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讲武生:《药神》票房4天破10亿,中国电影迎来现实主义高光时代
文| 曹乐溪
上映不到4天票房破10亿,上座率接近40%,豆瓣评分9.0......《我不是药神》可能注定要成为2018年电影行业的“封神”之作,也点燃了整个暑期档观影市场的热情。
在北京798的一间书店,一起拍电影见到了影联传媒总经理讲武生。连续两年参与《战狼2》、《药神》这样的爆款影片发行,令影联传媒成为行业内备受关注的发行公司品牌,也让人好奇这背后究竟是运气的成分,还是方法论的必然。
我们聊到电影创作的缘起以及幕后投资的细节。讲武生坦言作为联合出品与联合发行方,影联曾经对《药神》有过保底意向,“虽然最后没保有点遗憾,但很高兴一部好的作品能让主创团队获得更多的价值回报,这是公平的,也是符合市场发展的。”
一部制作成本7000万左右中等体量电影,如何能获得点映破亿的奇迹?《药神》的成功,会掀起中国电影市场、观众包括资本对于现实主义题材影片的追逐么?
我们试图寻找答案。
「从上影节千人观影到1.4万场限时全开点映:《药神》是怎么做到的?」
《我不是药神》未映先火、点映破亿的成绩,除了电影本身品质过硬,也得益于电影宣发决策层对于市场的准确判断和快速反应。
“首先并不是什么题材都适合做点映,比如悬疑题材就不适合。”讲武生认为,点映要达到的目的无非两个:测试市场和带动热度。“此前我们做《大圣归来》的点映,就是因为当时国产动画片难以形成现象级观影,需要通过市场点映来带动大家对影片的关注度和热度。”
而此次《我不是药神》有宁浩、徐峥监制保驾护航,本身就具有很高话题度,因此点映更多是为了测试市场。与《大圣归来》分两周做3次点映的策略不同,《药神》选择在今年上影节期间举办千人观影,首先行业人士的评价迅速在业内点燃口碑,并带动舆论热度。
面向普通观众的点映在电影上映前一周的6月30日开启,并连续多日在黄金时代限时排片。讲武生告诉一起拍电影(ID:yiqipaidianying),在全国普排1.4万场左右、限时1-2小时的情况下,点映上座率20%是个界限:“高于20%即为不错,低于15%的话热度完全不够,提前消耗了大家的热情,同时又不能造成话题发酵,对后期排片也有影响。而我们保持了将近25%的综合上座率,说明热度极高。”
为了保持热度,7月1日《药神》增加开放了一小时点映,排片翻了一倍。“趁着周一首映礼的舆论高涨,我们在周二和周三连续进行了黄金时间段的两小时点映。点映最怕上座率走低或者持平,但通过周二的点映,我们发现上座率竟然还高于周末,这是不寻常的,证明影片的热度大大超出预期。我们原计划的票补实际消耗不到一半就停止了,因为热度已经不再需要靠价格促销来拉动。”
周二晚上11点左右,宣发团队快速做出决定:让《我不是药神》提档至周四上映。一方面是大家认为时机已到,“如果不提前一天上映,你就等于热度没接住”;另一个问题是周末点映后陆续有盗版资源流出,“片方启用了三支防盗版团队依然不够,每天有近千个盗版链接涌现。这样的情形下我们必须提档,不然盗版流的威胁就会极度增加。”
「爆款频出的方法论:掌握“卖点”、“焦点”和“售点”很重要」
不难发现,《我不是药神》背后的发行团队,正是去年创下票房奇迹的《战狼2》发行方北京文化和影联的组合,“这次的宣传方麦特也是我们的老伙伴。”
讲武生解释了各自的分工:北京文化是投资主体之一和主发行方,影联作为联合出品方和联合发行方,主要发挥发行战略上的经验和进行部分策略执行;淘票票作为票务上的主要合作平台参与联合发行。五洲发行亦有贡献。“重大的宣发策略,由出品方坏猴子影业与发行方和宣传方共同来决策和制定。”
电影内容与宣发的关系,一直是行业内经久不息的讨论话题。去年10月底看完《药神》初剪版后,讲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这部电影即使不用任何宣发,票房也能在12亿+。而好的宣发一定会给影片增值很多,其中的空间很大。”
宣发的价值究竟体现在哪里?讲武生认为宣发是继剧本创作、制片创作、剪辑创作之后,电影作为产品的第四次创作,其价值可以总结为卖点、焦点和售点:卖点依靠宣传团队对于电影核心价值的判断和认知;售点考验发行团队对市场发行空间、发行策略和竞争对手的把握,焦点则需要宣发共同配合,通过路演、发布会、其他社会活动等,来制造电影做事件营销的机会,吸引社会大众关注。
比如档期选择,就像是排兵布阵打一场硬仗。《我不是药神》在3月左右就超前定档在暑期,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团队对于电影票房、品质和影响力的自信。
“如果是强片,就放马过来,通常是别人躲你,”讲武生笑道。“徐峥+宁浩+文牧野的组合,大家都会觉得这是一个‘优良级选手’,同类作品不会和其竞争。当然,也会有一些偶发性因素,最初《爵迹2》也是定在这个档期,临时撤档后别的片子又来不及进入。”
“在什么时机、用什么手段,和怎样的竞争对手打一场多大规模的’战争’,这些都很重要。档期选择差了,损失的可能是一半票房,”他认为。对发行公司而言要考虑很多,甚至包括不同档期的公众消费情绪,“比如暑期档视效片比较抢眼,国庆档青睐喜剧。春节档若没有1亿宣发费,那’进场门票’都没有。”
从2014年发行《心花路放》,到2015年《大圣归来》、2016年《百鸟朝凤》,2017和2018年暑期档影联又连续发行《战狼2》和《我不是药神》这样的爆款影片,显然不仅是运气使然。
其中的选片策略和方法论有哪些?“其实就是以普通观众的心态,去观察每一部电影。”讲武生谦虚地表示自己不是专业电影人,而是销售电影的销售员。“我自己就是一个消费者,所以更能感受到电影对于普通观众的力量。”
“如果说有诀窍,那就是看懂、看到和共情。”在讲武生看来,一部好电影首先需要叙事结构合理,没有故弄玄虚。电影品质的精良程度和创作者的用心同样很重要,而这些其实普通观众都能够看到。“最后是价值共情,我看完这部电影是否能与角色、与主创产生心理共鸣。这样的影片,是影联有信心发行的影片。”
讲武生表示,影联有将近20人的专业选片团队,每周都会接到三四十部电影,通过大面积地看片、看剧本和素材,再结合一些营销发行和数据人员的协作,过滤掉不合格的项目,最后再由自己拍板。
“大家也有不一致的地方,但只是对价格、市场发行结果的判断不一致,而不是对电影品质上的意见差异。”对于影联的选片体系,讲武生言语间流露出自信,“好片子只有我条件上拿不到的,不会有主观上放跑了的。”
「《药神》掀开中国电影崭新一页,但现实主义题材的爆发远未到来」
随着《我不是药神》票房与口碑一路高歌,舆论的兴奋点也由探讨一部电影的成功,转向了热议中国现实主义题材崛起。
“现实主义”在电影领域的概念似乎一直模糊不清。去年末《芳华》与《前任3》的票房强势,一度让人们认为国产现实主义电影已经进入高产期。
但现实真的如此“丰满”么?“’现实’和’现实主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讲武生认为,多数当下的电影作品都与现实有关,但只是反映了现实的某些侧面。“现实主义其实是一种主张,它来源于现实并具有普遍意义,是当下社会矛盾和冲突的集中体现。比如《活着》,李杨的《盲山》《盲井》《盲道》系列,以及《百鸟朝凤》。”
“我们经常说某部作品具有标杆性意义或典范性价值,当初《大圣归来》让大家对于中国动画的信心和兴趣激增,也吸引了资本的关注。我相信《药神》同样能会吸引大批电影人对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兴趣和投入,但这绝不意味着普遍性的成功,或者马上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品。我们还没有准备好,从投资和创作的角度都不要盲目,”讲武生坦言。
在他看来,《我不是药神》的成功是优质内容与制作团队、宣发团队凝结的智慧,也有时代和社会大背景的支撑。
“过去爆米花电影一直是好莱坞的擅长,而中国的现实主义电影一直走得磕磕绊绊,无法形成很完整的体系。这是因为过去20年中国社会极度转型,创作者抓不住现实,大家都在适应这个经济形态下的娱乐消费市场。草根文化和草根娱乐似乎被认为是生活的本质,粉丝型电影、无厘头电影大行其道。”
《药神》在2018年的横空出世并非偶然,它是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心理结构趋于稳定的显性标志,也是对于社会舆情与观众宽容度,甚至是更高层面心理宽容度的一次检验。
讲武生提到当下流行的消费升级与中国中产阶层的涌现:“中国社会如今迅速从葫芦形结构开始向橄榄形结构转型,中产阶层人群增多,他们收入相对稳定富足,对现实主义题材的关注更高。他们会思考生活,而不再像以往人们仅仅满足于电影的娱乐性。”
当社会的大多数群体,将对时代命运、集体命运的关注转移到对个体、对人性的体恤与共情时,《药神》们才会真正破土而出。
“从《战狼》系列开始,那么《药神》就是现实主义题材的标志性电影。《药神》若早几年发,可能不一定能引起现在这样大量的反馈和思索,整体社会的进步,使这部电影生逢其时。”
而在并不遥远的未来,随着中国电影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与市场的日趋成熟,更多直面社会现实、与观众寻求心理共鸣的电影,由单枪匹马演变为规模化甚至品牌化涌现,似乎不再是天方夜谭。“作为独立发行公司,影联会一直坚持为这样的电影服务,”讲武生认为。
中国电影需要《药神》,更需要持续稳定产“药”的匠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