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佛说睡眠有二十种过失及对治睡眠贪多之咒



在《大宝积经》中,佛陀对弥勒菩萨说:


应当观察喜欢睡觉的人的二十种过失。如果能做这样的观察,能令修菩萨道的人发起精进之心,而不会疲倦懈怠。弥勒!贪睡的二十种过失是什么呢?


尔时。弥勒菩萨。而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为睡眠中过。


睡眠有什么过失?


若观察时。菩萨应当。发起精进。不生热恼。


由此可知,此地所讲的这些过失,都是教众生生烦恼、起愚痴的,所以佛菩萨在这里一问一答,其目的就是让我们在旁边听了之后,能够觉悟、觉醒过来,远离这一些过失。下面经文,


佛言弥勒。初业菩萨。应当观察。睡眠过失。有二十种。若观察时。能令菩萨。发起精进。意乐无倦。


我们看佛末后这两句——精进、意乐无倦;这实在是我们学佛人所向往的、所希望得到的。


怎样才能得到呢?


离开睡眠就可以得到了。


我们看底下睡眠哪二十种过。


弥勒。云何名为。乐于睡眠。二十种过。


喜欢睡觉的人,二十种过失。


一者。懈怠懒惰。


这是当然的。这个贪睡就是懈怠、懒惰。


二者。身体沉重。


这也是事实,但是往往我们疏忽了。多睡眠的人,身体显得很笨重,换一句话说,他的动作不敏捷、不灵活。


我们曾经遇到过;过去有一个同修,现在她改了不少。


她曾经告诉我:过去没有学佛之前喜欢睡觉,每一天差不多要睡十几二十个小时。那大概这二十种过,她条条都具足了,一条都不缺了。确确实实许多疾病都从这里生的。


三者。颜色憔悴。


带的是病容啊!


四者。增诸疾病。


有疾病的时候,这个病必定会加重,会睡出许许多多的毛病出来。


五者。火界羸弱。


“火界”是说我们的体温。体温不正常,比一般人的体温要差,显示他的身体很弱。


六者。食不消化。


在睡眠的时候,因为你身体没有动作,肠胃蠕动得很缓慢,你吃的东西消化就不良了。如果吃的东西多,再要贪吃,那麻烦可就大了。


七者。体生疮皰。


这现代话就是容易得皮肤病。如果是不常常洗澡,你这个铺盖不常常换洗,你睡眠多的时候,的确很容易生皮肤病。


八者。不勤修习。


佛教给你修学种种法门,你若是贪睡,把时间都睡掉了,哪有时间去修学呢!


九者。增长愚痴。


睡眠是昏沉,昏沉的人就是愚痴,没有智慧。


十者。智慧羸劣。


他的智慧很差,智慧很弱。


十一者。皮肤暗浊。


这是我们常说的,他的肤色不好,一看就晓得他不健康、不正常。


十二者。非人不敬。


“非人”是指鬼神、护法神;对于多睡的人不生恭敬心,它不会护持你。


十三者。为行愚钝。


“行”可以解释为行动。他的一举一动很迟钝,纵然在清醒的时候,也像在昏沉时候一样,我们现在讲叫他精神委靡不振。


十四者。烦恼缠缚。


多烦恼。


十五者。随眠覆心。


“随眠”是佛学里面的术语,意思就是说烦恼的种子。阿赖耶识里面烦恼的种子、习气它能够障碍你的清净心、能够障碍你生智慧,所以叫它做随眠,随眠就是习气种子。


十六者。不乐善法。


对于一切善法不生欢喜心,也就是说他没有精神,不想去做。


十七者。白法减损。


“白法”就是善法。他的善一天比一天少,恶作是一天比一天多。


十八者。行下劣行。


“下劣行”是他所做的恶天天在累积,善天天在减少。


十九者。憎嫌精进。


这个人还有嫉妒心。看到别人少睡眠、很用功、很精进,他看了还嫉妒、嫌弃、瞋恚。


二十者。为人轻贱。


别说是修行人,就算一般世间人,人们看到他这种行为,对他也轻视啊!也不会重视他。


弥勒。是为菩萨。乐于睡眠。二十种过。


这二十种过,佛这么一说,我们细细想一想,大致上都能够理解,但是一定要晓得,睡眠是昏沉,昏沉是增长无明,所以它是很重的烦恼啊!



世间这个工夫好的,都不需要睡眠。“睡”是五种欲望之一——财、色、名、食、睡。三界中欲界才有睡眠,如果到色界天,这五样东西都没有了。色界天人不需要财,我们贪财啊!如果你能够把财放下,你有资格到色界天去了。财断掉了、色断掉了,这个色是讲男女的情欲,断掉了,没有了。名,他也不要了。食,他也不要吃东西了,他也不要睡眠了。


色界天人没有饮食,也没有睡眠。你想想看,他没有饮食,他要钱干什么嘛!所以他不贪财。


那他的生命用什么来维持呢?


禅悦为食。这是我们凡夫无法想象的,他自自然然精神饱满,寿命长久,青春永驻,他不老啊!这色界天人,他得的是禅定,禅定就是清净心。由此可知,这五样东西你没有离开,你决定在欲界,你不是在色界。也由此可知,这五样东西统统可以舍的。不要说佛、菩萨、阿罗汉,世间的高等的凡夫(色界天跟无色界天人),他们都舍弃掉了。所以佛教给我们修道的人,这个五欲愈少愈好,知道它是烦恼,它不是好东西啊!睡眠要少、饮食要少。饮食少你的身体才会健康啊!千万不要迷惑,认为一定要吃好东西、吃什么补品,你的身体才会好,骗人的啊!没有这个道理。你翻开历史看,中国古代的这些帝王、大臣、豪门、贵族,天天都是进这世间最好的补品,寿命都不长,这不是很明显的例子吗?你仔细去观察,就不会受骗了。


佛教给我们是真的,不是假的,最好的营养——清净心。最好的补品——少欲望,愈少愈好。


饮食,你能够一天吃一餐最好了,你说你多省事啊!


一餐够不够呢?


绝对够了。


你今天为什么不够呢?


你的念头觉得不够,那就没有办法了。佛法里面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你心里想:我一天一定要吃三餐。你一餐不吃就会饿了。如果你一个念头:我一天只吃一餐,不需要吃三餐。唉!你吃一餐,这一天就不饿了。就是这个观念的问题,念头一转,这个事就断掉了。


我常常在外国讲经,人家一看到:“法师,你到底用什么补品啊?看你身体不错,容光焕发。”


我说:“我的确有好的补品——台湾自来水公司的自来水。”


我是有人沏茶我就喝茶,没有人沏茶,我自己不泡茶。


为什么呢?


麻烦啦!


一杯开水就可以解渴了,少麻烦省事。有很多人以为我很会喝茶,其实我不会喝茶,好茶、坏茶我分不出来,所以你们供养那个好东西,冤枉啊!真是,我不懂啊!外行啊!不过,我知道大家送给我的茶叶都是好茶叶,我就当礼物转送给别人。所以你只要心清净,不要分别、不要染着,就健康长寿。


饮食愈简单愈好。李老师以前常常嘱咐我:不要到馆子里吃东西,馆子不卫生,你没有到厨房去看,你晓得他做些什么,所以有人请我到馆子吃东西,回来我们要吃个解毒药。最好不要到外面去吃,愈简单愈健康,愈简单愈长寿。


②重颂


下面我们看也有二十首偈颂。


尔时。世尊重说偈言。


身重无仪检。懈怠少堪任。颜色无光泽。是乐睡眠过。


喜欢睡眠的,身体沉重。“仪”是威仪,那当然没有威仪了,这真的谈不上了。“检”,是自己检点,这个他也没有了。所以“懈怠少堪任”,“堪任”是担任工作的能力,他失掉了,没有做事情的能力,这里面当然包括修道,修道的能力也没有了。“颜色无光泽”,这是讲他的体质。


彼人常病恼。


多病多烦恼。


风黄多积集。


这是说身体不健康。


四大互违反。


“四大”是我们常讲的地、水、火、风,四大不调就是常常生病。这都是由于多睡眠而引发的。


饮食不消化。身体无光润。声嘶不清彻。是乐睡眠过。


“声嘶”就是音声沙哑,说话不清楚,这是多睡眠的过失。


其身生疮皰。昼夜常昏睡。诸虫生机关。是乐睡眠过。


“虫”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微生物跟寄生虫。多睡眠的人,确实他身体内脏里面多少都是有寄生虫的,有些寄生虫对我们的身体并没有害处,也有有害处的,这些常识一般人都有。“机关”用现在的话,就是机会,给这些寄生虫生长的机会。


退失于精进。乏少诸财宝。多梦无觉悟。是乐睡眠过。


“睡眠”多的人,当然谈不上精进了。喜欢睡眠,工作的能力比别人差,这个赚钱的机会也不多了,这是“乏少诸财宝”的原因。昏沉多的人就“多梦”,多梦就不觉悟啊!所以睡眠好的人,心地清净的人,梦就很少。这个梦境凡人都会作梦,如果你要是留意,这梦境能够考验自己的工夫。我学佛这么多年有没有进步,大概在没有学佛之前常常作恶梦,这个梦的境界非常混乱。学佛之后这个妄念少了,心逐渐清净了,虽然作梦,恶梦少了,甚至于恶梦没有了,这是你的工夫提升了一级。如果梦少了,到没有梦了,那你的工夫就更往上提升一级了。到没有梦境的时候,那就是如佛所说四个小时的睡眠,你的精神一定能恢复到很饱满。常常作梦,你睡都睡不稳,身体虽然在休息,你的精神没休息,所以你起来的时候,依旧感到身体很乏、很疲倦,道理在此地。我们一般人睡得不沉、睡得不好,这就是梦太多了。


痴网常增长。


“网”是比喻多,比喻复杂的意思。愚痴增长。


乐着于诸见。


“见”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你的想法、看法很多。就是胡思乱想。


炽盛难疗治。


你的妄想、执着太多了,很不容易对治。


为什么不容易对治呢?


你睡眠太多了。


损减于智慧。增长于愚痴。


智慧减少了,愚痴增长了。


志意常下劣。是乐睡眠过。


这个人没有高尚的志向。


彼住阿兰若。常怀懈怠心。非人得其便。是乐睡眠过。


这个贪睡、懈怠、懒惰的人,要是住阿兰若,那正好,没有人去打扰,睡觉的时间可以长。


有没有呢?


有这种人。


我曾经见过两位闭关的,闭什么关呢?


睡觉关的。闭关出来之后,信徒们大家尊重、供养——了不起,闭过关的;但是闭什么关他不晓得!


闭睡觉关,在关房里头睡大觉。


这个法师年龄跟我差不多,过世很多年了。他去闭关的时候,向我借经书,我收藏有很多好版本的经书,他也借到关房里用功,我也很欢喜。在我这里借了一套《中观论疏》,木刻线装本十二册。到了第二年,他在关房里过了一年了,我去看他,他告诉我佛教界里头,这寺庙里法师种种情形,讲了好多好多,我都不知道。他在关房里头什么事情都晓得,我天天在外头不知道。


我再问他:你《中观论疏》看完了没有啊?


他告诉我:十二本才看了半本,第一册还没看完。


这不是在关房睡大觉吗!不但睡大觉,大概平日常常去看他的人,他还包打听,所以外面什么事情他都知道。这就失去闭关的意义了。


“闭关”是寻找一个清净的场所,真正用功啊!勇猛精进,离开一切闲杂事务。


我见过这么两个人。这是说“住阿兰若,常怀懈怠心,非人得其便”。“非人得便”就是容易着魔;妖魔鬼怪看到他的心思、念头、行为,容易掌握他、控制他,这是我们常讲,这人着魔了。着魔之后,被魔利用了,这是睡眠的过失。


蒙愦失正念。


“蒙愦”是现代人所说的糊涂;愚痴、糊涂失去正念。


讽诵不通利。


这是指读经不明了经的义理,常常忘失经文(经文忘掉了)。


说法多废忘。是乐睡眠过。


讲经说法的时候,也常常把佛的意思错解、曲解,忘失了真实义。


由痴起迷惑。住于烦恼中。其心不安乐。是乐睡眠过。


这是必然的现象。因为愚痴,由愚痴起迷惑,于世法、佛法都不能够通达明了。不能通达明了,必定是疑惑重重,当然就生烦恼,不能得到轻安啊!这个“心得安乐”,是我们学佛第一步所得到的利益。


学佛有什么好处?


第一个得到的好处,就是身心安乐。如果这一条得不到,那你要认真去检点、反省,你学佛一定有偏差、有错误,否则的话,这个利益是决定可以得到的,这是很浅的工夫,不是很深的。最浅的工夫,最少的利益,是必定可以得到的。所以不学佛烦恼少,愈学烦恼愈多,愈学压力愈重,那错了,你走上魔道了。


魔是什么?


折磨你啊!给你压力、给你痛苦,那你是学魔不是学佛,佛是一定得安乐的。这个人得不到安乐,是因为他犯了过失——贪睡啊!


功德皆损减。常生忧悔心。增长诸烦恼。是乐睡眠过。


这也是喜欢睡眠的过失。“功德”跟福德不一样,这是诸位必须要记得清清楚楚的。“功”是工夫,一分工夫你就有一分收获,那个叫德。譬如持戒有功,禅定就是德。修定有功,开智慧就是德。假如你持戒,你不得定,那个戒是福德,就不是功德了,因为底下没有德了。持戒是要得定的。


许许多多持戒持得很好啊,戒律很精严,但得不到定。


为什么会得不到定呢?


他心散乱。自己持戒比别人好,看到别人就感觉自己值得骄傲啊!这一骄傲定就没有了。这错了。所以佛在这部经里头,第一句就是教给我们,“不求他过,不举人罪”,很有道理啊!六祖所讲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你持戒持得很好,不见别人的过失,你就得定了,你的清净心就现前了。自己戒律很精严,看到这个人不持戒,那个人破戒,那个人犯罪,你就完了,你怎么会得到定呢!纵然持戒持得好,也是六道里头一点痴福而已,那个不叫功德,功德都没有了。贪睡的人不能成就功德啊!“常生忧悔心,增长诸烦恼”。


远离诸善友。亦不求正法。常行非法中。是乐睡眠过。


“善友”多半是勇猛精进的人,你贪睡眠,怎么能跟他合得来?不同类嘛!善友自然就离开你了。你自己远离善友,你也难求正法了,那么你所行的,必然是与佛教诲相违背的,这叫“非法”。


不欣求法乐。损减诸功德。远离于白法。是乐睡眠过。


不能够欢喜学佛,不能够欢欣的求法,法乐、法喜他得不到。因此,所修学的一切都没有功德,没有功德用现在的话说,没有效果、没有成绩。“功德”就是现在人讲的效果、成绩。虽修学,拿不出成绩出来啊。你所学的达不到你预期的目标。


譬如我们念佛的功德是什么呢?


不是说我每天念十万声佛号,我每天念十部《无量寿经》,这就是功德了。不是的,这是你工夫是下了,后头你有没有得?如果有得,那你这个修的叫功德,功后头有得嘛!


得什么呢?


最低限度的得,工夫成片啊!


什么叫工夫成片?


你的这个工夫能够把妄想、杂念、烦恼伏住,叫它不起作用,这就叫工夫成片。


我念佛为的是什么?


佛把那个贪心压下去,它不起作用了。遇到不顺的事情,烦恼心起来了,阿弥陀佛把那个烦恼压住了;真压得住、真不起作用,念这个佛号叫功,压住了那就是德。不能说一面念佛一面起烦恼,那个一点用处都没有啊!那个念佛不叫功德啊!充其量就是比说废话、骂人好一点,那个没有功德。工夫更深的,事一心不乱;工夫更高的,理一心不乱,那叫做功德。这是我们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的。他求法没有真正的欢喜心(真实的意乐),他当然没有成绩、当然没有效果。“远离于白法”,就是一切善法都不生了。


彼人心怯弱。恒少于欢喜。支分多羸瘦。是乐睡眠过。


这是说多睡眠的人,身心不健康。“心怯弱”就是心理不健康,忧虑多,欢喜少。“支分”是说身体四肢手足都很瘦弱。这是身不健康。


自知身懈怠。嫉妒精进者。乐说其过恶。是乐睡眠过。


他自己不精进、懈怠、贪睡,他也知道,但是对于精进用功的人,他还嫉妒、还说别人的毛病、还说别人的过失。这造业啊!这个真的叫罪上加罪。


智者了其过。常离于睡眠。


这两句是佛提醒我们,一个有智慧的人,知道睡眠的过失,所以“常离于睡眠”。“离于睡眠”,就是佛所教给我们的中夜睡眠。初夜是晚上六点到十点,后夜是晚上,现在讲是第二天的清晨二点到六点。佛教给我们睡眠的时间四个小时,晚上十点钟睡觉,清晨二点钟就起床。我们现在实在是做不到,我们业障很重,四个小时,这个身体的确体力不能恢复,所以睡六个小时。六个小时,如果你晚上十点钟睡,四点钟起来,这是我们一般道场,现在大概都是这样的;四点钟起来作早课,这已经是打折扣了。


愚人增见网。


“增”是增长,“见”是邪知邪见。


无利损功德。智者常精进。勤修清净道。


一个是愚痴人,一个是觉悟智慧的人,他们的行为不一样。


离苦得安乐。诸佛所称叹。


睡眠是苦,不是乐事,何况贪睡!就像前面讲有这么许多的过失。


世间诸伎艺。及出世工巧。皆由精进力。智者应修习。


世间种种的技术、技能,乃至出世间的工巧,都是从精进所生的,绝对不是一个懈怠人能够做得到的啊!现在在这个世界上,由于交通便捷、资讯发达,外国人对我们中国人已经是另眼相看了。过去瞧不起中国人,没有跟中国人接触到,只是听说而已——中国人很愚痴、很笨拙,所以他们瞧不起。早年中国人到外国去(像美国),都是做苦工,都不是一种高尚职业。现在交通便捷、资讯发达,我们往来多了,外国人晓得了,他们也凭良心说话,他说:全世界如果一个人一个人比,中国人第一。中国人的智慧、才艺没有人能够相比,他们很佩服。两个人两个人比,犹太人第一。三个人三个人比,日本人第一。这就说明中国人虽然非常优秀、聪明,不团结啊!个人搞个人的,不能合作啊!我第一次到纽约弘法是一九八三年了,就遇到外国人跟我讲这个话;说完之后,他并不很重视、很看得起中国人,还是瞧不起。给我说这个话,最后他跟我讲:


你们中国人为什么不团结?


这个话问得很好啊!


我一看这外国人都是基督教徒,我就跟他讲:“这是上帝的安排。”


他吃了一惊,他说:“为什么是上帝的安排?”


我说:“中国人再团结起来,你还有饭吃啊!”


大家一笑就了事了。


中国人团结,世界上人没饭吃啊!这个世界是中国人的。幸亏中国人不团结,他们还有饭吃啊!外国人对中国人的看法,现在也不敢轻视中国人了。所以今天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民族,就怕中国团结,这是他们最恐惧的。我们今天讲统一、讲团结,他们吓死了,这是实实在在的话。


若人趣菩提。了知睡眠过。安住精进力。觉悟生惭愧。是故诸智者。常生精进心。舍离于睡眠。守护菩提种。


末后这两偈是世尊嘱咐我们。如果我们志向在了生死、出三界,尤其是念佛往生不退成佛,那就是趣大菩提,一定要知道睡眠的过失,要减少睡眠、要努力精进,我们才能够有成就。


尔时。弥勒菩萨。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乐着睡眠。乃有如是。无量过失。若有闻者。不生忧悔。厌离之心。发起精进。当知是人。甚大愚痴。


末后一段,是弥勒菩萨非常慈悲听了世尊教诲之后,给我们大家做一个总结。这里面字字句句都是勉励、警惕我们的话,我们要能够体会。正如世尊前面所说,贪着睡眠过失非常之多,佛说了二十种,不过是略说而已,实际上是说之不尽。我们听了佛的教诲之后,应当要悔过,就是要忏悔。


怎么个忏法呢?


一定要把精神提起来,克服睡魔,发起精进,这才叫真正忏悔。如若不能,那就是弥勒菩萨所说的,这个人是——甚大愚痴。他听了佛说之后,还不改过、回头。


若有菩萨。为欲志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闻说如是。真实句义。功德利益。于诸善法。而生懈怠。不起精进。住菩提分。无有是处。


弥勒菩萨的总结是两段,前一段是讲一般人听了佛的话应当要觉悟、忏悔、改过。如果是菩萨,则跟普通人不一样了,菩萨之志就是要作佛啊!


所以学佛为什么?


学佛一定是作佛而来的。现在学佛的同修很多,有这样志气的人不多。我学佛四十多年了,从来没有见到一位,或听到一位同修说他想作佛。你才晓得这都不够资格作菩萨。既然作菩萨,他的目的就是要作佛。早年我读《六祖坛经》,读到六祖去见五祖的时候,他们的对话,我看了佩服得五体投地。


五祖问说:“惠能,你到我这里来究竟为的是什么?”


六祖回答得很好:“我来作佛的。”


这真是了不起!可见得这个志趣就不同凡响。“作佛”就是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一句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就是求作佛。那么真正发心要想作佛的人,听到佛这个开示,字字句句就是“真实句义”啊!真实的教诲。“功德利益”。“于诸善法”,还会生懈怠、还会不精进,心不能安住在道上吗?(菩提就是道,也就是清净心、觉心。)由此可知,我们听了之后不很在意——讲堂听了,好像是有这么回事,下楼之后就忘得一干二净,这就不是菩萨;菩萨不会的,菩萨听了之后会起作用。在此检点看看我们会不会起作用!



上师元音老人曾传对治睡眠贪多之咒:


大地雅他,只笛米笛比加纳,三笛扑秃次,司哇哈!


(入睡前,于佛前焚香礼拜,然后念四皈依文后,称念至少108遍。)


  ◆  ◆  ◆  

佛法是生死苦海中的慈航

每日为你推送最暖心的智慧故事

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