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17岁出家,修行45年把斋食做到极致,5000万人因她而吃素
简单即高贵,一个尼姑庵做出世界顶级美食
在离韩国首尔四小时车程的白羊寺里,有一位修行近50年的静观师太,她不仅佛法造诣颇深,还是一位隐世高厨,她做的素食超越了肉类和海鲜的美味。
纪录片《主厨的餐桌》
她的素斋被纽约时报评价为——“超越米其林三星的美食”,纪录片《主厨的餐桌》开场的第一句话便说,“她的每一次烹饪,都称得上一场御前表演。”
在跟师太取得联系后,整整10个月里,她再三婉拒了一条的采访,今年8月盛夏,诚心所致,我们终于获准,踏上了前往白羊寺的素食朝拜之旅。
“17岁,我瞒着所有人出家了”
白羊寺位于韩国的西南部,我们从首尔出发,一路南下,经过四小时车程后进入了内藏山国家公园。
而静观师太修行的白羊寺天真庵,就位于绿荫环绕的内藏山里。
白羊寺据传是在公元631年建造的千年古刹,从登山路一直向上,有许多的庵堂,药师庵、云门庵,以及静观师太僧院所处的天真庵也藏匿其中。
我们在一楼的厨房里见到了师太,她个子很小,神情有些严肃。
大道至简,是宇宙万物发展之规律,是中华文化之精髓,是中华道家哲学,是大道理极其简单,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大道至简,不仅被哲学流派道家、儒家等所重视,也是人生在世的生活境界。
大道至简,大道无形,大道无法,这是一种大道自然、返朴归真的高级功态。在这种清净无为、忘我无私、天人合一的状态中,不求长功,功力自然上长;不求治病,身心自然调整;不求功能,功能自然显现;你不求大小周天,百脉自然畅通,最深刻的真理是最简单最普通的真理。把最复杂的变成最简单的,才是最高明的。最伟大的人仅仅因为简单才显得崇高。
大道至简,人生亦简。开悟,深奥了就简单,简单了才深奥,从看山是山,到看山是山,境界不一样,从简单到复杂,再从复杂到简单,就是升华。生活的意义在于简单,人修炼到一定程度,会淡泊一些事,会简单,你可以理解别人,但别人不一定理解你,其实人不在理解,在认同。
精于心,简于形。拷问灵魂这是人的终极问题,简不仅是一种至美,也是一种能力、一种境界。看透了不说透,高境界;朦胧地看,心透 ;透非透、 知未知 ,故意不看透,才是透彻;知道世事看不透,就是透,透彻后的不透彻,明白后的不明白,难得糊涂是真境界。
“大道至简”是做人的智慧,做人做事要将一件复杂的事情化为简单,那是需要智慧的。将繁杂的事情回归到简单,要有智慧、能力,也要有决心。有智慧的人都喜欢大道至简,因此,功和利,不可趋之若鹜;名和财,不可为之所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我们要简简单单的做人,踏踏实实的做事,用智慧化难为简。
为名利尽抛宠辱,清纯似儿时天真的童贞,朴实如父辈耕耘的沃土,只有心情平静的人方能视见“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的悠闲,听闻“荷风送秋气,竹露滴清响”的天籁,感受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空旷。陶渊明就是这样的人,所以他能够吟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绝句;欧阳修也是这样的一个人,所以他在谪居时仍能悠然自得的写出《醉翁亭记》。
大道至简,人生亦简。简不是物质的贫乏,而是精神的自在;简不是生命的空虚,而是心灵的单纯。大道至简是最高的道理往往是最简明的,人要学会简单、简朴生活、简捷行事,放下自己的私心杂念,当超出自我欲望的牢笼,当真正忘记自己的思想,忘记自己的意识,进入忘我忘物的状态。
人生的繁出于惑,以“仁”抗拒诱惑,以“智”解除困惑。不惑,才是人生由繁入简的标志。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人生百态,须当从一而终。乐以忘忧,简以存真,才是人生的“大道至简”。
有个大道至简、平常心是道的故事:一个行者问老道长:“您得道前,做什么?”老道长:“砍柴担水做饭。”行者问:“那得道后呢?”老道长:“砍柴担水做饭。”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老道长:“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老道长和行者的对话让我们开悟,许多至高至深的道理都是含蕴在一些极其简单的思想中。
大道至简,人生易简。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生存方式和生活道路,走过岁月、走过生活,心里有许多的感慨,一切放下,一切自在;当下放下,当下自在,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并不需要放在心里,人生的很多负担并不需要挑在肩上。一念放下,才能感受到简单生活的乐趣,才能感受到心灵飞翔的快感。要想改变一些事情,首先得把自己给找回来。我们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我们应该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我们要用最少的悔恨面对过去,用最少的浪费面对现在,用最多的梦面对未来。
天地之道,简易而已。人生苦短,诸事不想太复杂,简单生活。人生这部大戏一旦拉开序幕,不管你如何怯场,都得演到戏的结尾。成长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在于有些路段,只能自己寂静地走,快乐工作、简单生活才是幸福生活,人要懂得知足常乐,所有的哀伤、痛楚,所有不能放弃的事情,不过是生命里的一个过渡,你跳过了就可以变得更精彩。
最好的生活就是简单生活,一盏茶,一张桌,一处清幽,日子平淡,心无杂念。可是简单的生活却需要百般的努力,这样才会无忧无虑欣然享受生活。生活总的来说是完美的,不完美的是心态,不懂得欣赏的人,就会用挑剔把一切变得有残缺。简单做人,率性而为,把握分寸,随遇而安,坦然接受现实;简单做事,不惹事、不生事、不怕事,不悔、不怨、不惜自己所做的事。
人生就是一场漫长对抗,有些人笑在开始,有些人却赢在最终。试着微笑,试着回眸,放松自己,不强求、不萎靡、不浮躁。简单生活,随心、随性、随缘,做最好的自己,知足、微笑、淡然,即使再苦再累,只要坚持往前走,属于自己的风景终会出现。
生活容不容易,关键看你怎么活。处境在于心境,心境改变了,处境也会改变。你向生活要得越多,你就会变得越紧张、越复杂,生活也就越不容易。反之,你对生活要求的越少,就越容易满足,越容易快乐。江山明月,本无常主,得闲便是主人;大道至简,活在当下,知足便能常乐。
悟入无怀之静境,一轮之心月独明,尽显心静之境界;心静自然从容洒脱,持心若水笑面人生,更现心静之魅力。人生在世,平淡才是最真,静默才是最美,生命里最持久的不是繁华,而是平淡,不是热闹而是清欢。保持一颗童心,不开心的时候,心无遮拦地向朋友倾诉烦恼,开心的时候,肆无忌惮地开怀大笑,也许所有的忧愁会在倾诉中流走,所有的紧张会在大笑中释放。像孩子一样,简单生活,快乐生活,保持心灵原生态,一切都是美好的。
生命里总有一个故事,想讲述却难以开口,就这样在心底,渐渐谱成了曲。人就是这样,得不到的永远向往,失去了的,才会觉到珍贵。所谓的,得失、情缘、风景、驿站,都在时光的尘烟中,慢慢淡散。虽然,有些事情放下很难,但是,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终究会走远。
人的一生,注定要经历很多。红尘路上,有朗朗的笑声,有委屈的泪水,懵懂的坚持着,有成功的自信,有失败的警醒,每一段经历注定珍贵。生命的丰盈缘于心的慈悲,生活的美好缘于拥有一颗平常心,生活简单让人轻松快乐,想法简单让人平和宁静。因为简单,才深悟生命之轻,因为简单,才洞悉心灵之静。
见到她的第一面时,我无法想象她的一双手能发挥多大的能量,又如何四十多年如一日地为寺院僧人制作料理,甚至名气远传海外。
幼时的静观
静观师太出生于1956年,在七兄妹里排名第五。父母亲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为了孩子们的食物用心准备,可能就是因为有着这样的回忆,年幼的静观不知不觉和食物变得更亲近了。
八九岁时的某一天,她趁着父母外出劳作,学着母亲在一块岩石上将黄豆粉和面粉揉搓成面团,再切成细条,竟有模有样地做成了一碗手擀面。
从地里回来的父母吃了一惊,不敢相信静观从和面、揉面、擀面到煮面都自学而成。
在她17岁的时候,母亲不幸去世了。
静观悲痛不已,她无法理解人为什么会离开,她想,或许脱离俗家人的生活,就不会再为了人世间的因缘困扰。
就这样,还在读初二的静观,在家里人谁都不知道的情况下,一个人独自上山出家了。
静观的素食哲学
初到寺院,她就为僧人准备了一年的小菜。
从地里摘下茄子、黄瓜,稍微收拾收拾以后蒸熟,蘸酱油吃或者凉拌吃。就这样为僧人们准备的斋饭得到了大家的称赞,能为修行的僧人提供能量,静观感到非常开心。
从她出家到现在的这四十多年中,烹饪成为了她最重要的修行方式。
常人看来,修行者的生活很艰苦。僧人们每天凌晨4点起床,做礼佛祷告,到9点前在田里劳作,一天下来还有两到三次的冥想、修行,直到晚上10点睡觉。
寺院供养餐
早餐基本上是稀粥和小菜,而午餐最为重要,吃的是一顿包罗万象的饭。
修行者从11点开始,11点半到12点之间吃饭。需要有饭、汤、泡菜等少量的三种小菜一起,共食用五种食物。
寺庙饮食忌荤腥人尽皆知。韩国僧侣的饮食同样讲究干净、调味料少,将材料所持有的本身的味道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白羊寺地理环境优越,静观师太在山里自发开辟了菜地。她只挖出了细细的垄沟,甚至土壤都没有完全开垦,种子随意撒在土里自由生长。
她说:“所有的植物都有自己的生长过程,开花、结果,果实的种子再重新掉落在土里,这样的种子在冬季接受了雨雪的洗礼成为新种子的路灯,第二年便不播撒种子了。它们为了尊重自己的生命价值,就会拼命地成长。这样的食材就是救活我身体的药。”
她还自己酿造酱油、制作大酱,却从不急于求成。大酱在酱缸里经历风吹、日晒、雨打,10年、20年岁月的洗礼后,随着时间流逝自然地发酵完成。
在修行的过程中,静观观察到有五种食材在寺院饮食中是禁止的——蒜,葱,韭,蓼蒿和兴蕖,统称为五辛菜。
这五种食材味道过于辛辣,又极有营养,但僧人们修行之时只需要能拿起一颗草芥的力气便够了,所以这样的能量过多无益。
在静观出家的第10年,她的父亲来看望她,与她在寺院里相处了一个月。
父亲刚来的时候很消极,情绪暴躁,更是吃不惯清粥小菜。
他说:“这里没有肉、没有海鲜,只有素食怎么能生活!你还是和我回家吧。”静观说,让我做一道比肉和海鲜还好吃的素斋,您吃过后再决定吧。
于是她拿着酱油、糖浆和一筐香菇,与父亲在山间小溪边坐下,做了一道酱油烩香菇给父亲吃。父亲一口接一口吃起来,一个小时后全都吃完了。吃完后他说,我从没吃过这么好吃的小菜,我相信你能在这里活得很好,佛祖,就让我的女儿好好地在这儿供养你。
说完这句他便离开了,一周后在家里安详地去世。
“因为父亲带着担心我的心情来,亲自体验过我的生活后安心地离开,所以我对这个因缘感到开心,而不是心痛。”
食物,不只是味觉享受
正值中午,静观在为僧人们的供养餐做准备。今天的主食是两种口味的混合手擀面,其中一种要用紫苏叶汁腌渍上色,形成淡紫色。
她将草席摊在地上,食材铺开,与中国手擀面大力抻面不同,她的动作缓而轻、步骤细而密,握擀面杖的样子又像是在抚琴,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仪式感十足,直到将面团切成细条,礼毕。
我们终于见识了一场“御前表演”。
拜访师太的这两天里,寺院里除了僧徒还有很多韩国年轻人,以学徒的身份来打下手,学习她的饮食哲学。他们大多有留学背景,有些甚至从法国最顶级的烹饪学校学成归来。
师太也会定期离开广藏山,前往位于全州市的全州大学教授烹饪课程。“很多人关心为什么僧人的寿命得以延长,我不该一个人健康地活着,便带着寺庙的食物去和他们分享。”
静观师太的食物不仅仅关乎味觉,眼观、耳听、鼻闻、嘴尝,再用心来感受,才能真正地享受美食。
这片僧院虽然偏远,静观师太却早已声名大噪,她不仅仅是白羊寺的修行者之一,更成为了韩国的符号。
她的修行之路和素食哲学会在这小小的庵堂里坚持下去。
◆ ◆ ◆ ◆ ◆
佛法是生死苦海中的慈航
每日为你推送最暖心的晚安故事
识别二维码
请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