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男女发愿生生世世不分离,结局会如何?
刹那成密友,须臾复结仇,喜处亦生嗔,凡夫难取悦。
一瞬间成为最亲密的朋友,顷刻间又会反目成仇,甚至对行持善法等欢喜之处也生嗔恨心,如此凡夫愚者实在难以取悦。
世间凡愚没有什么智慧,行事也没有可靠的标准,经常随自己的心情反复无常。如果和他们交往,在很短时间内,也不需什么理由,成为密友非常容易。比如在同一个场合中听法,法师在上面讲,下面的人没兴趣听时,就开始窃窃私语,假如两人相谈甚欢,感觉不错,就相约下课后去一起吃饭。通过这么简单的交流,马上成为无话不谈的密友。
还有些人本来素不相识,但在火车上或路上打个招呼、微笑一下,就很快认识了,然后好得不得了,在一段时间内难分难舍,就像藏族的俗话说:“这两人关系特别好,似乎肠子都连在一起。”意思是说,他们到哪里都形影不离,吃饭、睡觉、做事,连上厕所也一块去,好像肠子连在了一起。凡夫的确有这种习气毛病,但这并不是智者的做法。
那么,他们会不会永远好下去呢?也不一定。凡夫的性格反复无常,没有什么定准,可能因为说话不注意,行为上发生一些争执,马上就变成不共戴天的仇敌。很多人的关系破裂非常简单,要么是说了你家的过失,要么是说了你的过失,为了一些小小的事情,大家的关系就不像以前了。甚至在路上见面也不愿理,本来你沿着这条路走,一看到关系不太好的人站在那边,马上就返身回去了。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当宝髻国王时,也曾感慨地叹到:“因增上贪欲的缘故,最亲密的朋友瞬间就变为仇敌。”现在有些世间男女,最初发下山盟海誓,要生生世世都不分离。(本来他们是唯物主义者,不承认有前世后世,但发誓时却已经承认了。)然而没过几天,两人就开始闹翻了,口不择言地刺伤对方,彼此都极为痛苦。
英国文豪莎士比亚在《英雄叛国记》中写道:“啊,变化无常的世事/刚才还是誓同生死的朋友,两个人的腔子里好像只有一个心/睡眠饮食、工作和游戏都是彼此相共,亲爱得分不开来/一转瞬之间,为了些微的争执,就会变成不共戴天的仇人。”藏族人也有句俗话说:“亲友无常夏日之彩虹,仇敌无常秋季之鲜花。”夏日的彩虹转瞬即逝,秋季的鲜花寿命短促,亲友和仇敌也是如此变化无常,今天还是如胶似漆,过一段时间就势同水火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亲怨无有任何实质。
而且,凡愚也不辨利害善恶,有些事情如上供下施、行持善法、闻思修行,对自他今生来世都有非常大的利益,本来应该欢喜奉行,可他们不但不高兴,反而生起嗔恨心。所以,接触他们、取悦他们有很大的困难。当然作为大乘修行人,也不能舍弃众生,将他们置之不顾、抛之脑后,但要明白的一点是,我们的行为在什么样的人群中可以展开,在什么样的场合中可以行持,务必要掌握这个分寸,否则,自己的道心很容易退失。
其实,凡夫之间的交往,理应值得观察。不说我们佛教,世间格言中也有很多这方面的道理。我经常认为,中国的孔孟之道和印度的婆罗门仙人之道,在暂时的做人、行善方面,确实有可取之处,但在抉择来世和大乘精神方面,他们的教言没有任何意义。
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他们是怎么认为的呢?做人不能太狠了,也不能太亲了,应该是“君子之交淡如水”。这个教言,我觉得有很甚深的意义,无论是金刚道友也好,居士之间也好,都不要太亲密了,如果吃饭走路都在一起,别人看了也不是特别顺眼,到了一定的时候,这种关系也不会太长久。所以对任何人有嗔恨心或者特别密切,都不是非常如法。
其实,我们人有一个坏毛病,关系好的时候,觉得别人好得不得了;关系不好的时候,认为他坏得不得了。《论语》中说:“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你喜欢他、爱他,就但愿他永远活着,不要离开你;讨厌他、恨他,又希望他马上死掉,既要他死又想他活,这都是烦恼所导致的。
你本来是一个人,对境也是一个人,但他对你好的时候,希望他永远都不要死,长久活在这个世间;一瞬间关系闹翻了后,觉得他讨厌死了,巴不得他赶快死掉,这种反复易变的情绪,完全是来源于烦恼。古人所谓的烦恼,与大乘教义里的烦恼不一定相同,但他们也认为这是一种迷惑的现象,这种心态不太如法。
对此,在家人可能有深深的感受:两个人关系非常好时,经常祈祷对方“长久住世”,而关系不好时,用刀刺他的心脏也一点问题都没有。可见,世人的关系没有固定性,取悦他们非常困难。当然,凡愚的本性即是如此,也没有必要怪他们,就像火的本性是热的一样,凡愚本来就有很多毛病(昨天已讲过),有这样的行为也情有可原。
因此,大家与人交往时一定要平和有度,不要过分亲密,也不要有严重矛盾。尤其是学了大乘佛法以后,在我们的眼中,所有众生都是父母,不应该有舍弃之感。但也要值得注意,倘若自己行为不如法,连世间人都不如,那修学大乘佛法更不要提了!
敬摘录《入菩萨行论》
◆ ◆ ◆ ◆ ◆
佛法是生死苦海中的慈航
每日为你推送最暖心的智慧故事
识别二维码
请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