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宝法王:观世音菩萨的真正涵义



观世音菩萨的含义


所谓的大悲心,指的并不是某个特定的人,而是我们每个人心中都具有的功德特质,只不过是将它以大菩萨观世音的形像来做表征罢了。
观音法门的真正修持,并不在于咒语或是仪轨的念诵,而是在于你內心的转变,认识到一切众生都跟我们一样渴求快乐,并且时时不忘却这样的心念。
很多人认为观音是一位神,住在某个他方。我们修持佛法是为了得到内心的喜乐与平静,不是为了制造更多的妄念,我们的妄念已经够多了,现在又多一个妄念:有位神来帮助我们。“观音”主要指的是“功德”的部份,由于具备了观音的功德,所以能被称为观音。观音其实是指功德、特质或功用。
观音的真正涵义是“那个永远以慈眼悲视一切有情的觉者”。观音不是只有一位——每一个能以爱与慈悲看顾所有众生的人,只要他具有这样的特质,他就是观音。

法王观音画作


了解观世音菩萨的意义


在讲解观音菩萨的修持法门之前,首先我们要了解“观音”这个词,梵文叫“阿哇罗给修拉雅”。透过这个词,我们来对整个观音法门作一个探究跟认识。


“阿哇罗给修拉雅”的藏文意义为“间瑞夕克”(观音)。“间瑞夕克”的意思是:用眼睛观视。眼睛指的是什么呢?即是慈悲,这里将慈悲比喻如同眼睛一般。那么观看的对象是谁呢?是一切慈悲的对境,也就是所有想要离开痛苦、得到快乐的众生。是用什么方式观视呢?是以菩萨的广大悲愿心在观看的。所以总的来说,“间瑞夕克”(观音)的意思是:以慈悲之眼恒时观视众生。因此,对于观音这个名称,应该解释为其内在的功德特质,而不是指一个人。


其实当我们理解了“观音”这个名字,就等于了解全部的意义。平时,很多人会认为观音是一位天神,祂能够帮助我们,并且住在某个他方,也的确有人这样来解释观音。但重点是,如果有人说外在有这么一个天神,这对我们自心有什么帮助吗?我们要知道修持佛法的原因是什么:是为了得到内心的喜乐与平静。并不是为了制造更多的妄念,平时我们的妄念已经够多了,现在又再多一个妄念,又有一位天神来帮助我们,对我们是没有什么用的,重点是对自心要有所帮助。那么如何才能利益到自心呢?就要了解他内在的涵义。所以这里谈到观音这个名号时,主要指的是“功德”的部份,而不能一概而论的理解观音为一个人。由于具备了观音的功德,所以能被称为观音。因此,观音其实是指功德、特质或功用。了解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心经》


为什么了解观音的意义是如此重要呢?一般来说,我们生活上时常会遇到很多困难,无论是个人的还是社会的问题,我们受了很多苦。这时,我们会问,为什么会遇到这么多的问题?佛教徒或者一般人可能回答说:“唉!这就是过去的业吧!”或者认为是魔障、人为的伤害、是自己的错误等等。其实这都只是一些相似的答案而已。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就在于我们这一念心。我们不认识自心,对于自己的未来、欲求也完全不清楚,因此只能无奈、反覆地尝受各种的苦痛。所以,修持要与心合一,这是重点。因此,“观音”指的不是一个外在的神,观音与自心的合一是非常重要的。


这里可以用医生来做比喻。各位可能都听过这么一句话,佛陀曾说:“解脱要靠自己,佛陀也无法一手把我们拉到解脱道上的。”然而同时我们也可能听过一种说法:“只要皈依大悲观音菩萨,观音菩萨即会来救护、帮助我们,他会带领我们到解脱道。”对于这两种说法,我们要如何来理解呢?这就好比“医生”与“药”。例如我们生病去看医生,口头上常说:“我去看了医生,病被医生治好了。”仔细想想这句话,其实是说医生透过了药物、或是一些开导等治疗方法让我们康复,并不是说医生直接把病拿走了。因此所谓的“医生治愈我们了”,是指医生透过各种治疗方法与内外用的医药,让我们的病得到康复。同样的,所谓证得观音的果位,或者得到了观音的成就,指的是因为透过修持观音菩萨自性──大悲心的法门,如此才能得到利益,自心才能得到喜乐与平静。因此,医生与药,分别比喻了观音菩萨与大悲心的法门。


法王观音画作


修持的重点


既然如此,我们又看到墙上画有各种不同的观音相貌,也都知道观音的本质是慈悲了,那修持慈悲法门就好了,为什么还要有四臂的、千手的、男相的、女相的各种不同的观音相貌呢?这是有原因的!因为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要直接修持观音菩萨的“内在涵义”并不容易;一般人其实反倒对外相的认识比较敏锐与清楚,藉外相比较容易观修。


因此当有人说:“有一个观音菩萨存在,有一个具备慈悲心的观音菩萨”时,这句话对于一位已经有经验的修持者来说,他会知道这只是一个方便的说法,其实有更深的内涵;然而对于一般的行者来说,(外相的观音修持)也很重要,也是有用的。重点是,如果说“外在有一个具备力量的观音菩萨存在”,更能够让我们生起信心。生起这样的信心是有很大的用处的。


举例来说,对于一个病人来说,药物、护士、治疗都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果他从内心相信有这么一个外相上的怙主─观音菩萨存在的话,是更能够帮助他减轻痛苦的。无论外在是否真的存在,但就是这一念相信的确有观音怙主在的信心,就对我们有极大的利益。由于大多数的人对于外相的认识是很容易的、很敏锐的、很清楚的,所以先有一个外相来依止,然后再来实修这个法门,使这个法门成为心的依靠,慢慢的即能帮助我们开发内心的力量,使之圆满。这是一个很深奥的所依,因此,我们说有一个外相的观音菩萨存在是有他的原因的。


我们要思考的是什么呢?就是刚刚谈到的慈悲心。平时谈到观修慈悲心的时候,大部分的人会认为,是我在对某某人修慈悲,这个慈悲是从我给他的。例如前面走来了一位痛苦的人,我们会想试着“对他修慈悲”。如果有这样的想法,那么首先我们应该问问自己具备多少力量?其实我们只能将有限的力量给予对方。然而有一种大力量的慈悲心,那是依靠对方而刹那间在内心产生的一种巨大力量。


举个例子,就好像一个巴掌往自己脸上打来,这是很有力量的,会痛的;但如果我们用脸去碰这个手时,是不会痛的。我们平时的慈悲心就好像用脸去碰那个手一样,根本不会有什么感受的。


因此,我们不应该认为是我在给予他人慈悲,应该稍稍换个角度来想:真实的慈悲大力是他人给予我们的。事实上慈悲是如何产生的呢?首先我们看到一个人,因为有这个外境的缘,我们才有感受生起。因此可以说,慈悲力量的泉源其实是对方,因此我们需要与他融合。这时我们可以观修自己不再是自己,自己就是他,或者以大悲心与菩提心设身处地的来领会他人的感受。总之,这些感受,实在无法用言语形容出来,重点是要去体会。对于这一点我们要好好去思考,以后我们观修慈悲心时就会不同。以前我们只能将自己有限的力量给出去,而无法产生真实的慈悲大力。总之,我希望各位能够好好地思惟、体会一下。


法王画作(甘露净水观音菩萨)


根本上师即为观世音菩萨的显相


谈到皈依与发心,我们不仅要了解他的意义,今天接着要讲解的是皈依发心的观修方法。
我们要观想皈依境。在前方虚空,充满着彩虹、光环与花朵的云海当中,端坐着与根本上师无别的观音菩萨。
为什么这里要观想根本上师与观音菩萨无别呢?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是因为密乘当中说,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不离上师的显相,也就是随时观想上师身口意的显相。本质是根本上师,外相却不是人的形像,而是观音菩萨的相貌。
一般来说,有的人会只皈依佛宝,或只皈依法宝,以为三宝是各自分开的,不是总集一体的,例如以为佛宝指的是人的佛陀,法宝又不同。但是,这里的经文说明道:“观音菩萨是三宝的总集”,这样来观想更能够积聚广大的资粮。比如说一个重病患者,他需要医生,医药与护士。同样,如果我们想积聚广大的资粮,或者很快的积聚资粮,就需要如医生的佛宝,如药的法宝,如护士的僧宝,三者不能分开,而要同时观修。如此才能更有力、更扼要地积聚资粮。
观音菩萨如何同时具备三宝呢?一般来说,在佛陀所开示的诸多显密经典中提到,从最开始、很久以前,观音菩萨就已经成佛了,资粮圆满了。但这不是说观音菩萨本来就是佛,而是说很久以前观音菩萨就透过长时间的积聚资粮与修持而成佛了。但是很多时候,众生无法直接用佛的形象来度化,所以观音菩萨为了众生,示现成菩萨的相貌──一位在有学道修持的人的形像。透过这样的相貌利益众生。因此,观音的自性、本质或者观音的心,就是佛。

《观音的慈悲精神》


三宝总集

那么观音菩萨如何具备了法宝呢?经典中提到,法宝的定义是指圣者心所具备的道谛──离欲的方法与灭谛──离欲。因此,观音菩萨的心中具有的离欲部分即是灭谛;这里说离欲,也指离开一切的烦恼;观音具备了对治的本智──座中与后得的本智,这即是离欲的方法──道谛。因此说观音具备了法宝。
再来僧宝指的是十地的菩萨,具备觉、解两种功德者。觉是智慧,解是解脱。经典提到觉解的八种功德。总的来说,登入三净地菩萨位的,即是大乘的僧宝,所以观音的身,即是僧宝。究竟上来讲,观音也即是究竟的僧宝,因为究竟的僧宝即是佛。
 “如此三宝总集的观音菩萨真实、直接的安住于前方虚空。”无论显密当中,例如显宗也提到,要具备信心与虔诚心。真实直接的安住时,是有一个真实的色法存在的,这个色法称为法处所摄色。一个众生,如果对佛有信心虔诚心的时候,在他前方佛陀就会显现。所以只要忆念、想念佛,这个法处所摄色就会显现。这是一种特别的色法,在前方虚空出现安住。密乘当中也提到“一切万有皆为本尊的化身”,这两者有点相似。所以这时我们要想观音菩萨真实安住于前方虚空当中。

法王观音画作

观想

接下来经典提到:“在观音菩萨的前方,以自己为主。”这是一定的,平时修法都是以自己为主,对初学者来说,这是当然的。所以自己为主在中央,然后观想一切怨亲平等的六道众生如同市集般汇聚在周围。观想时,前方是仇人怨家,右方是父母、亲人,左方是自己特别想祝福的人。或者也可观想右边是父亲,左边是母亲。为什么仇人怨家要观想在前方呢?因为通常我们很难对仇人生起慈悲心,也不会希望他们得到快乐。所以这时要观想他们在前方,眼睛可以看到。自己在中央,这时不需要特别观想一个自己在中央,自己本身就是了。所以左右边的观想,指的是自己本身的周围。
修持观音,就是开展利他的事业
四无量心可以说是观音菩萨法门的核心。观音菩萨总集了一切诸佛的悲心,这样的悲心总集化现成为了本尊——观音菩萨。因此,观音菩萨的观修,其实是对于自己的一种鼓励和提示,也就是观修一切诸佛悲心的力量,都汇聚到我们的心中,自己成为了悲心的泉源。
观音菩萨有着许多不同的形象,有二臂的、四臂的,也有千手千眼的观音菩萨。这次传授的是四臂的观音菩萨,也是观音最基本的一种形象。四只手臂象征了观音的四种功德特质,也可以说是四种利他事业,也就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这四无量心不仅是功德,更是利他的事业。
有人会说,为什么不是四个头,而是四只手臂呢?这是因为手是主要做事情的工具,因此四臂就象征了利他、奉献、关怀生命的实践。其实,一个头四个手臂的形象本身就在传递一个清楚的讯息,也就是告诉我们:“别一直想了,实际行动吧!想太多没有用,实际去利益他人吧!”
慈悲喜舍,从“舍”起修
观音菩萨象征十方一切诸佛大悲心,这样一个大悲心示现的相貌,就是观音菩萨。他的四个功德事业,就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修持。虽然平时讲说的顺序是慈悲喜舍,但是在修持时,主要是看每个人的经验和感受,看看自己对于慈悲喜舍四者中,哪一个比较有感觉、比较适合自己,就可以先从那一个起修,然而传统上是先从“舍”开始,因为“舍”是其余三者的基础。
从生活经验上来看,我们很自然会有一些朋友是比较亲近的,是自己比较在乎、关心的;有一些人,是自己比较不那么熟悉的;同时还有一些人,是自己不喜欢的,因此我们身边的人大致会有朋友、陌生人和敌人这三类。现在,如果突然要我们对待自己不喜欢的人,和对待自己最要好的朋友一样,我们会非常不习惯,虽然我们在理智上可以接受,但实际行为上却做不到。
然而,我觉得做不到并不用担心,因为实际生活中,我们本来就会有朋友、敌人、陌生人这样的区别。因此,这里“平等”(舍)强调的是,我们对敌人不能完全没有一点的关爱之心,这是我们修持的重点。

法王观音画作


“舍”,从根本上平等对待众生
所谓的“舍”,主要是从根本上去谈平等地对待众生,意思是在对待周围的任何人时,无论是亲友、敌人或者陌生人,我们都要从根本上去认知:我们共同都具有想要离苦得乐的愿望。从这个根本上来看,我们是平等的,我们都有寻求快乐、避免痛苦的权利和自由。所以,对于任何人,我们都应该要尊重。例如,当你被讨厌的人伤害时,你还是可以做一些响应,但根本上要尊重对方,因为对方跟自己一样想要离苦得乐,而且对方和自己一样,具有同等的权利和自由。
从根本上的平等(舍)来看,我们同样身而为人,都想要离苦得乐,就更深一层的平等(舍)来说,我们同样有追求离苦得乐的权利和自由。因此,这种众生平等的认知和感觉,是我们应该要好好重视的。就现实而言,世界上有着各种不同的宗教,也有各种不同的民族、传统和文化,如果内心深层的众生平等的观念和感受被蒙蔽,人与人之间很容易就会产生隔阂,甚至是冲突。反之,如果具有平等(舍)的见解和感受,人与人之间不必要的恐惧,自然也就会消失,例如我自己就有过这样的经验。
总之,平等(舍)的意思,不是说要把怨亲或所有人都当成朋友,事实上要做到这样很困难。毕竟有些人的个性原本就是比较粗暴,硬要跟他们做朋友也很困难,还不如有点距离比较好。所以有亲疏之分是正常的,但就像上面提到的,内心要有平等的观念。尤其不要只是因为对方是敌人,就不管他的死活,甚至还诅咒对方受苦,这样就很不好。的确,就一方面来说,对方是敌人,是我们不喜欢的某个对象,但是另一方面来说,也就是从根本上来说,对方跟自己一样都是人,都有离苦得乐的欲望。因此,我们不能全然否定某个人,而是要尊重对方,对对方生起慈悲心。

法王观音画作

久修没进展,碍于不切实际的幻想
平时,我们的慈悲心都很薄弱。就像之前谈到过,往往唯有对方的痛苦多少影响到自己的时候,我们才会警觉到对方的痛苦。或者是,当自己的亲朋好友遇到困难时,自己才会主动去关注。这样下去,终有一天,我们都会变成无依无靠的人,因为自己不再自发地帮助、关爱他人,别人自然也不会这样对待你,结果就是大家都变得一样冷漠无情。讲了这么多,那么如何才能够避免这种不好的循环呢?这还是得从我们自己开始,每天都要持续地培养平等的观念、感受,并且要坚持慈悲心的练习。
很多初学者对于慈悲具有一种错误的期待,他们幻想着慈悲的修持,总是在一种舒适、快乐的氛围中进行,放眼望去都是快乐的好人,然后自己陶醉其中,到处分发礼物。然而慈悲不是逃避现实,现实生活中有各种痛苦和挫折,因此慈悲的观修不见得总是愉悦的。慈悲心的实践,在于勇于面对各种的痛苦和挫折。
许多人修行很久,却没有什么进展,我觉得问题就出在不切实际的幻想,以为修行之后,从此就会过着快乐的日子,生活中不再有任何障碍或痛苦,然后陶醉在这样的状态当中,快乐地观修慈悲。这样的修行是有问题的,这种人也比较胆小,没有担当,只要一遇到痛苦障碍,就会觉得:“喔!观修慈悲心太难了,我做不到,还是放弃好了。”然后选择逃避。结果这样的人一生只能等待,总是期待着某种快乐、舒适和成功。这也就像是很多人喜欢到上师面前,请求加持快乐、舒适和成功一样。 
一个真正的修行者,如果想让修行有所进步,反而应该期待的是障碍、逆缘,然后在这些现实的考验当中磨练。这也是为什么菩萨被称为勇者,因为菩萨的心是坚强的、是勇敢的,他总是愿意藉由各种逆境来磨练心志。不然,在舒适的环境里,谁都是勇者,不是吗?但是真正的勇者,是在逆境中才能显现出来。但这里也不是要大家逞英雄,主要是提醒我们要有自信、有勇气,这才是一个菩萨的行持。


《六字大明咒》


  ◆  ◆  ◆  

佛法是生死苦海中的慈航

每日为你推送最暖心的智慧故事

识别二维码

请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