。现在,随着猫眼、淘票票等互联网平台从过去的电商平台进入电影产业链的中游、上游,不少发行公司已经转变发行方式,利用互联网思维进行发行。


2016年的票补大战仍让人记忆犹新,今年随着电子票务平台基本格局已定,电子票务平台进入稳定发展期,中国观众网络购票习惯已经形成


未来,票补仍会是电影发行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而影片质量则是票务平台关注的重点。

 

正如独立影评人大米聊电影所言:“电子商务平台开始越来越注重内容的质量,很多电商平台开始和电影制片公司进行战略合作,利用大数据进行精准营销,发行上也更多注重电影品质,减少了“票补”和“保底”的比例。”


 

值得一提的是,互联网的作用是在增加,但落地发行的工作依旧会在一定时间内扮演着它重要的角色。虽然不同于以往,但一涉及到具体的执行,或者没有足够的费用支撑片方进行大量的线上攻势,原有的线下发行依旧是最有效的。

 

老牌公司地位无可撼动,新兴发行公司蓬勃发展

 

过去,中影一直是电影界的龙头大哥,光线、华谊等老牌电影公司在发行界地位无可撼动,但阿里影业等后起之秀抓住了互联网发行思维,势头强劲。


除此之外,位于榜单腰部位置的许多新兴发行公司也成功发行了不少影片,这当中不少公司凭借发行动画片、国产恐怖片取得了不错的业绩。而“爆款”依旧为王,发行过《战狼2》《捉妖记》《美人鱼》这样的项目后,影联、联瑞都在业内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溢价和票房保底,会成为电影行业的常态


近年电影行业迎来“拐点”,在优质影片稀缺的情况下,一线的影视公司完全有能力垄断优质大片的投资和发行,根本轮不到新公司参与。


这也是为什么往往一线大佬都不愿意参与高风险的保底,而一些新兴的影视公司反而是保底发行的忠实拥趸。

 

这些公司为了取得优质影片的发行权,要么接受溢价,要么保底发行。事实证明,保底发行的确让新公司拥有了挑战资深公司的机会,并成为一些跨界资本以及影视新贵快速切入影视行业的捷径。


比如通过保底《天脉传奇》奠定江湖地位的于冬,保底《心花路放》的北京文化,参与保底《美人鱼》的和和影业、联瑞影业,都是一战成名。

 


溢价其实是市场成熟的表现,而不是黄牛加价。这是一种可以降低每个人风险的一种金融杠杆,并且可以提前回收资金,同时也让更多人在中间收益的一个业务形态。


溢价的作用就相当于保底发行一样,可以提前回收一部分钱,把资金流转速度再加快一倍。甚至有的影片在保底发行之前还可以再溢价一轮卖出去,可以说是双重保险。

 

如果不溢价,或者不保底发行,那么新公司按照原有的游戏规则,肯定是对原有的大公司有利。


他们有资源,有人脉,有好项目。并且提前把一些IP搞到手,提前把一些艺人签到手。所以新公司根本没有入场的机会,如果你想拿到好片子,就必须接受溢价。但这并不是坏事,只要你能判断最终市场票房,并且在安全系数之内投进去,就仍然有得赚。


发行公司也会出现更多的入股或并购

 

虽然每个公司都会布局到发行领域,但依照目前的态势来看,仍然还是有许多队伍和人才都在独自作战。未来业务的广泛化、地区化、专业化会越来越明显,职业的区域发行人以及队伍也会更被需求和受到大家的争抢。


假若一家公司只拥有极少的片子,但养着发行团队,势必是巨额的费用且效果位置,倒不如外包给其它专业团队。 

一方面,有实力的大公司,在进入行业或是布局行业的时候,为了打造生态闭环,从而进行对发行公司的入股甚至并购,达到它们的目的。


另一方面,非常多的发行公司在人才稀缺的情况下也会选择吸纳一些小发行公司,或者在自身发展到一定规模后试图走入制作策划环节,从而寻求资本和大公司的协作。双方都会有需求,入股和并购会是未来的必然趋势。

【招聘】主编、记者【北京】

工资翻倍、送股份!详情 点此穿越~


  三大媒体矩阵  

更加垂直,更多干货,信手拈来!



原创内容,转载请附上版权信息及作者署名


“一起拍电影”已入驻今日头条、百度百家、界面、一点资讯等渠道,覆盖娱乐产业核心人群


投稿、商务合作、加群,请后台回复“合作”


微信:15201655723

邮件:285295690@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