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当代汉人中密法大成就者普钦法师,曾四次割自身肉救人
普钦法师于清朝光绪年间1905年8月27日,在四川荣昌盘龙镇诞生。
17岁,到了峨嵋山雷音寺依大明法师剃度出家,不学经忏唱念,专门从事修持。曾经想:三世诸佛都是由苦行进入,所以下决心以苦行为资粮,以期证得菩提圣果。仅仅四年时间,他拜了《观音经》1部、《大弥陀经》20部、《药师经》7部,后来又刺舌头上的血写《金刚经》1部、《小弥陀经》3部、《大弥陀经》1部、《心经》2卷。
以后依止先照老法师学天台四教;在闽南佛学院依太虚法师学法相宗;到鼓山参虚云老和尚。之后在宁波阿育王塔寺刺舌血写《法华经》2部,《弥陀经》《观音经》《心经》各1卷,又在头上、手臂上各燃灯两炬上供诸佛,而且燃左手的无名指供佛。
大道至简,是宇宙万物发展之规律,是中华文化之精髓,是中华道家哲学,是大道理极其简单,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大道至简,不仅被哲学流派道家、儒家等所重视,也是人生在世的生活境界。
大道至简,大道无形,大道无法,这是一种大道自然、返朴归真的高级功态。在这种清净无为、忘我无私、天人合一的状态中,不求长功,功力自然上长;不求治病,身心自然调整;不求功能,功能自然显现;你不求大小周天,百脉自然畅通,最深刻的真理是最简单最普通的真理。把最复杂的变成最简单的,才是最高明的。最伟大的人仅仅因为简单才显得崇高。
大道至简,人生亦简。开悟,深奥了就简单,简单了才深奥,从看山是山,到看山是山,境界不一样,从简单到复杂,再从复杂到简单,就是升华。生活的意义在于简单,人修炼到一定程度,会淡泊一些事,会简单,你可以理解别人,但别人不一定理解你,其实人不在理解,在认同。
精于心,简于形。拷问灵魂这是人的终极问题,简不仅是一种至美,也是一种能力、一种境界。看透了不说透,高境界; 朦胧地看,心透 ;透非透、 知未知 ,故意不看透,才是透彻;知道世事看不透,就是透,透彻后的不透彻,明白后的不明白,难得糊涂是真境界。
“大道至简”是做人的智慧,做人做事要将一件复杂的事情化为简单,那是需要智慧的。将繁杂的事情回归到简单,要有智慧、能力,也要有决心。有智慧的人都喜欢大道至简,因此,功和利,不可趋之若鹜;名和财,不可为之所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我们要简简单单的做人,踏踏实实的做事,用智慧化难为简。
为名利尽抛宠辱,清纯似儿时天真的童贞,朴实如父辈耕耘的沃土,只有心情平静的人方能视见“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的悠闲,听闻“荷风送秋气,竹露滴清响”的天籁,感受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空旷。陶渊明就是这样的人,所以他能够吟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绝句;欧阳修也是这样的一个人,所以他在谪居时仍能悠然自得的写出《醉翁亭记》。
大道至简,人生亦简。简不是物质的贫乏,而是精神的自在;简不是生命的空虚,而是心灵的单纯。大道至简是最高的道理往往是最简明的,人要学会简单、简朴生活、简捷行事,放下自己的私心杂念,当超出自我欲望的牢笼,当真正忘记自己的思想,忘记自己的意识,进入忘我忘物的状态。
人生的繁出于惑,以“仁”抗拒诱惑,以“智”解除困惑。不惑,才是人生由繁入简的标志。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人生百态,须当从一而终。乐以忘忧,简以存真,才是人生的“大道至简”。
有个大道至简、平常心是道的故事:一个行者问老道长:“您得道前,做什么?”老道长:“砍柴担水做饭。”行者问:“那得道后呢?”老道长:“砍柴担水做饭。”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老道长:“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老道长和行者的对话让我们开悟,许多至高至深的道理都是含蕴在一些极其简单的思想中。
大道至简,人生易简。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生存方式和生活道路,走过岁月、走过生活,心里有许多的感慨,一切放下,一切自在;当下放下,当下自在,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并不需要放在心里,人生的很多负担并不需要挑在肩上。一念放下,才能感受到简单生活的乐趣,才能感受到心灵飞翔的快感。要想改变一些事情,首先得把自己给找回来。我们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我们应该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我们要用最少的悔恨面对过去,用最少的浪费面对现在,用最多的梦面对未来。
天地之道,简易而已。 人生苦短,诸事不想太复杂,简单生活。人生这部大戏一旦拉开序幕,不管你如何怯场,都得演到戏的结尾。成长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在于有些路段,只能自己寂静地走,快乐工作、简单生活才是幸福生活,人要懂得知足常乐,所有的哀伤、痛楚,所有不能放弃的事情,不过是生命里的一个过渡,你跳过了就可以变得更精彩。
最好的生活就是简单生活,一盏茶,一张桌,一处清幽,日子平淡,心无杂念。可是简单的生活却需要百般的努力,这样才会无忧无虑欣然享受生活。生活总的来说是完美的,不完美的是心态,不懂得欣赏的人,就会用挑剔把一切变得有残缺。简单做人,率性而为,把握分寸,随遇而安,坦然接受现实;简单做事,不惹事、不生事、不怕事,不悔、不怨、不惜自己所做的事。
人生就是一场漫长对抗,有些人笑在开始,有些人却赢在最终。试着微笑,试着回眸,放松自己,不强求、不萎靡、不浮躁。简单生活,随心、随性、随缘,做最好的自己,知足、微笑、淡然,即使再苦再累,只要坚持往前走,属于自己的风景终会出现。
生活容不容易,关键看你怎么活。处境在于心境,心境改变了,处境也会改变。你向生活要得越多,你就会变得越紧张、越复杂,生活也就越不容易。反之,你对生活要求的越少,就越容易满足,越容易快乐。江山明月,本无常主,得闲便是主人;大道至简,活在当下,知足便能常乐。
悟入无怀之静境,一轮之心月独明,尽显心静之境界;心静自然从容洒脱,持心若水笑面人生,更现心静之魅力。人生在世,平淡才是最真,静默才是最美,生命里最持久的不是繁华,而是平淡,不是热闹而是清欢。保持一颗童心,不开心的时候,心无遮拦地向朋友倾诉烦恼,开心的时候,肆无忌惮地开怀大笑,也许所有的忧愁会在倾诉中流走,所有的紧张会在大笑中释放。像孩子一样,简单生活,快乐生活,保持心灵原生态,一切都是美好的。
生命里总有一个故事,想讲述却难以开口,就这样在心底,渐渐谱成了曲。人就是这样,得不到的永远向往,失去了的,才会觉到珍贵。所谓的,得失、情缘、风景、驿站,都在时光的尘烟中,慢慢淡散。虽然,有些事情放下很难,但是,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终究会走远。
人的一生,注定要经历很多。红尘路上,有朗朗的笑声,有委屈的泪水,懵懂的坚持着,有成功的自信,有失败的警醒,每一段经历注定珍贵。生命的丰盈缘于心的慈悲,生活的美好缘于拥有一颗平常心,生活简单让人轻松快乐,想法简单让人平和宁静。因为简单,才深悟生命之轻,因为简单,才洞悉心灵之静。
1933年,普钦法师从雪窦寺登天台山来到龙泉庵住茅棚。
1934年下山朝五台山。路上遇到一个少妇,手里拿着一个布袋来求归依。少妇说:“我姓沈,是安徽太平府人。”法师给她讲三归依,赐法名“通诚”。通诚想跟法师一同朝五台,步步紧跟,行坐不离。法师千方百计疏远她,通诚笑着对法师说:“男女相本空,师父怎么不明白这个道理?”同行的两个僧人都暗笑不止。
到了五台山清凉寺,通诚还是紧随不舍。法师对她说:“通诚!你暂时在这里等我,等我朝了秘魔岩,回来再带你朝山。”通诚笑着说:“师父是修行人,怎么还打妄语?师父是想舍我而走。”说得法师脸红难堪。
又走到南台寺,法师见到少妇没有警觉,就偷偷地很快走到东台,晚上住在东台。慢慢夜深了,到了子夜时分,突然听到有门的响声,见到女人开门进来,法师大声说:“通诚!你又来了!”通诚笑着说:“师父!你看我是不是通诚?”说完从手里的布袋中倒出一头狮子,浑身金色斑斓,通诚化成了文殊菩萨,妙相庄严,乘着狮子腾空而去。法师惊讶地站起来顶礼,连连呼“文殊菩萨!文殊菩萨!”,但菩萨已经消失了。
1934年8月,法师返回上海,在浦东海会寺闭关。关中身上燃9炬灯、48炷香,持六字大明咒100万遍。
1935年3月15日晚,法师在胸间燃了一炬大智慧灯,灯炷像小酒杯那么大,以此上供上师三宝,下济六道众生,来作财法两种供养,以此供养行来满自身的愿。而且作偈说:“如来出世我沉沦,如来灭后我为人,今将身命供三宝,为求菩提度众生。”他有很大的菩提心愿,舍身供养,一心归投三宝,目的就是求无上菩提,度无边众生。这就是他以献身来满自己的宿愿。这样燃灯大概两小时左右。法师每一次燃灯都是用剪刀剪开身上的肉,把灯芯草插在肉里面,上面注入清油。
4月8日,法师在上海浦东海会寺闭关,刺舌血写《华严经》。到了6月4、5日,前后在关中燃了35炬灯,在佛前发了十大愿。
这一年7月17日夜晚,法师在浦东海会寺燃心供佛。用一千多根灯芯草做灯炷,粗得像茶碗的口那么大。他仰卧在大殿的供桌上,用刀割开胸前的皮和肉,把灯芯草塞在里面,旁边用面团围绕,灌满香油,两手结秽迹金刚印,当时烧得火焰到四尺高,通宵不熄。
第二天天亮时,法师已气息断绝,但是两手结印,像原来一样。弟子们急忙请医生救济。当时经过诊断,见到法师胸前烧得皮焦肉烂,一点气息也没有了,诊断结果是火毒攻心无法救治,当时医生都拒绝说治不了。弟子们再三苦求,让医生试着来治,即使没有效果,也不怪罪。医生也没办法坚持己见,就勉强给他清除胸前烧焦的腐肉,清除以后完全能看到胸腔里的胸骨和五脏六腑,胸腔里的心脏还在跳动,没有停止。医生说:“如果这样的病人还能活过来,我今后都相信佛法不可思议,愿归依法师做弟子。”然后,医生就做手术治疗。四天以后,法师竟然醒过来了,说:“我死了去了地藏王菩萨的道场,看见菩萨相好庄严。菩萨对我说:‘你前三世都曾经刺血写《华严经》,没完成就死了,今生有马宝森等居士护你的法,一定能圆满你的愿力,你立即返回人间去吧。’我牵着菩萨的衣服说:‘弟子业障深重,愿长期侍奉在菩萨座下,不愿复生。’菩萨说:‘现在不是你来的时候,等你将来圆满了再来。’随着就吩咐侍者道明送我出去。”法师感觉只是顷刻之间,醒来才知道过了四天时间了。后来,那位医生果然归依普钦法师。
1937年2月13日,法师住在杭州月塘寺闭关,刺血写《华严经》。当年7月暴发了中日战争,法师在十月初七,由慧西老法师开关,从关中出来,当时《华严经》写成了62卷。他从浙江返回四川。
1938年正月初八以后,继续写《华严经》,到四月初八佛诞辰,终于圆满写完了《华严经》。
他从1923年出家以来,苦行15年,总计拜经30部,刺舌血写经书大小17部,刺舌血写咒80张,燃指供佛一根,燃心供佛一次,身体里面燃灯供佛78炬,燃香供佛119炷,身上的肉割下来上供下施四次。法师曾经在成都三次割身肉救人,都让人起死回生。其他念佛、礼拜、诵经、持咒的功德不计其数。而且,他在九死一生中,终于圆满了要刺血写《华严经》整部的宿愿。
以后法师专门修持密乘。1938年,他在成都受根桑活佛灌顶,领得《大圆胜慧》的大法。第二年三月,白教大德贡噶活佛从重庆到达成都,普钦法师归依在贡噶上师门下。当时上师对他以身献佛的苦行深感惊叹和佩服,就给他传授金刚亥母大灌顶,传授金刚亥母法、金刚萨埵法、红观音法、四臂观音法、白宝藏王法。
1940年正月,他到峨嵋山建茅棚,专修白宝藏王法。1941年8月底,念诵白宝藏王咒满了400万遍,在定中亲证白宝藏王本尊。
1942年四月初二,他到了木雅贡噶寺求法。贡噶上师对他格外关照,从四月二十日开始传法,在这一年里传了许许多多法门。
1942年冬月初六,他跟察察堪布学光明大手印法。然后在贡噶寺闭关专修光明大手印,在三个七天当中亲证法性,得到察察堪布的印证。然后辞别上师们返回成都。
1949年秋天,贡噶上师第二次到汉地弘法。经过成都返回康定时,普钦法师又随上师到了贡噶寺。贡噶上师给他传授无上大圆满灌顶,然后传他大圆满黑瑜伽。这是噶举教法中的不共密传,上根利智能在七天中断惑证真,超凡入圣。
普钦法师在贡噶上师亲自安排指导下,于贡噶山闭关21天,专门修持这部大法。法师在黑关里,亲自见到自身成了毗卢遮那佛,体内显现无边刹土,五方五佛曼陀罗都在里面,光光相印、变幻无穷,自性光明彻夜明照。见到天龙八部围绕在左右,有无量天人敷好法座,祈请法师说法。法师当即升上宝座,发微妙音,广说法要。对面也有一个宝座,弥勒菩萨坐在上面,也有无量天人围绕,听菩萨说法。法师说法一度,弥勒菩萨也说法一度,双方互演妙法。最后弥勒菩萨说法完毕,从全身的毛孔里放出火光,赫然炽盛,弥勒菩萨坐在火光里,笑着对着法师说:“你说法虽然妙,但这点还输给我。”又见到空中并列现出6个太阳等,21天中显现各种殊胜的相。
法师出关后,把关中所得的证量向贡噶上师汇报。上师向法师道喜说:“你能得到这个证量就算不虚此生了。今后你的弟子中,成就像太阳一样的有六个人,出家三个人,在家三个人。”法师闭关期间,附近萨迦寺跳神有八尊护法,他们的装束、状貌跟法师关中所见的没有两样。
普钦法师后来在1960年农历三月初九于成都圆寂。火化时烟焰升空如五色彩云,骨灰都显现为五色,一块顶骨显现红、黄、蓝、白、绿五色分明。他是汉人修密得大成就者,深入红白教的堂奥。
从这段传记可以看出,普钦大师完全具有前行的修量,心修到了非常贤善、清净的地步,所以,他在接受无上大法后能够迅速成就。说到归依,可以把命拿出来;说到菩提心,可以割肉来救人,信心和悲心这两项在他身上体现得非常明显。
说到他做这么多苦行、这么多奉献,都是为了表达他心力淳厚,没有心力是做不出来的。他对法特别有信心、敬仰心、殷重心,所以不断地刺血写经,对佛的经法一字一拜,不知道做了多少。而且,为了供佛、供法,身上燃多少灯,燃指供养,燃心供养。我们要从这些方面,看到他的心发展到什么程度。他是自然而然、真心诚意的,善根到了一定程度,自然就愿意这么做。
就像晋美朗巴祖师修前行到量时,用生命来利他都可以,怎么交换都做得出来,在普钦法师身上也体现了这一点。为了利益众生,曾四次割肉救人,都使别人起死回生。他并不是希求名利,故意做出惊世骇俗的事,而是悲心、利他心到了那个地步,就可以不管自己。就像施身法里说的,硬是可以把身体舍出来。可以看到,他没有为自己想什么,是这样在行菩萨道。
再者,他对三宝的确可以献身,不为别的,唯一为菩提、为众生,为满自己的菩提愿来做。他燃心时插了一千根灯芯,跟世尊因地的苦行一样,烧起的灯焰达到四尺高。他期间如果有一念反悔、起一念烦恼,都是做不下去的,但实际上,他的心已经到了纯善的程度。人到了舍身的地步,心力就到极致了,因为人最执著、最宝爱的是身体。凡人整天围着身体转,饮食男女、娱乐享受,稍微碰一点苦就不愿意,有一点乐就想要,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身体。而他完全可以献出身体,可见善心修到何等淳厚的地步。
大道至简,是宇宙万物发展之规律,是中华文化之精髓,是中华道家哲学,是大道理极其简单,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大道至简,不仅被哲学流派道家、儒家等所重视,也是人生在世的生活境界。
大道至简,大道无形,大道无法,这是一种大道自然、返朴归真的高级功态。在这种清净无为、忘我无私、天人合一的状态中,不求长功,功力自然上长;不求治病,身心自然调整;不求功能,功能自然显现;你不求大小周天,百脉自然畅通,最深刻的真理是最简单最普通的真理。把最复杂的变成最简单的,才是最高明的。最伟大的人仅仅因为简单才显得崇高。
大道至简,人生亦简。开悟,深奥了就简单,简单了才深奥,从看山是山,到看山是山,境界不一样,从简单到复杂,再从复杂到简单,就是升华。生活的意义在于简单,人修炼到一定程度,会淡泊一些事,会简单,你可以理解别人,但别人不一定理解你,其实人不在理解,在认同。
精于心,简于形。拷问灵魂这是人的终极问题,简不仅是一种至美,也是一种能力、一种境界。看透了不说透,高境界; 朦胧地看,心透 ;透非透、 知未知 ,故意不看透,才是透彻;知道世事看不透,就是透,透彻后的不透彻,明白后的不明白,难得糊涂是真境界。
“大道至简”是做人的智慧,做人做事要将一件复杂的事情化为简单,那是需要智慧的。将繁杂的事情回归到简单,要有智慧、能力,也要有决心。有智慧的人都喜欢大道至简,因此,功和利,不可趋之若鹜;名和财,不可为之所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我们要简简单单的做人,踏踏实实的做事,用智慧化难为简。
为名利尽抛宠辱,清纯似儿时天真的童贞,朴实如父辈耕耘的沃土,只有心情平静的人方能视见“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的悠闲,听闻“荷风送秋气,竹露滴清响”的天籁,感受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空旷。陶渊明就是这样的人,所以他能够吟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绝句;欧阳修也是这样的一个人,所以他在谪居时仍能悠然自得的写出《醉翁亭记》。
大道至简,人生亦简。简不是物质的贫乏,而是精神的自在;简不是生命的空虚,而是心灵的单纯。大道至简是最高的道理往往是最简明的,人要学会简单、简朴生活、简捷行事,放下自己的私心杂念,当超出自我欲望的牢笼,当真正忘记自己的思想,忘记自己的意识,进入忘我忘物的状态。
人生的繁出于惑,以“仁”抗拒诱惑,以“智”解除困惑。不惑,才是人生由繁入简的标志。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人生百态,须当从一而终。乐以忘忧,简以存真,才是人生的“大道至简”。
有个大道至简、平常心是道的故事:一个行者问老道长:“您得道前,做什么?”老道长:“砍柴担水做饭。”行者问:“那得道后呢?”老道长:“砍柴担水做饭。”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老道长:“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老道长和行者的对话让我们开悟,许多至高至深的道理都是含蕴在一些极其简单的思想中。
大道至简,人生易简。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生存方式和生活道路,走过岁月、走过生活,心里有许多的感慨,一切放下,一切自在;当下放下,当下自在,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并不需要放在心里,人生的很多负担并不需要挑在肩上。一念放下,才能感受到简单生活的乐趣,才能感受到心灵飞翔的快感。要想改变一些事情,首先得把自己给找回来。我们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我们应该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我们要用最少的悔恨面对过去,用最少的浪费面对现在,用最多的梦面对未来。
天地之道,简易而已。 人生苦短,诸事不想太复杂,简单生活。人生这部大戏一旦拉开序幕,不管你如何怯场,都得演到戏的结尾。成长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在于有些路段,只能自己寂静地走,快乐工作、简单生活才是幸福生活,人要懂得知足常乐,所有的哀伤、痛楚,所有不能放弃的事情,不过是生命里的一个过渡,你跳过了就可以变得更精彩。
最好的生活就是简单生活,一盏茶,一张桌,一处清幽,日子平淡,心无杂念。可是简单的生活却需要百般的努力,这样才会无忧无虑欣然享受生活。生活总的来说是完美的,不完美的是心态,不懂得欣赏的人,就会用挑剔把一切变得有残缺。简单做人,率性而为,把握分寸,随遇而安,坦然接受现实;简单做事,不惹事、不生事、不怕事,不悔、不怨、不惜自己所做的事。
人生就是一场漫长对抗,有些人笑在开始,有些人却赢在最终。试着微笑,试着回眸,放松自己,不强求、不萎靡、不浮躁。简单生活,随心、随性、随缘,做最好的自己,知足、微笑、淡然,即使再苦再累,只要坚持往前走,属于自己的风景终会出现。
生活容不容易,关键看你怎么活。处境在于心境,心境改变了,处境也会改变。你向生活要得越多,你就会变得越紧张、越复杂,生活也就越不容易。反之,你对生活要求的越少,就越容易满足,越容易快乐。江山明月,本无常主,得闲便是主人;大道至简,活在当下,知足便能常乐。
悟入无怀之静境,一轮之心月独明,尽显心静之境界;心静自然从容洒脱,持心若水笑面人生,更现心静之魅力。人生在世,平淡才是最真,静默才是最美,生命里最持久的不是繁华,而是平淡,不是热闹而是清欢。保持一颗童心,不开心的时候,心无遮拦地向朋友倾诉烦恼,开心的时候,肆无忌惮地开怀大笑,也许所有的忧愁会在倾诉中流走,所有的紧张会在大笑中释放。像孩子一样,简单生活,快乐生活,保持心灵原生态,一切都是美好的。
生命里总有一个故事,想讲述却难以开口,就这样在心底,渐渐谱成了曲。人就是这样,得不到的永远向往,失去了的,才会觉到珍贵。所谓的,得失、情缘、风景、驿站,都在时光的尘烟中,慢慢淡散。虽然,有些事情放下很难,但是,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终究会走远。
人的一生,注定要经历很多。红尘路上,有朗朗的笑声,有委屈的泪水,懵懂的坚持着,有成功的自信,有失败的警醒,每一段经历注定珍贵。生命的丰盈缘于心的慈悲,生活的美好缘于拥有一颗平常心,生活简单让人轻松快乐,想法简单让人平和宁静。因为简单,才深悟生命之轻,因为简单,才洞悉心灵之静。
从他外在的表现来看,可以说是无数世善根的积累,这一生达到这个地步,没有一点邪的、弯的、自私的、小气的心态。所谓的发展心,就是要修出善心来。从出一点点善心开始,不断地让它淳厚,善才能支持起来;支持起来以后,心才缘着善转;转了以后心才开张,然后发展到非常大,让它占绝对的位置。在法和非法里,一直要缘法,当发展到一心缘法,视法为最尊贵时,就可以拿自己的身血供养法。他认为法是世上最不可思议的,对圣法界三宝充满信心和敬重,这样才肯一字一字地拜。一般人听到这些都会傻笑,或者发出嘲弄的眼神或心态,这都是善根小的表现。
沦落在虚妄轮回里的人,只会想到自己,想到虚假的东西,不知道法是什么、三宝是什么。但要知道,只有一心以信心趋向三宝、以悲心救度众生,才能转凡成圣,跟圣法界慈悲、智慧相合。由于他有这样的大道心,所以心开张到了无限度。他的心全是开的,没有一点为自己,因此,在承接法时能全心地开放,一心领纳,极度殷重,三宝的力量可以全部加下去,也就是能速疾成就。如果心上障碍多,自私、邪曲、贪婪,各种不净的业力在发动、烦恼在纠结等等,那三宝的力量就加不下去。
所以,前行非常重要,心量不大就不成大的法器,善心不纯就不可能往上走,在缘起上根本不顺应,虽然三宝慈悲至极,但加持也无法进入。而他的心已修到纯善的地步,大乘基础非常深厚,的确是无上大法的殊胜根器,在他身上明显体现出这一点。他一受法,不到几周就亲见法性,出现这么高的证量,那是非常快的。如果心到了这种纯善地步,三宝还不摄受、不作加被,那还叫什么无上救度?三宝的力量从何体现呢?
前行修好了,尤其归依上的信心、利他上的悲心修得很好时,的确身命都可以不顾,一心要求法、要利益众生。这时心是完全打开的,心量、气脉全是开的,这样三宝的力量就可以进去。他的心没有障碍,全是开的,法的力量、佛的力量一进去,就能迅速现证法性。从这些地方会发现,前行跟后面的相应法以及现证法性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这不在于知识累积了多少、学问做到了多高,而是看你的善心发展到什么程度。我们从中会发现自己有很大差距。
现在当务之急是在自心上把善修出来,把善气积聚起来。如果连世间忠孝仁义等的德行都没有,那根本不必妄想得到佛法上的成就。善心修好了,人就会一步一步往上走。当增长到一定量,善根到了很深厚的地步时,就可以跟大乘法相应,归依、发心会出来。心在逐步转变,气就越来越大,再配合积资净障,就能真正跟佛的力量接通,上师的加持能真正降下去,直接现证法性。这里有非常重要的修心原理和历程。
益西彭措堪布《教授雷音讲记》二十四
普钦法师简介
普钦法师,俗名潘荣尧,生于1905年,四川隆昌县盘龙镇人,是一位信根坚固、道心坚定、誓愿宏大、真参实悟的高僧。他精进苦修,戒德精严,悲愍为怀,大喜大舍,以身示范,用自已短暂的人生,塑造了一位最圆满的比丘的形象,成为佛门的光辉黄范。普钦法师于一九六〇年三月初九日安然示寂,身软顶暖,面色如生,世寿五十五岁,于成都近慈寺火化。
佛法是生死苦海中的慈航
每日为你推送最暖心的智慧故事
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