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顶果钦哲大师给法国三年闭关者的忠告 | 探究心性

2017-09-07 鲜花天降的法缘


为了探究心的本性,我们必须要了解:
所有关于一切的凡俗心念,只是空而无实。

迄今为止,我们一直都是所谓心这个东西的奴隶,
被迫无助的流浪于轮回诸有。

现在,我们必须逆转此状,而取得对自心的掌控。
而这样做,会变得容易的话,
那是由于我们已经有了某些真正的见解——洞悉此心如何是空。

但,仅仅怀有某些模糊的心之空性的观念,
例如这样想:“好的,大师们就是这样说的嘛”,
或者“经典就是这样讲的哦”,
这些都不会有助于我们认出自己颠倒感知的虚妄无实。

将你的注意力转向内在,之后,让你的心放松。
你会注意到不仅仅是只有一念,而是有许多念头。

例如,当你想到自己的妈妈,这是一念,
之后它将唤起所有类型的其他念头,诸如回忆她对你的慈爱。

或许她还活着,你会想到去探望她,
若她已经不在人间了,你会感到伤感。
这是贪着之念。

如果你想到自己的敌人,
思维他们曾伤害你的方式,
以及未来他们一定会如何对你,
还有你必须找到除掉他们的方法,
这些是嗔恨之念。

你或许会惊讶:
究竟这些贪嗔是来自哪儿?
实际上,
它们来自错乱的信仰于有个所谓"我"的存在。

这样的一个“我”,在哪儿可以被找到呢?
它是在身体里,还是在心里?

如果你真的探究身体,
检查它的每个部分——血肉骨皮,
你甚至找不到任何所谓的身体,
那么,又何来自我的住处呢?

而另一方面,这心,是无实的,
那么,这“自我”又如何能驻留在它之中呢?

实际上,这自我仅仅是一个概念或一个念头。
在一个念头里,并没有任何的位置,
而且没有什么能够住在其中,
但仍旧——一个念头的力量,
诸如关于妈妈的念头,
会导致我们去思维另一个念头:
关于她对我们的慈祥,
以及接下来会激发我们想要去见她的希望之念。

如果我们对此过程更为详尽的探究,
我们可以看到:当我们正在思及妈妈的慈爱之际,
那对妈妈的最初之念已经不再这儿了,它已经逝去了。
而我们要探望她的念头则尚未发生——它尚未来到。

一旦我们探究于它,
这当下的关于我们妈妈的慈爱的念头,也不在了;
它已经转成未来的念头——要去探望妈妈之念。

这意味着:
过去、现在、未来之念,并不能同时存在。
而我们也只是使用这些过去、现在、未来的术语,
便于沟通交流而已。

过去已经离开了,好像一个死去的人,
而未来根本不存在,
事实上,也没有所谓的现在之念,独立于过去、未来而单独存在。

在我们思考妈妈之前,
那个当下之念尚在未来;
之后,当我们思考她,它是现在的;
最后,当我们想到她的慈爱,它已经成为了过去。

由于一个念头穿越三时,那么这就说明它的无常性,
而任何无常的,就是空的。
由于一个事物是空的,
那么,它就可以按过去、现在、未来之过程来转变。

请想一下一个镜子的表面:
由于它是空的(不以任何特殊的方式固着),
影像就会显现于其中。

当一个人的形象出现在一个镜子里时,
这影像类似那个真人,
但是这个人的脸,既没有走进镜子里面,也没有转化成它的表面。

这面容的影像之所以显现,
是因为相关因缘的关系:
包括镜子的明晰,与人面在其前的呈现。

面容之相,与面容自身,二者非一。
影像乃无情,当真实面容不在时,它也就消失了。
当脸触及到火就会被烧灼,而影像则不会。

然而,面容之相,与面容自身,二者又非尽然不同,
因为缺少了人脸,就不会出现面容之相。
而这个人采取某个特殊的表情,
例如笑、怒,影像亦会如是变现。

因此,念头与影像显现似真,
——仅仅是在当我们不能检视它们,或更细致的探究它们时。

如果我们暂停对它们的认同,
我们会发现尽管它们显现,它们却并未实存。

而且,对这些现象而言,这不仅是真的,
对迷乱轮回体验里的所有显现,也是如此:
它们看似足够真实的存在,
——只要我们没有深入的检视它们。

然而当我们去检视的时候,
我们发现:它们并无实存,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指出它们为:
“未经探查的,看似真实的”。

一旦了解于此,发展,并稳固之,
那么它就会自发持续了,
这就是我们称之为“觉受”的。

当我们越来越娴熟于此,
那么心就不再受贪、嗔之念所动摇,
这就是所谓的“证悟”。

当我们以此方式再三的检视念头,
我们会看到尽管它们没有真实存在,然而它们会显现,
尽管它们显现,它们没有实质。

于此同时,我们懂得:
过去、现在、未来之念是如何仅仅作为名言、标签而存在着的,
而此外再无任何真实。

如果我们拥有了这种了悟,
那么无论我们是想念自己的妈妈,
还是回忆她给我们的慈爱,
我们都不会屈服于贪着之念。
同样,
我们也有线索能够舍弃嗔恨敌人之念。

最初会有些困难去克服贪、嗔,
但经由再再的练习,
会更加容易。

如果你可以克服贪、嗔,
你不会再聚积业力。
继而,如果在贪、嗔的感觉消融之后,
你探察到心的无改之境,
你会发现心性。

只要是没有太多的念头升起时,
那就贯注集中的探究心之本身。

而当有大量心念之时,
则以上述的方式去检视它们。

如果你真的娴熟于再三的如此修学,
心性的认出——会自然、任运的发生。

心不再被念头所捕获,
甚至念头升起,而不会有任何真实的力量,
并且不需要去分析、检视它们。
安住在此心的无改之境,
会非常的简单。

但是,
如果你不能抵消贪嗔之念,
那就重复探查之过程,
当你有念头,不要焦虑的想:
“在禅修时我不应有念头!
现在这么多的念头出现在我面前!”

只是径直的观向任何心念的本质——
不论是善、恶之念,
让它失去它的力量,
并且消失。
不要放弃掉随后而来的状态,
温柔的观向这心之本性,
而念头会自行消失。

(译注:此处,应参阅——《吉祥会遇》

《吉祥会遇》

出自:乌金祖古仁波切传本《道次慧藏》第五卷(英文本)

作者:第一世蒋贡康珠
汉译:Rangdrol

贪嗔痴三毒与嫉妒,各升起两万一千种烦恼,结合为所谓的八万四千分别念,它们是这样的多,但只是如一条自己打结的蛇,自己解开自己,而不是靠别人,这些烦恼被自然解脱于大智慧之境。

《安定续》说:
通过知到其本性,而不是排斥拒绝,
因此,它自身就是“自明之智”。

《珍珠鬘续》说:
要点是:并非以努力来获得解脱,
而是——从一开始,就住于解脱。

总之,如果你遭遇到一个烦恼,就在它刚一生起,它会消去,那么这就允许它自己的力量发育成熟。
当它成熟的那个瞬间,还尚未能造成任何的“业”,就在这个时候,要把它转为道用。
这样做的话,接着当它展现为智慧之际,你必须要达成——所谓的“吉祥会遇”。
但是,未能拥有智慧基础的话,就不会成功;就好像如果没有一个清楚的镜面,面容就不会浮现。

任何升起的烦恼,在它的力量达到成熟并且尚未造业之际,就把它结合于修道之中,就在这个时刻——
认出它的体性乃即智慧,而没有其他(后继的)念头进入,这就好像借助汞剂的帮助来转铁成金。)


当念头不再一个接着一个的快速连续出现之时,
你会逐渐的有能力解放它们。

当看向心性之时,
不要指望获得某些超越的、高深的证悟,
或是希望看到什么新东西。

也不要犹豫或疑惑你禅修的能力。
只是信任这心性,
它只是心之自身,
让它处于一个无改之境,
并且尽一切可能的安住于此,无散乱——
于一切时间,在任何禅坐,与坐下之间,皆如此。

不要指望短短几个月获得成就,甚至是几年。
不管你是否发展出任何由此修持而得到的功德,
还是持续不断的决定与决断:
去用精进来不断贯彻此修持,
日日夜夜,今生来世,乃至中阴。

应知:
将此窍诀放在心中,
远比接受其他任何教法,
更为切要!

《大圆满心性修习之量》

某些人,会想象一位大圆满瑜伽士是根本不会有念头的,就好像泥土或石头但这不是事实,念头一如往昔的还会继续生起。但不同之处在于,念头会立即在生起之时解脱,因此不会积累任何的业力。

当一个念头 46 29268 46 13552 0 0 1205 0 0:00:24 0:00:11 0:00:13 2724生起时没有解脱,那么这第一念,就会导致第二念,第二导致第三,而后的行为与业力就会导致结果。这正就是迷乱的过程。因此,无散乱的安住在觉性的认识上,就非常的重要。


为此,练习正念觉知的持续安住很久一段时期。仅仅是去想“我要练习一会儿,几个月、几年”——这是远远不够的。应如杰尊米拉日巴,他说自己会一直练习,直到自己的脸落到地上,这意味着直到他死亡的那一刻。

让卓翻译选自——1989年,于尼泊尔雪谦寺。
顶果钦哲仁波切为《依众老证士之传统直指心性的窍诀·驱暗明灯(米旁仁波切)》所做的诠释指导。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