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院士专家论坛 |没去现场没有直播?精华都在这儿!

给水排水 给水排水 2022-08-05

融合·创新·发展

第十届中国水业院士专家论坛

院士论坛

本次论坛以“水行业融合发展”为主题,聚焦流域治理、城市水安全、碳中和、智慧水务等热点问题,邀请6位中国工程院院士、5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行业领导、知名专家,采用主题报告和焦点对话相结合的方式,高视角解读行业发展趋势,多维度分析技术发展方向,全方位展现创新研究成果。论坛同期举办了2019年度、2020年度“中国水业人物”颁奖典礼,以及“威派格杯”第十届、第十一届《给水排水》优秀论文(2019、2020年度)评选活动颁奖典礼。


“中国水业院士专家论坛”及颁奖典礼始创于2011年,十年间论坛共推出104位优秀人物、200篇优秀论文、120个主题报告,从水环境污染交流到跨境治水战略探讨,从主题分享到对话沙龙,论坛始终保持有高度、有温度、有态度指引水务领域的前行。十年风雨兼程,年华流转,不变的是初心;时间如梭,光阴似箭,永恒的是水业。同舟共济十载行,春华秋实向未来。


Part 1

开幕式、致辞嘉宾

孙 英 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总裁

张 韵 《给水排水》编委会执行主任/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总经理/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柳 兵 上海威派格智慧水务股份有限公司 总经理

主席台

十周年纪念


Part 2

主题报告

注:按会议发言排序

报告题目:流域水环境和城市水系统健康循环

报告人:张  杰 院士  中国工程院/哈尔滨工业大学

报告概要(向下滑动查看):

首先介绍了什么是流域水环境,怎么保护城市的流域的水环境,城市水系统的如何健康循环,并从市政回用、景观回用水及农业回用水等几个方面系统介绍再生水回用的对象。  


再次,介绍了污水再生净化过程是复杂的工程系统,包括一级污水处理,沉淀,二级生化处理,三级深度处理,混凝、沉淀、过滤去除污水中悬浮物质和交替物质,有时还需要做超级深度处理。通过再生水工艺的几个典型流程介绍了经济合理、系统优化的污水再生全流程,达到经济高效再生水的目的。如普通活性污泥法加上混凝沉淀过滤的流程、多级AO化学除磷、城市再生水供水系统等如何高效运转,实现再生水的闭环。


第三方面,减轻城市面源污染。降雨径流的污染不能忽视,特别是春季首次降雨的初雨,污染物浓度高,甚于城市污水,分流制的初雨污染也被特别提出要多重视。 对于城市雨水道溢流污水可以通过减少城市地面的产流量和设置初雨储存池引入污水处理厂或在河流系统的截流干管溢流口建溢流水调节池,再流到污水处理厂来解决。


第四方面,削减流域面的污染负荷,通过资源界植物营养素的循环来处理污染物质。同时对水源污染以及生态修复这些方面都提出了很好的思路和系统的思想,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启发。

报告题目:膜技术保障健康饮水

报告人:侯立安 院士  中国工程院/火箭军后勤科学技术研究所

报告概要(向下滑动查看):

饮水健康关乎国计民生,正确选择饮水方式和饮水水质十分重要,在多元化饮水时代背景下,“健康饮水”已成为新的民生热点。健康中国建设成为新时期治国理政的重大战略,我国正在多举措实现从“有水喝”到“喝好水”的巨大转变。


侯院士从健康饮水及我国水环境现状、新膜在健康饮水的应用概况、健康饮水保障技术发展趋势,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保障健康饮水。


什么是健康水,目前没有标准定义,侯院士认为,健康饮水是在满足水质安全、水量足够的前提下,长期饮用可以促进人体健康的水,因此需满足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安全无害,二是矿物质平衡,三是饮水量足够,其中矿物质平衡应为其核心内涵。世界卫生组织(WHO)给出必要元素每日摄入量的建议值,当摄入量长期低于建议值容易出现身体不适。WHO关注必要元素在饮用水中浓度过高带来口感问题和健康危害。


我国健康饮水面临着诸多挑战,健康饮水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是发展方式粗放、思维观念落后、治理速度滞后污染速度等因素综合的结果,面临“从源头到龙头”的诸多挑战,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


开展新膜技术研究,主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基于未来科技开发新膜材料:开发耐高温、抗污染、耐酸碱等性质稳定、成本低廉的新型模材料,以降低成本;开发能充分发挥膜性质的膜组件并向大型化发展。

基于未来科技进行膜分离工艺优化:各种膜分离技术的组合使用、膜分离技术与传统处理分离技术的有机结合,开创分离性更高、操作更简便的处理工艺系统。


最后,侯院士认为,加强源头水环境保护,建设直饮水工程,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保障。新型膜技术符合我国“清洁生产,节能减排”的政策要求,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理念,对推行国家政策具有助力作用。发挥新型膜技术在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中的功能应从法规标准,科研投入,材料开发,技术创新,工艺研发等方面入手,促进我国健康饮水工程建设。


报告题目:污水处理工艺升级的水环境与水生态意义

报告人:曲久辉 院士  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清华大学

报告概要(向下滑动查看):

曲院士的报告,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2015-2019)——污水处理厂排放微量污染物共暴露条件下的河流生态效应,最新研究成果。


污水处理厂排放污染物可能产生以下共暴露效应:

1)污水处理厂排放污染物将造成排放口下游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2)微量毒害污染物排放将导致一些敏感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3)食物链不同水平的生物之间相互作用(食物链自上而下及自下而上)造成的群落生态影响超过污染物对其直接影响。


污水厂排放的污染物,会引起一些效应,如何考虑和控制污水处理厂,不让它污染河流,排放风险污染物和水体生物群落关系,主要考虑以下三个关系:

1)排放污染物&河流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

2)处理工艺升级&河流主要水质指标;

3)排水水质提升&受损河流的生态修复;


主要结论:

1)污水厂升级后,显著改善微生物网络结构,降低受纳河流致病耐药菌丰度,生物膜微生物组成和代谢模式持续恢复。

2)污水处理工艺升级改造,大大促进再生水补给河流生态系统恢复。

报告题目:绿色工艺——第三代饮用水净化工艺的发展方向

报告人:李圭白 院士  中国工程院/哈尔滨工业大学

报告概要(向下滑动查看):

介绍了第三代饮用水净化工艺的发展方向。所谓绿色工艺即为对水的天然属性没有影响或者影响较小的净水工艺。人类在天然水环境中经历上百万年进化发展形成的人类基因,对比表水最为适应,即天然地表水对人体健康是最有利的。


20世纪初人们发明了氯消毒,为了提高氯消毒效果,在消毒前采用了混凝、沉淀、过滤以去除水的浊质。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现氯消毒能生成对人体有害的氯化消毒副产物,以及人工合成难以生物降解的有害有机物。人们发现臭氧活性炭工艺对消毒副产物前提,消毒副产物以及微量有机污染物有比较好的控制和去除效果,将臭氧活性炭置于第一代工艺之后便形成了第二代工艺,又称为深度处理工艺。膜滤用于饮水净化是第三代工艺的时代特征,将21世纪材料科学发展的新成果膜滤、微滤、超滤等用于饮用水净化,提升和改造饮用水净化工艺的科学技术水平,这样形成的第三代工艺是具有时代特征的。针对各地不同的水源水质和水中不同的污染物,以及不同的水质要求,将发展出多种不同膜滤应用形式的应用水净化第三代工艺。致密超滤膜和纳滤膜能将水中包括病毒在内致病微生物几乎全部去除,而无须向水中投加任何药剂,所以也可以取代第二工艺。膜滤是一种物理过程,是绿色工艺,以膜滤为特征的第三代工艺,在许多水质条件下可以实现绿色工艺。饮用水净化绿色工艺是一个从源头到龙头的系统性的工程,绿色工艺就是要改变“末端治理”为“源头治理”,尽量减少对水源的污染,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种类和数量。

报告题目:城镇污水治理提质增效的关键

报告人:徐祖信 院士  中国工程院/同济大学

报告概要(向下滑动查看):

城镇水环境治理战略关键是管网,它关系到黑臭水体治理的成效。要做好提质增效工作,除了技术提升,还需要制度提升,这仅仅依靠“河长制”是不够的,建议在考核制度当中增加提质增效的考核指标。


通过翔实的数据分析了污水治理提质增效现状,从2010年起,我国城镇污水处理能力就超过了污水产生量;城镇排水管道长度逐年增加;城镇黑臭水体治理开始见效,晴天不黑臭的治理成效非常明显,但雨天有些河流仍然反复黑臭。通过调研对全国31个省城镇污水处理厂浓度和原生污水浓度进行比较,折算后发现实际的污水处理率仅为40%~60%,而产生这个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污水管网严重缺失。


提质增效工作必须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解决污水收集管网和入户管网的缺失,这需要从设计到竣工验收到政府甲方的管理联合起来,通过竣工验收制度、改革设计承包制度等,来提高污水收集率。第二,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低,其原因主要在于管网破损和雨水管网的缺失,现代城市不可能大规模开挖地面修复管网,需要大力发展非开挖检测和修复等技术作为支撑。第三,污水的直接或间接排放,主要是因为污水偷排和雨水管网混接,这个情况短期内无法彻底解决,除了继续加大排污口和混接点的排摸,还需要对溢流污水和初期雨水快速净化。

报告题目:2060年碳中和愿景下的能源经济转型

报告人:张希良 所长/教授  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

报告概要(向下滑动查看):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9月22日在联合国大会上做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宣誓,要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各行各业都在关心这个问题。张希良教授团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


四个典型碳排放情景:

一、当前政策情景

以中国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承诺的碳减排力度为依据:碳排放在2030年左右达峰;单位GDP碳排放与2005年相比下降60%-65%。

二、2060年碳中和情景

以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9月22日在联合国大会上的讲话为指引:碳排放在2030年之前达峰; 努力在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

三、2050年碳中和情景

四、2070年碳中和情景


总结了实现碳中和愿景的一些重要措施:

一、科技支撑

1)能源替代:可再生能源、先进核能、电气化、智能电网、氢能、储能等

2)零碳工业流程再造

3)低碳零碳交通

4)低碳零碳建筑

5)CCS/CCUS、BECCS、生态碳吸收、DAC等

二、政策与机制

1)国家碳达峰行动计划

2)碳中和技术路线图(科技部)

3)碳中和研究专项(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4)督察考核机制

5)政策工具

6)碳市场/碳税

7)标准体系

8)绿色金融

报告题目:城市智慧水务关键技术

报告人:王  浩 院士  中国工程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报告概要(向下滑动查看):

王浩院士分四个部分介绍了城市智慧水务关键技术。

首先介绍城市智慧水务背景和所致力的目标。指出城市一系列水问题根源为自然社会按原水循环以及伴生过程中的失衡失控。智慧水务把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深度的融合在水务行业中,形成一种全新的精细化动态的运行模式和管理系统,实时的有效的管理城市水循环的全过程。


其次介绍了城市智慧水务的理论基础是自然、人工(社会)二元水循环。要搞清楚两者的区别和联系,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智慧水务。 


第三,城市智慧水务的关键技术。首先要获取海量的数据,发现问题。再就是对数据进行融合、挖掘,使数据-信息-知识-智慧-新数据形成一个闭合的发展圈,解决实际问题。


把整个城市智慧水务类比成人的四大件,眼像传感器来获取信息;脑是决策的中枢分析数据并深度挖掘数据;手就是闸、泵、阀管线的实际操作,连接眼脑,形成一个闭环;网络脉络是有线和无线的通讯,移动和固定的通讯。


最后对城市智慧水务的实践案例进行了全面剖析,列举三面环山,一面向海的盆地地形的福州的全市的排水系统,对模型如何建立、怎样建立、建立哪些模型、采取综合措施,对水系进行科学、系统、管用的治理,实现中心城区四城区水系做到水清,河清,安全生态。 打造了准确全面的城市多元耦合的数据驱动、模型驱动、双引擎的预报体系,并且效果经受两个汛期的考验了。

报告题目:污水厌氧氨氧化高效脱氮技术体系创建与产业化应用

报告人:蒋 勇 董事/副总经理 北京城市排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报告概要(向下滑动查看):

氮的去除一直是水污染治理的难题和重点,传统脱氮工艺较为复杂,费用相对昂贵。工程试验数据表明,用厌氧氨氧化技术脱氮,可实现碳源节省100%,需氧量降低55.62%,剩余污泥产量降低86%~89%,脱氮效率达到90%~95%,在污水脱氮尤其是高氨氮废水处理领域有较大优势。北京排水集团从2007年开始厌氧氨氧化技术的系统性研究,2013年建成500m3/d的消化液处理示范工程,2017年开始城市污水厌氧氨氧化的技术运行,2020年冬季,在节能超过60%的情况下,出水总氮稳定降到10mg/L以下。


在厌氧氨氧化技术体系的构成、原理和特点基础上分享了三个案例。案例1:高碑店再生水厂厌氧氨氧化工程。该工程构建了污水处理厂主流测流协同脱氮的案例,实现了高效、高标准脱氮,在没有增加占地的情况下,总氮从进水50 mg/L左右降到15 mg/L以下,这几年的数据分析表明,采用厌氧氨氧化技术以后,每年节省脱氮费用非常可观,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大降低。案例2:高安屯污泥处理中心厌氧氨氧化工程。这个案例也比较有特点,是大泥区和小水区,该工程是全球最大的污泥处理中心,每天处理污泥1800t,如果消化液不进行单独处理直接回流到水区,会导致水中总氮达到100 mg/L左右,这是无法承受的。采用厌氧氨氧化技术以后总氮稳定达标,平均值在11 mg/L,相当于用1/6的占地解决了两倍整个污水厂的氮负荷。案例3:湖北十堰厌氧氨氧化工程,总氮长期稳定在20~30 mg/L,脱氮效率高于90%~95%。

报告题目:生态融合 价值共生--威派格&华为合作探索实践暨智慧水务一体机发布仪式

报告人:丁 凯 副院长  上海威派格智慧水务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

邹思轶 副总裁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全球政府业务部

报告题目:新时代我国城镇排水防涝与流域防洪体系衔接研究

报告人:张 辰 总工/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报告概要(向下滑动查看):

洪涝灾害包括内涝和外洪,两者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城市内涝是制约我国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民生问题,在对内涝和外洪关系进行辨析的基础上,借鉴美国在流域防洪、应急洪涝机制等方面的经验,阐述并分析了城镇排水标准、内涝防治标准、治涝标准和防洪标准规定的内容和彼此之间的衔接条件。


内涝的定义是在一定范围内强降雨连续降雨导致地面积水的现象,积水有一定的深度,退水有一定的时间,雨水管制是管流,15cm积水以下都不算内涝,只有超过这个值才算内涝。防洪是应急管理部门就是指江河湖水位猛涨,所以简单来说一个是流量,一个是水位,通过这两个来区分,它们的管理尺度也不一样,内涝管理的尺度是城镇尺度,而防洪是流域尺度。


从规划和工程两方面提出了“绿灰耦合”“蓄排结合”等技术衔接的途径。特别需要注意规划边界的衔接,要把分区划清楚,无论是雨水还是排水的范围都要边界清晰。要加强空间分配和竖向衔接,水不可压缩,空间要很好的分配,特别是竖向规划,不能把低洼地作为排水空间。 在此基础上,提出明确排水防涝与防洪的职责与界限、加强规划管控、加强信息共享和建立联防联控机制等建议。

报告题目:城市节水与发展

报告人:黄晓家 总工/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

报告概要(向下滑动查看):

黄晓家大师从五个方面概述了我国城市节水与发展。

重点分析了节水困境和空间:

1)城市节水规划落实不到位,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强化规划引领作用。

2)我国实施一户一表收费制度已经十几年,居民节水的一户一表政策节水已经达到极限,节水再无空间。

3)2002年实施的节水器具补助推广已经到位,节水已达极限,新实施的器具节水,如大便器4-5L不满足污物的输送,推广有难度,再依靠器具节水空间有限。

4)节水三同时,尽管1988年水法就有要求,但缺少细则,上位法不明确,流于形式。

5)居民阶梯水价,基本空转,落实不到位,节水空间巨大。

6)企业单位计划用水与定额管理普遍没有实施,未来空间巨大。

7)节水措施选择不分级,没有依据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当地水资源禀赋确定。

8)清洁生产空间巨大。

9)合同节水因效益不彰,推进难度大。

10)雨水回收利用,因污染和季节性明显的特点,推广有难度。


主要结论:突破困境,基于水资源禀赋,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节水措施选择,综合分析研究确定,走向工程科学与城市管理科学。

1)规划措施:节水规划。

2)管理措施:节水器具认证、水价成本核算、阶梯水价、计划用水与定额管理、节水三同时。

3)(科技节水)工程措施:节水技改;系统节水;一户三表,三级计量;节水器具推广;工业节水;开源节水;建筑中水/再生水;雨水利用

报告题目:打造上海城市排水智慧大脑的实践和思考

报告人:周 骅 总经理   上海城投水务(集团)有限公司

报告概要(向下滑动查看):

从排水系统特点及形势、总体思路、工作实践、体会和思考几个方面,介绍了上海城市排水智慧大脑的实践和思考。根据2035年专业规划,上海排水系统将迎来大发展,一是要全面提高到五年一遇重现期,泵排能力、泵站数量将大幅增加;二是“绿灰”结合处理,在2035年前增加调蓄能力至1200余万立方米,其中灰色设施要从13万立方米增加到400万立方米;三是现有的四大干线将互联互通,同时辐射新的干线;这将使运行格局越来越完善,但也给调度系统和信息化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上海市信息化技术的总体思路是一个目标、一个机构、三个支点,用信息技术的手段感知分析整合各种排水运营信息,应用信息技术打造排水的智慧大脑,主要的目标和目的是挖掘潜力,增添韧性,提升管理效应。


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分享了一些体会和思考。 第一,信息化和人最大的区别是用数字说话,但需要注意,一是数据要全,二是数据要准,不准的数据宁可不要。有了全和准的数据,形成的只是一个大数据仓,还要想办法让数据大变成大数据。第二是应用为要,管用为王,简单来说就是因地制宜。上海通过“点-线-片”的方式作为着力点,是其基础设施情况决定的。第三是基建和新基建,如果说传统基建是托底保障作用,新基建隐含的是国家的科技兴国战略,要牢牢把握新基建核心的要素理念,引领行业的发展。

报告题目:工业物联网数据库及其应用

报告人:王建民 院长  清华大学软件学院

报告概要(向下滑动查看):

介绍了工业互联网的概念、特征以及应用。工业互联网是什么?机器、计算机和人连在一起形成智能的系统,就叫工业互联网,通俗来讲就是互联网连接人。靠数据来管理机器的状态,优化机器的运行,是工业物联网的数据管理,成为产业界关注的重点。工业物联网大数据的特点是什么?蕴含着丰富的工业语义,今天看到了有各种的泵操作,是以时间序列的形式存在计算机里头。现在的信息化的特征是什么?就是信息化前端加IOT,后端加AI,原来的信息化最好不要都抛弃,也抛弃不了。其实要在前面的信息化基础上,前面多加传感器,把数据收集回来,能够控制下行,这是IOT的加持,数据收集回来就加AI,就是现在新型的工业软件或者是工业系统。计算机做软件就两件事,一个是功能够不够全,第二是速度够不够快,数据处理假如是F1的方程式,数据处理主要是性能。第一阶段物联网采集,第二阶段信息化阶段管理,第三阶段是BI的阶段,各种的仓库和报表,第四阶段是AI的阶段,把数据变成知识。第五个阶段把采集管理处理分析都放在应用里,现在的应用就是极大强者,原来的信息化加物联网再加AI。所以我们在前面讲信息化和物联网都是零成数据,还没有经过加工,做成报表是N数据,做成人工AI才是信息数据,才能把知识应用到系统当中。最后建立清华数为的大数据软件站点,大数据的软件站是按需组装。

报告题目:污水厂全流程智能控制的“四段法”

报告人:刘伟岩 副总裁  北控水务集团有限公司

报告概要(向下滑动查看):

介绍了污水厂全流程智能化建设的流程与步骤。分成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污水处理厂智能控制的思考。重点放在节能的方面,或者是体系的节能方面来讲。全流程智能控制的架构图分成4层,首先是数据层,包括水质、流量,各种检测;第二层是构建模型,构建工艺的模型,叫代理模型,即为水厂的模型;之后做模型的校准,然后做最优工况,找出最优的全流程控制的工况,最后达到执行。通过控制系统来实现这样的操作。第二部分是“四段法”。依次为工艺建模-参数校准-寻求最优工况-智能控制。关于建模需要进行模型校准,这是核心的环节。目前应用大数据的方法进行校准,传统的敏感性的分析校准也是可行的。数据是非常关键的,前期大量不准的数据,对于整体上后期的运算还是影响很大,所以需要做数据的预处理。处理之后再用于整体上模型的构建,以及验证参数校准的过程。现在用的重点,还是关于大数据的方法,其实是用神经网络的方法进行校准。 第三部分实例,是广州一个项目的案例,这个项目是UCT的工艺,8万m3/d的规模。第四部分是结论和展望,关于立根基,数据处理包括生物建模,模型校准是“四段法”的基础,准确性是最优工况产生的必要条件。第二关于参数校准,奖励函数因地制宜,需要因厂而异,设定的条件,水质和能耗的权重也会直接影响最优工况的准确值。第三关于助提升,虽然前期做了很多处理,但是在这个基础上还是有空间的。


Part 3

焦点对话

新时代城镇排水防涝与流域防洪

从左至右

杨向平  中国环保机械行业协会水污染防治装备委员会主任 

王冠军  军事科学院国防工程研究院/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张   杰  中国工程院 院士

李   艺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总工/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李   明  广州市水务局 副局长

周   骅  上海城投水务(集团)有限公司  总经理

新基建背景下智慧水务发展新方略

从左至右

刘伟岩  北控水务集团有限公司 副总裁

魏忠庆  福州市自来水有限公司 董事长

江   瀚  北京首创股份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

章林伟  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 会长

吴学伟  广州市水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总经理

刘书明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 党委书记

邱文心  武汉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 总工程师

杨   峰  上海威派格智慧水务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


Part 4

2019、2020年度

“中国水业人物”颁奖典礼

终身成就奖

沈大年

终身成就奖

赵洪宾

工程与技术贡献奖


*按姓名拼音排序

2019年度:丰汉军 李振川(代) 史春海 

2020年度:李传志 孙永利 王社平

教学与科研贡献奖


*按姓名拼音排序

2019年度:时文歆 王晓昌(代) 张克峰

2020年度:方   正 曾鸿鹄 赵志伟

管理与产业贡献奖


*按姓名拼音排序

2019年度:贝德光 王征戍 郑如彬

2020年度:魏忠庆 吴学伟 肖   磊

相关阅读:

给水排水 |2019年度“中国水业人物”评选结果揭晓!

给水排水 |2020年度“中国水业人物”评选结果揭晓!


Part 5

“威派格杯”第十、十一届《给水排水》优秀论文颁奖典礼/第十二届启动仪式

特等奖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战“疫”论文特别贡献奖


相关阅读:

给水排水 |“威派格杯”《给水排水》优秀论文(2020年度)评选结果公示!

给水排水 |“威派格杯”《给水排水》优秀论文(2019年度)评选结果公示!


Part 6

主持人风采

陈 永 亚太建设科技信息研究院有限公司 副院长

张 韵 《给水排水》编委会 执行主任/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总经理/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梁 恒 育部高等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秘书长/哈尔滨工业大学 教授

崔福义 重庆大学 教授

关兴旺 《给水排水》杂志社 总编

杨向平  中国环保机械行业协会水污染防治装备委员会 主任

李伟光  教育部高等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主任/哈尔滨工业大学 教授

刘伟岩 北控水务集团有限公司 副总裁


Part 7

花絮

2021

融合·创新·发展


Part 8

会议组织

指导单位:

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

中国农业节水和农村供水技术协会

教育部高等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给水排水研究分会

全国给水排水技术信息网


主办单位:

中国建设科技集团   《给水排水》杂志社


承办单位:

《给水排水》杂志社

上海威派格智慧水务股份有限公司

亚太建设科技信息研究院有限公司


                                                            

近期活动



《给水排水》杂志平台优质会议活动

点击购买行业宝典

免责声明:微信部分文章及图片系网络转载,仅供分享不作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出处所有。部分文章及图片因转载众多,无法确认原作者及出处的,仅标明转载来源,如原版权所有者不同意转载的,请及时联系我们(010-88375433),我们会立即删除,谢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