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是佛教公认的第一居士



他身处俗世,家财万贯,却挣脱了钱财的牢笼,内心追求的只有佛法,对于繁华世间的一切从不迷恋。 他不缺妻子儿女,亲戚眷属等,却说法喜是自己的妻子,慈悲心是自己的女儿,诚实是自己的儿子。 他只不过是个在家修行的居士,智慧却可以和佛陀媲美,对佛理精研甚深,当面驳斥舍利弗、阿难等佛陀弟子,却令人心服口服。他生病了,佛陀都要派身边最重要的弟子去慰问,却发现除了文殊菩萨,每个人都有被他的辩才打败的历史。他就是佛教第一居士维摩诘,“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



关于他的一部经典叫《维摩诘经》,又名《不可思议解脱法门》,是佛陀亲自为本经起的名字。是一部大乘佛教的经典,和《心经》《金刚经》《妙法莲华经》等佛经的核心精神一样,但是,它的讲法显然更为生动,形象,饱满,智慧说辨处处令人拍案叫绝。这部经典,自传入汉地始,便受到广大士林,禅林人士等的追捧,成为历史最悠久,影响中国社会文化最深远的佛经之一。和《圆觉经》,《楞伽经》并称为“禅门三经”。


和其他更具盛名的佛经相比,本经没有像《心经》一样广泛为众口所诵念,也不像《法华经》是佛陀生命前夕最后盛开的一朵涅盘花,更不像《华严经》,《楞严经》这样的经典比较独成体系,圆满自足。尽管如此,却没有一部佛经像它一样,佛陀借一个积极入世又不沾俗尘的大乘菩萨之口,亲自给在家学佛的人士说法,使漫天花雨从世外净土坠入俗世凡尘。


在这部经里,佛为在家人描述了一个“尘世净土”,它不脱离众生的环境,也不离开五浊恶世的烦恼,只要心净,佛的国土就清净无垢,这就是本经大力宣扬的“唯心净土”。而在这个从尘世建立起的“乌托邦”里,又活着这样一种理想人物,能克服俗世欲望,勤修梵行,遵守佛教对在家人的约束,悟道的境界非常高。佛为他起名叫“净名”,就是以清净无垢著称的人,在本经中的代表就是维摩诰。曾激励着无数在家修行者面对生活的同时,最大程度的渴望佛法,上上增进。



如果你想避开人世间,去深山老林独自修行,那就先读一读《维摩诘经》。比如说你穿的内衣是肮脏的,哪家五星级酒店,可以纯净你的体验?你需要回避的,是内心对现象的执迷。你需要净化的,是心灵对自我的眷恋。你需要解开的,是心灵被头脑所禁锢。你需要觉察的,是心灵对体验的昏沉。你需要离开的,是自我对心灵的控制。


如果你的心灵,依旧热爱欲望,被欲望所煎熬的心灵,无论身处何处,都在炉火灼烤之上。如果你的觉受,依旧沉迷习气,被习气惯性牵引的心,无论何种修行,都在昏沉生死之中。如果你的头脑,依旧固守名相,被记忆的概念所分割,无论读哪部经,都是妄想消耗生命。


如果心灵愿望,依旧自我欣赏,维护自我价值自我利益,被自我驱动的心灵,无论你愿望的是什么,都是烦恼。你穿着被粪便染透的内衣,却想着住进酒店就纯洁了自己,可能吗?


外界世间的浑浊,是肮脏体验所投射,跌宕起伏的命运,是欲望执着的投射。琳琅满目的世界,是七情六欲的投射,生老病死的状态,是自我执迷的投射。敌人与亲人之分,是自我利益的投射,卑贱与荣华富贵,是自我感知的梦境。


深山古寺,只是你心灵深处的寂静,心若喧哗,深山也是闹市,古寺必成酒楼。去向内心检视,去觉察心灵,穿着的污秽粪衣。衣服可以被脱掉,不被内衣染污的,就是本来清净的你。犹如众生的自性,无可获得,不被所获,本来无物,何染尘埃?


依心所幻的世界中,走向外界你就走入了轮回。无论你所学哪部经,追寻哪尊佛,修行哪个法门,皆如砂蒸饭,水中捞月,经亿万劫不可成就。脱不掉身上穿的,被粪污的内衣,无论你穿多么昂贵的外套,住进多么高档的酒店,身体的臭味依旧缭绕。


唯心所现的命运中,走入内心你就苏醒了如来。你所学经文,是心灵照耀自己的镜子,擦去心灵污垢,纯净心自然与经义相融。你所修禅定,是心灵自我净化的浴池,洗去心神污秽,身心脱落自性湛然如如。



给内心留一块空地,不需要很大空间。这个空间与世隔绝,不与生活有丝毫瓜葛。这里只有纯净的心,与赤裸裸的灵魂。这里没有伪装没有回避,即没有索取也没有伤害。


只需要一点柔软,留下一丝纯洁,让心灵足够宁静。这点空间,与世无争,纤毫不染,寂静清醒。寂静中,灵魂与内心,赤裸相对。


此处是你灵魂休息的地方。这里没有人间利益,遗忘世间恩怨,拒绝喜怒哀乐,失去欲望情绪。此处有对真理绝对的信仰。这里没有爱恨情仇,遗忘疾病苦痛,熄灭功名利禄,回避名誉虚荣。惟有赤诚真心仰望着如来。


在纯洁安详中,灵魂在宽恕中沐浴。心灵究竟宽恕,是诸佛根本的加持。


世界因缘聚合,人间轮回因果。你看,恩怨往复,情仇纠缠;你看,尊贵贫贱,倏忽翻转。你看,荣华富贵,过眼云烟;你看,青春易老,白驹过隙。你看,繁华世界,沧海桑田;你看,生老病死,转瞬之间。


世界由现象构成,现象皆是无常,是因缘聚合,是快速变易。世界之下,现象本质,物质因素中,的的确确没有一个“世界”客观存在。世界,只是我们的“认知”而已。被认知“禁锢”在世界之中的,就是生死轮回中的“自我”。而认知世界的“自我”,却完全没有丝毫“自我”真实可得。


去体验心间中,纯净的无私,那是圣灵的心光。去觉受心间中,柔软的舒适,那是圣灵的形体。去觉知心间中,纯澈的明晰,那是圣灵的慧眼。去感受心间中,坦荡的宽恕,那是圣灵的慈悲。去体察心间中,不动的轻柔,那是圣灵在觉照。


在这清净离世的,心灵片刻宁静中,你与诸佛相遇。在此柔软安详的,觉知纯明清澈里,灵魂融入如来。


你无需离开世间,世间早在你的宽恕中离去。你无需抛弃亲朋,恩怨就在你的理解中遗忘。你无需回避名利,名利在纯洁心中无法立足。你无需持戒断欲,明澈安详中欲望无法聚集。


你无需逃避苦难,无私坦荡留不住幸福,也留不住灾难。你无需祈求幸福,安详纯净中赤裸之心,平安本自具足。你无需恐惧死亡,一无所求亦无所得心,活着只是浮影。


失去丝毫可以获得的,就不会被获得所束缚。在至纯信仰中,未曾有过“活着”的你,也不会“生出”死亡的你。 那未曾束缚的,即本自解脱。


《维摩诘经》正是如此解决了世间与出世间如何圆融的大难题,经文里说:”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心的清净或垢染的程度决定了个人是在净土还是秽土。经中所宣扬的佛国净土并不是不在缥缈的“彼岸”,而是存在于“污秽充满”的烦恼生活中,完全倡导出家修法在现实中有实践的难度,而维摩诘的示教却让无数的在家修行者看到了方向与信心。


  ◆  ◆  ◆  

佛法是生死苦海中的慈航

每日为你推送最暖心的智慧故事

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